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凈其意 是諸佛教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泛指自己經歷的事,自己知道甘苦。

出自一: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某甲雖在黃梅隨眾,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受入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行者即是某甲師也。」

出自二:唐·裴休《黃櫱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明於言下忽然默契,便禮拜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會中,枉用三十年工夫。』」

1、網友:請問法師,從無力擔責,到不敢擔責,到當仁不讓,心的狀態或感覺,經歷了哪些變化?

學誠法師:鹽是什麼滋味?咸。咸是什麼滋味?只有自己嘗過才能回答。

2、網友:極樂是怎樣一種體驗?

學誠法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等你證到了,才能體會到。

3、網友:怎樣才能區分感情是被壓抑了還是釋放了?

學誠法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是看別人,是要看自己的心。

4、網友:近看印祖文鈔,得知若肯至誠念佛念觀世音菩薩必有感應,若泛泛悠悠則感應也如此,請法師開示兩者區別?

學誠法師:悠悠泛泛還是至誠恭敬,都是自己內心的狀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祈求三寶如同叩鐘,大叩大應,小叩小應,不叩無應,佛菩薩無分別,全看自己的心有幾分信敬。

5、網友:如何理解「說即是錯」?

學誠法師:佛法最深的境界,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必離言而顯。若執著言說,就落入了分別的窠臼,求第一義則難到。但要注意:這句話是為了破除對言說的執著,並不是要否定語言的作用,若執為「言說無益」,又進入了另一個執著。言說與義,非異非不異。

6、網友:想請問您,為什麼我看見一些學佛的人恐懼下地獄,為什麼我覺得他們並不快樂;為什麼我看見一些學佛的人無情無義,說臨死的時候誰也帶不走,會拖累自己。我去寺廟裡,看見他們早早的起床了,可是白天還是困;聽見他們討論神神叨叨的,帶些緊張色彩。難道學佛不該使人快樂嗎?

學誠法師:學佛要給人帶來究竟快樂,眼前可能會有一些外在的苦。但如果修行對路,當下內心就是光明和快樂的。你所見的只是一部分表面現象,一則,這些人是否就能代表「學佛」?二則,你不了解他人的過去、不知道他經歷過的一切,也沒看到他的內心。

學佛修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僅各人情況不同,每個人修行過程中也會有起伏、有進退,如果挑選有問題的部分去看,就會覺得都是問題;如果挑選好的一面去看,就會得出相反的答案。我們所見的,其實都透過了自己「思維」的濾鏡。真的想知道學佛是怎麼樣的,唯有自己去體驗、去感受。

7、網友:我在快樂中才能努力工作,如果是壓力就不行,不明白是為什麼?是過去工作中總完不成目標,對目標的恐懼嗎?該怎麼解決?

學誠法師:不要多想「完不成怎麼辦」,要多想「怎麼才能完成」。

8、網友:弟子因為學佛窮盡究竟,橫向無邊無際縱向無始無終地把這個世界想了個明明白白,生死無別無二。弟子雖少煩惱了,可是仍然不得喜樂,弟子不知道該怎麼活了,就這樣活著嗎?

學誠法師:「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

9、網友:弟子平時總覺得昏沉沉的,想聞思修也提不起心念,身體雖然沒有病,但是總想躺著,弟子實在想調整,但是總感覺身體不聽指揮,請問師父,該怎樣用佛法調整自己?

學誠法師:多幹活。為父母、為三寶、為大眾去承擔、服勞。

10、網友:如何凈除內心的煩惱?

學誠法師:煩惱的根源是我執,凈除了我執,一切煩惱都無處可依。但這是不容易達到的,所以我們才需要不斷修行。

11、網友:上師,如何才能放下,改變自己的認知嗎?改變之後我還是我嗎?

學誠法師:你現在的認識,跟一歲、十歲時候的自己一樣嗎?我們的身體天天都在改變,念頭、認識也天天都在改變,本來無我,哪裡有一個「我」可以執著、擔心失去的呢?既然「我」都沒有,又有什麼人事物放不下呢?

12、網友:學佛的意義是什麼呢?讓人快樂,解脫嗎?我覺得我好像學偏了。

學誠法師:學佛的意義,根據自己的發心不同,有三層。第一層,斷惡修善、助人為樂,積累福報,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滿;第二層,勘破生死,永斷輪迴;第三層,推己及人,自己得到究竟解脫還不停止,要幫助一切眾生都斷一切苦、得究竟樂。如果自己目標不明確,學一學就會內心沒有力量,走不下去,沒有很真實、很踏實的感覺。這一點,必須要依靠善知識的引導,長期聞思修,才能慢慢建立起來。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修行。不要抓著一個點,聽了一句佛法,就急急忙忙去「修行」了,卻連修行的目標都不清楚。

責任編輯:法行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感恩轉發 功德無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菩提路 的精彩文章:

貪戀今生的人沒有自由
貪嗔慢嫉等都是為了身體,一切煩惱都是由執著身體產生的

TAG:菩提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