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雅鳴:天津漢沽鄉賢——江南副主考與築路詩人

王雅鳴:天津漢沽鄉賢——江南副主考與築路詩人

江南副主考戴彬元

漢沽出文官。戴彬元,就是清朝末年的書法大家之一。書法造詣在民間有過「南黃(自元)北戴」之稱。黃自元書法以間架結構九十二法著稱於世,而戴彬元書法則集顏、柳、趙、歐超人之韻譽於市。他在光緒十二年寫的《司空詩品》24首,曾經石印流傳於世。其實,戴彬元清廉恤民之事在百姓中更有口碑,至今還在戴彬元的家鄉——漢沽留庄村傳為美談。

咸豐11年(1861年),戴彬元26歲時拔貢生,朝考一等,任戶部小京官,候補主事,雲南司行走(掌核雲南之錢糧及各廠稅課,並管漕政事務)。光緒五年(1879年)順天鄉試為13名舉人。 光緒六年會試256名進士,殿試二甲第一名,朝考一等,改授翰林院庶吉士,任朝廷修編。朝廷循「子榮父耀」之矩,為其父戴襄清加晉一品。因戴彬元廣讀博覽,師承翰墨,有過人文采,書法之韻超人。特別是他在位期間清廉為官、體恤民情,留有甚好的口碑。因此,慈禧老佛爺封戴彬元為「太史第」,賜匾額一塊。

光緒13年(1887年),由英國人操辦的唐胥鐵路向塘沽、天津方向延伸,計劃橫穿劉家莊,村民要遭拆房、毀田、平墳墓之大難。戴彰勛專程到京城向父親訴說此事,懇求父親出面協調。戴彬元表示,此事無力回天,但涉及到家鄉父老的利益,一定要管。他找到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中方代表李鴻章,背地裡通融了英方工程師金達,改動了原設計方案,鐵路線往北稍做移動,繞過了劉家莊。全庄民眾感恩不盡,於是改劉家莊為留庄。此事在漢沽一直傳為美談。

光緒十一年(1885年)他任江南副主考,授奉直大夫。按照慣例,赴任期間,各地方官所敬貢的禮品或器物不計其數,凡便於攜帶的,作為主考官均可帶走,或折款供奉。而戴彬元所過之地一無所取,別人問他,你這可破例了。他卻說:「奉皇命選士,責任重大,貪得無厭怎能為人師表?」

戴彬元對取仕非常認真,大事都要親自檢查,經他手錄取的,多是知名人士。戴彬元在京為官二十七年,身居皇職,掌握著一定數量的銀兩支配權力,家庭本該顯貴。戴公墨守「君子喻於義」古訓,凡是涉及到與自己有關聯的事,從不動用官銀,也未曾用朝廷銀兩做光宗耀祖之事,被一些官吏戲謔「痴戴」、「窮戴」。至戴1889年去世,戴家仍是1885年建的坐南朝北倒正房5間,後院各三間土木結構廂房,導致皇帝賜其「太史第」匾額竟無處懸掛。由於他積蓄無多,晚年解任後經濟拮据,病困交加,一生僅存有大批圖書。臨終時叮囑家人「賣書還清債務,不要虧欠一個債主」。終年54歲。

1944年,日本侵略者在薊運河上擬修複線鐵路,大批枕木被盜。日本鬼子包圍了留庄準備大清查,一場慘案即將發生。日本軍隊頭目率騎兵來到留庄,路過戴家門口時,忽見戴家門口懸掛著「太史第」的匾額。遂大吃一驚,即刻下馬,列隊敬禮,而後撤退,小留庄避免了一場血腥之災。

民國年間,戴彬元的兒子戴彰勛在吉林督軍孟恩遠麾下當秘書。聽說戴家建房缺乏資金,孟督軍於是大筆一揮,從在天津建自己「將軍樓」的經費中予以撥付,戴家才建起帶穿堂屋的青磚房5間和臨街門樓,左右擺放石獅子兩尊,將清漆紅木的「太史匾」懸於其上。

有誰能想到,這已是戴彬元去世40年之後的事了!

