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跟著潑水節探尋中華民族的集體文化記憶

跟著潑水節探尋中華民族的集體文化記憶

一年一度的潑水節又開始了。生活中隨便向他人潑水是不禮貌的行為,但潑水節這天,你可以向身邊的人潑水送上祝福。

潑水節是傣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一般持續3至7天。

人們用各種各樣的容器裝滿水,追逐嬉戲,逢人便潑。象徵聖潔、吉祥、幸福的水被潑的越多,代表收到的祝福就越多。

如今,潑水節儼然已經演變成了全民共享的狂歡節日,節慶活動就這樣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被賦予新的內涵,一些新興節慶蓬勃發展,一些外來節慶越來越流行,一些從屬於會展業的專題節慶被創造,一些時代主題以節慶的形式被命名……但不變的是節慶文化中所蘊含的這個民族千百年凝聚而成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質,中國人的人生觀、自然觀與宗教觀,透過各種不同的節慶,不同的習俗,表現得淋漓盡致。

今天跟著小編一起來走進這本囊括了中國傳統民俗節日的經典作品吧!

由范建華主編,雲南出版集團雲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華節慶辭典》的編撰過程異常漫長而曲折。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編輯人員組成的編委會,在長達兩年的編撰過程中,查閱了數千萬字的資料,得到了大量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資料,經過漫長而精細的編撰工作,大浪淘沙,最終完成了該辭典。

不過,這並不是一本囊括了所有中華節慶的百科全書,本書收錄的現代節慶需要符合在當地(最小到縣級)有一定影響力,三年以上連續舉辦,具有積極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具有積極的精神文明導向幾個特點。

本書選收了中國(包括港、澳、台地區)節慶活動3045個。主要包含傳統的、民族的、宗教的及近現代舉辦的節慶活動,不包含國外的節日,比如萬聖節、愚人節等,但屬於民族宗教信仰的節日,比如開齋節、古爾邦節、俄羅斯族的聖誕節等等,也予以收錄。

民族類包括56個民族(及其支系)共同的節慶活動,宗教類主要包含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重大節慶活動,也包含一些民間廟會和部分知名寺院舉行的大型宗教活動。

原則上一個節慶對應一個詞條,比如,賽馬節,包含了整個藏族地區所有的賽馬活動,如江孜達瑪節、藏北賽馬節、八一國際賽馬節等等。再比如吃新節,是苗、侗、佤、壯、白等少數民族的傳統農事節日,雖然過節習俗和時間有地方差異,但卻屬同一個節日,也作為一個詞條。

雲南少年牧羊節

雲南保山一帶彝族臘魯人饒有風趣的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初二舉辦。臘魯人喜好養羊,每逢婚喪嫁娶,祭祀,宴請嘉賓都要宰羊,並將羊皮做成衣衫穿在身上,抵禦風寒。臘魯人的羊,從來都是由少年兒童放牧。

牧羊節的早晨,各家從羊圈趕出自家羊群後,由全寨女孩統一趕上山去放牧。據說,這天羊群由女孩放牧更能膘肥體壯,母羊能生下更多的羊羔。這天,所有的男孩由家中湊出米、肉、乾巴、豆腐、蔬菜和鞭炮、鑼鼓家什等聚集在村外的一棵「羊神樹」下進行野炊,盡情嬉鬧玩耍。

當村寨選出的「踩門人」帶著各家各戶贈送的禮品來到羊神樹下時,孩子們歡呼雀躍,眾星捧月把踩門人圍在中間,跳起歡樂的三跺腳。踩門人代表鄉親們向少年牧羊人表示美好的節日祝福。夕陽西下,姑娘們趕著羊群歸來時,男孩們便把做好的美味佳肴送到姑娘們面前表示慰問。男孩們拉出一頭羊按著羊角向羊神樹叩首,鳴放鞭炮,全體牧羊者圍跪在羊神樹下叩拜祈禱。儀式結束,男、女少年牧羊人席地而坐共享美味佳肴。太陽落山後,才唱著山歌趕著羊群回家。

