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西方傳統史學的現代轉型

西方傳統史學的現代轉型

西方傳統史學的現代轉型

老羅/文

(研究方向:敘事史學、概念史、闡釋學、文化研究)

在西方,19世紀是歷史學家的世紀,以「客觀主義」自居的蘭克史學遍及歐洲。這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蘭克學派,他們研究資料的來源,追求史料的原始性,推崇不偏不倚的態度,從而以科學方法和客觀主義著稱於世。蘭克在其成名作《拉丁和條頓民族史》中說,「它的目的只不過是說明事情的真實情況而已」。科林伍德在《歷史的觀念》一書中說,這種實證主義是為自然科學服務的哲學,「他們認為它包括兩件事:首先確定事實;其次是構成規律」。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形成了實證主義歷史編纂學。

但是,20世紀以來以蘭克史學為代表的傳統史學在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上都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困境,也使得傳統史學陷入危機之中。它誇大特殊否認一般;傳統史學喪失了解釋的功能,它無助於人們認識歷史,人們不知道歷史除了講故事以外還有什麼其他的價值;由於反對史學家主觀的介入,使得史學家的主體性受到抑制,降低了史學的應用價值。

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史學的轉型在所難免。其中克羅齊的史學觀很具有代表性,他提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克羅齊認為,歷史知識不是來源於對史料的搜集和考證,而是史學家對過去的主觀體驗和理解。他強調「歷史是活的歷史,編年史是死的歷史;歷史是當代史,編年史是過去史;歷史主要是思想行動,編年史主要是意志行動」。如果歷史不再被思考,只是抽象的記錄,那麼,歷史就變成了死的編年史。只有「當生活的發展需要它們時,死歷史就會復活,過去史就會再變成現在的」。而且,史學家總是帶著自己的理論觀點和假設去從事史料的收集與考證,即使他們佔有相同的史料,有時也會得出不同的觀點。

另外,20世紀新史學家也開始開始懷疑文獻記載的歷史事實的客觀性,認為它們都經過了記載者的取捨,因而不相信打上記載者主觀烙印的史料的客觀公正性。

(當代的學術界應該從史學理論的現代轉型吸取有益的理論視角,因為當代的人文科學的學術研究有實證主義的方法論傾向,也即滿足於原始資料的收集與整理,而忽視理論的提升或者思想深度的推進;只是學理性的材料梳理,而沒有建立在材料基礎上的核心概念的提取;反對理論在材料研究中的主導作用,只是熱衷於知識的積累,把死知識、死材料的發現作為學術研究的歸宿與圭臬。)

(《20世紀的西方史學》札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禹貢錘指 的精彩文章:

當代藝術的終結

TAG:禹貢錘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