築路詩人崔戟榮

崔戟榮(1879—1939),漢族,字振三,是我國第一代著名鐵路工程師。曾參與修建南滿、京山、津浦諸鐵路,曾與王節堯、茅以昇、鄧聿光、姚榮伯、林兼之等建築大師作為同仁共事多年。系漢沽崔氏「裕善堂」崔以敬之四子。

崔戟榮生於漢沽,在其父崔以敬(漢沽第一小學創辦人)影響下,聰明好學,常用沙土秸稈練習寫字。幼時學私塾,後考入開平武備學堂。畢業時成績優異,選派赴德國學軍事。已屆登船之日,忽萌實業救國之念,幡然改轍,立即退掉船票。旋即投考山海關鐵路學堂(唐山交通大學前身),攻讀鐵路建築之學。因其會俄、日、德、英四國文字,又刻苦學習,成績突出,深得德籍教師沙爾賞識。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畢業,先後在瀋陽、吉林開埠局、林西礦務局任工程師之職。

宣統元年(1909)參加修建浦北鐵路。宣統三年在長春開埠局任職,參與建埠工程。

民國元年(1912),他受段祺瑞舉薦,在國民政府交通部技術科工作。民國2年(1913年),參與修建亞洲第一坨——漢沽鹽場坨地碼頭。

民國3年(1915年)任交通部技術科長時,為改善北京內、外城交通,崔戟榮受交通部委派與德國人羅思凱格爾共同改建、設計正陽門箭樓,添建水泥平座護欄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牆斷面增添西洋圖案花飾。1916年竣工後,在外觀上保持古建築外貌,建築結構上有新的突破,遂成為北京著名的景觀之一。

民國8—9年(1919—1920),被交通部臨時派遣到順直水利委員會,參與永定河裁彎取直工程。

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九國華盛頓會議正式召開,在中、英、美三方的壓力下,2月4日,中、日兩國簽訂了《解決山東問題懸案條約》及《附約》,規定日軍撤出山東省膠州灣,德租借地和青島海關的主權歸還中國,膠濟鐵路由中國贖回。國民政府以5400萬馬克從日本人手中贖回膠濟鐵路,交通部路政司司長沈琪派崔戟榮赴青島接收。1923年元旦,中日雙方鐵路主權交接儀式在青島朝城路舉行,中國政府收回了膠濟鐵路及其支線並一切附屬財產,懸掛了八年的「日本山東鐵路管理局」的牌子終於摘下,「中國膠濟鐵路管理局」隨之揭牌。2月1日起,又接管全路各站,並改回原站名。崔戟榮任中國膠濟鐵路局工程師。後任膠濟鐵路岞山工務段工程師;1928年調至高密任膠濟路正工程師、工務二段段長。

1928年夏,山東東部大雨,崔戟榮生怕沖毀路基,不顧雨大夜深,親自隨乘由青島至濟南過站客車查看路情。行駛至濰河大橋時,突然發現前方情況異常,命令司機緊急制動。列車剛停,就聽轟然一聲巨響,大橋被山洪沖斷,避免了一次車毀人亡事故,保住了整列車旅客及司乘人員生命安全。為此,國民政府交通部、鐵路局特頒發給他一枚二等銀色嘉禾獎章和300銀元獎金。像這樣的獎章他有不下數十枚。

膠濟鐵路局招標修建濰河鐵路大橋,日本承包商中標。為達偷工減料目的,開工前,日商準備了重禮送往岞山工務段,被崔戟榮當即拒絕。日本承包商稱讚崔工程師,是第一個不肯收禮的中國人。

民國26年(1937),他調平綏路任工務處處長,兼改建八達嶺盤山道總工程師。日寇侵佔膠濟鐵路後,他堅持不為日本人做事,避難到山東高密聶家莊。日本人多次派留用員工到聶家莊威脅、利誘,以月薪從300銀元加至400銀元為餌,邀其為日本人效力,均被嚴詞拒絕。1938年夏,他告別聶家莊鄉親,輾轉返回漢沽。民國28年(1939年)重陽節與世長辭,留下絕筆詩作:「信筆聊成四句詩,再三日即重陽時。今歲登高去何處,村外玉沙山最宜。」

崔戟榮喜詩、書,文筆亦長,書法宗柳、趙,墨跡遍及膠東。留有詩集《翠槐堂詩集》,後人編輯出版為《築路歸來》。2016年天津問津書院重新為其出版詩作,名為《翠槐堂詩集》。其中許多吟詠漢沽家鄉風物的詩作耳熟能詳。如《河岸鹽坨》:

「邑景玉砂名早標,

沿河堆垛接雲霄。

乍來旅客遙瞻處,

疑是高山雪未消。」

作者簡介:王雅鳴,《漢沽區志.文化志》原主筆。漢沽作家協會副主席、《薊運河》雜誌副主編。出版《黑海灘》《拯救愛情》《荒海》等5本作品集。

京畿學堂

投稿郵箱

523090170@qq.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畿有道 的精彩文章:

許振東:孫悟空的「爺意識」與《西遊記》的「遊戲」風格

TAG:京畿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