北京白雲觀廟會

白雲觀廟會也被稱為「燕九節」,是北京傳統廟會之一,其前身系唐代的天長觀,金代的太極宮,是道教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有「全真第一叢林」之稱。時間為每年的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九,為期19天,是春節期間開放時間最長、香火最盛、最具特色的廟會之一。

廟會結合道教節日的祭祀活動進行,主要活動有「會神仙」「順星」「打金錢眼」「摸石猴」「繪娃娃」等。其中,「摸石猴」是最出名的活動,據說摸了白雲觀的3個石猴可以祛病、避邪。民俗活動主要有騎驢逛廟會、坐顛轎等傳統遊藝。此外,還有京劇、曲藝、花會和猜燈謎等文化活動。

白雲觀廟會最熱鬧的日子是正月初八「順星」、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誕辰」,正月十三至十七的「燈節」、正月十八之夜的「會神仙」以及正月十九上午的「宴邱會」。

山西走麥罷

「走麥罷」是山西晉南一帶特有的風俗習慣,每當農曆六月初六這天,新女婿在當地麥收結束後,會用新麥磨成面再做一個大月形的角子饃去看望丈母娘,這其中有祝福岳父母家裡幸福安康、豐收的寓意。

丈母娘招待女婿則要用七八樣菜,主食一般是烙餅、涼麵、涼粉或蒸饃,臨走前還讓吃「烙旋」這種烤制的麵餅。

關於「六月六,走麥罷」的起源,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晉卿狐偃仗著自己是晉文公的舅父而自恃高貴、剛愎自用,氣死了親家趙衰。

趙衰是跟隨晉文公多年的功臣,有「以德讓賢」的美名,人雖已安葬,可他的兒子即狐偃的女婿,一直難平心中怨憤,想替父親出口氣,恰巧這一年晉國遭災,狐偃出去放糧,說定六月六回家過壽,他的女婿就決定乘祝壽之際,刺殺丈人,為父報仇。

細心的女兒探知此事後,連忙趕回娘家報信。狐偃放糧期間,親眼目睹了民間疾苦,後悔自己以前沒有聽取親家的忠告,內心受到譴責。他得知女婿要刺殺自己的消息後,不但不責怪,還主動給女婿賠了罪,和解了雙方的矛盾。

以後每年六月初六,他都把女兒女婿接回家來,合家團聚。這事傳到民間,老百姓爭相效仿,逐漸形成了「走麥罷」的習俗。

內蒙古祭敖包節

祭敖包節是內蒙古傳統的祭祀活動,敖包亦作「鄂博」,蒙古語,意思為堆子和鼓包。祭敖包的時間不固定,大部分地區在農曆五月十二、十三祭敖包,而蒙古貞地區多在農曆七月十三舉行祭祀。

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桿,桿頭系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邊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乳酪等祭品。

祭祀場面非常隆重熱烈,幾十里、上百里遠的牧民們都要坐著勒勒車、騎馬或乘車、拖拉機,攜帶哈達、整羊肉、奶酒和奶製品等祭品趕來敖包處。

有的一個旗、一個蘇木獨祭,有的幾個蘇木、幾個旗聯合祭祀。有條件的地方,還要請上喇嘛穿起法衣戴上法帽,焚香點火、誦經。先獻上哈達和供祭品,由喇嘛誦經祈禱,眾人跪拜,再往敖包上添加石塊或以柳條進行修補,並懸掛新的經幡、五色綢布條等。然後參加祭祀儀式的人要圍繞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祈求降福,保佑人畜兩旺,並將帶來的祭品撒向敖包。最後在敖包正前方叩拜,將帶來的石頭添加在敖包上。

儀式結束後,舉行賽馬、射箭、投布魯、摔跤、唱歌、跳舞等傳統民俗活動。有的青年男女則偷偷從人群中溜出,登山遊玩,傾訴衷腸,相約再見的時間,這就是所謂的「敖包相會」。

新疆諾魯孜節

諾魯孜節是維吾爾族最為盛大的節日。「諾魯孜」一詞來自古伊朗語,意為「春雨日」。這一天相當於漢族的春分,故也叫做「迎春節」。每年3月21日舉行,為期3至15天不等。它也是新疆哈薩克、柯爾克孜、烏茲別克、塔吉克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諾魯孜節儀式在節日的黎明更(維吾爾族把一天的時間分為日出更、午時更、日落更、星現更、午夜更和黎明更等六更)開始,各家的家長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起一堆松柏樹枝,將冒煙的樹枝在每人頭上轉一圈,預祝他們在新的一年平安快樂。然後,家長要把冒煙的松枝帶到牲畜圈門口,讓畜群從煙上通過,祈求新的一年,牲畜膘肥體壯,迅速繁殖。日出更以後,維吾爾人要做「諾魯孜飯」,家家戶戶用剩餘的糧食和食物,

加上各種佐料(也加野生調味佐料)煮成粥,稱作「克缺」或「衝剋缺」(豐盛粥)。

做這種飯時不再宰殺牲畜。從當天午時更起,維吾爾族人成群結隊地相互拜年。到日落更以後,每戶請客吃飯,男女老少分別跳舞和唱歌,盡興表達迎新春的喜悅之情。

節日期間,原先有恩怨糾紛的人們相互間拜年諒解和好,甚至離異夫妻間協商破鏡重圓。早餐後,鄰里中的男人匯聚到德高望重者家中,就幫助居住區內貧困殘疾者進行討論,自願捐助貧困者。家家戶戶全部動員,對家裡戶外進行一次徹底的大掃除,拆洗衣物被褥。人們還要上墳祭奠祖先,在親人墳頭施撒穀物。村裡還會動員全村老小,為鳥雀築巢,為它們繁殖打基礎。該節也稱之為踏青節,家家戶戶連續幾天都要拾苜蓿,吃苜蓿,也送給街坊鄰居嘗鮮。

3月20日這一天也稱作「喬坎塔勒節」(即樹木發芽節)。在這—天,老師會帶著學生來到原野,實地講授一堂生動的自然課,並準備豐富的文藝節目,邀請學生家長到校觀看。「諾魯孜」過後,在農村,緊張的春耕生產就開始了。

該節距今已有3千年的歷史,內容與漢民族的春節相似。

浙江溫嶺石塘小人節

小人節是浙江省溫嶺石塘鎮的傳統民俗活動,每年農曆七月初七舉行。小人節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按風俗,這一天家長要為自己16周歲以下的孩子們慶祝第二個「兒童節」。

據傳,小人節是為了紀念七仙女的子女找尋母親而定的節日,節日這天天還未亮,家家戶戶已將供桌擺在自家門前,桌子中間放上彩亭或彩轎,邊上是一壺(瓶)老酒、七隻酒盅,擺上香蕉、梨、桃子、葡萄、桂圓、青桔、紅棗、西瓜等各色瓜果,以及「糖龜」(當地的一種麵食)、豬肉等。在孩子許願後,大人們把彩亭和彩轎燒掉。然後再擺上三五桌酒菜,邀請親朋好友,一同分享節日的快樂,祝願孩子茁壯成長。

女孩用彩轎,男孩用彩亭,二層或三層,三層為年滿16歲的孩子專用的「滿金亭」。

山東田橫祭海節

田橫祭海節是我國北方規模最大的祭海活動,也是中國漁文化特色最濃郁、原始祭海儀式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民俗盛會。

每年3月18日前後3天舉行,迄今已有500多年歷史。

祭海前十幾天,山東青島田橫鎮的漁家媳婦便開始忙著蒸面饃,每個重達3、4斤左右,有壽桃、聖蟲、斗等多種造型。臨近祭海的日子,男人們便忙著選三牲,豬以大個黑毛豬為佳,宰殺後刮毛,只留豬脖子上的一撮黑毛,然後用紅綢布打成紅花綢結,裝飾在豬頭和豬脖子上。雞要選個頭大的紅毛公雞,魚要用大個的鱸魚。船長們都要請村裡德高望重的老人用黃裱紙書寫「太平文疏」。寫太平文疏時要點上一爐香,給所祭祀的龍王、海神娘娘(天后)、財神、仙姑、觀音菩薩5位神靈各寫一份,寓意向諸神祈求平安豐收。

祭海前一天,漁民們將海邊的龍王廟打掃一新,懸掛大紅燈籠,擺香爐、祭案,貼對聯,披紅挂彩。同時在龍王廟前的海灘上扎松柏龍門,在其上懸掛匾額,掛滿彩燈,張貼大紅對聯。各船船主忙著將彩旗獵獵的漁船開到村前海灣,船頭面向大海,一字排列,將漁具和網具擺放整齊,然後下錨定位,等待第二天正式舉行祭海儀式。

祭海儀式當天,漁民們以船為單位在龍王廟前的海灘上開始擺供。用竹竿綁紮成的幾米高的「站纓」迎風而立,供桌上擺滿了祭品。祭海儀式開始後,鞭炮齊鳴,人們開始焚燒香紙,並把寫好的「太平文疏」點燃,磕頭朝拜。鞭炮聲中,船老大們開始往空中大把地拋撒糖果,有「誰撿的糖果多,當年即交大運」的說法。

祭海儀式結束後第二天,漁民們便出海,開始一年的漁業生產。

西藏雪頓節

雪頓節是西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每年藏曆六月底七月初舉行。藏語「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頓」是「吃」、「宴」的意思。雪頓節,藏語意為吃酸奶子的節日,因此又叫「酸奶節」。節期間有隆重熱烈的藏戲演出和規模盛大的曬佛儀式,所以有人也稱之為「藏戲節」、「曬佛節」。這個節日在日喀則叫「色木欽波」,過節時間晚於拉薩,規模也小於拉薩。

傳統的雪頓節以展佛為序幕。以演藏戲看藏戲、群眾遊園為主要內容,同時還有精彩的賽氂牛和馬術表演等。節日活動的中心在拉薩西郊的羅布林卡,這裡從前是西藏地方政教首領達賴喇嘛的夏日園林。

哲蚌寺展佛是最令人矚目的儀式。早上8點鐘,哲蚌寺背後的半山腰上,在第一縷曙光的輝映下,伴著凝重、莊嚴的法號聲,一幅500平方米的、用五彩絲綢織就的巨大釋迦牟尼像徐徐展露出祥和的容顏……數萬名信徒和深受感染的遊客無不雙手合十,頂禮膜拜。

藏戲演出為另一重頭戲。從雪頓節的第二天開始,在羅布林卡、布達拉宮對面的龍王潭公園內,藏戲隊伍每天不停歇地從上午11點直唱到暮色降臨。據說,因為時間有限,這已經是提取劇目中的精華部分,否則一齣戲會唱上幾天,表演者自得其樂,觀賞者更是樂此不疲。

吉林朝鮮族歸婚節

歸婚節是朝鮮族家庭節日中最隆重的節日,也稱「回婚節」。即結婚60周年紀念日。舉行回婚節必須具備如下三個條件:一是老兩口都健在;二是親生子女都在世;三是孫子孫女無夭折。

如果親生子女或孫子孫女中有死亡者,則不能舉行回婚節。因此,能舉辦回婚節是很大的榮耀,比年輕人的婚禮更為熱鬧隆重,一對老人穿上年輕時的結婚禮服,相互攙扶著入席,親朋好友都要前來祝賀。

來源:盤龍江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昆明盤龍發布 的精彩文章:

加強辦公業務培訓 2018年盤龍區辦公室系統主任會議暨保密工作會議召開

TAG:昆明盤龍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