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廉狀元」胡長齡:時光不負有心人!

「清廉狀元」胡長齡:時光不負有心人!

曾經滄海

 那片星空那片海第二季 電視原聲帶

周深 

00:00/03:41

正文共4891字 預計閱讀10分鐘

作為南通人,恐怕都聽說過清末狀元張謇的大名。在張謇之前100年的清乾隆年間,我們南通就已出過一個胡狀元了。

清乾隆五十四年(即公元1789年),31歲的胡長齡從南通寺街胡家園啟程,踏上了進京趕考的征途,他當時根本沒想過自己能當上狀元。

胡長齡家境雖然貧寒,可他並沒有放棄讀書。從小寄讀於天寧寺,養成了秉燭夜讀的習慣,環境並不是阻擋他進步的障礙,心裡有著遠方,那何懼困厄。

如果說當上狀元,是意料之外的話;那麼步入詭譎莫測的仕途後,胡長齡與劉墉、和珅同朝為臣,是迷失自我,還是堅持初心?

生活並沒有賦予你悲歡離合的色彩,命運的主宰向來都在自己手裡。

1

清乾隆二十三年(即公元1758年),胡長齡出生於江蘇南通的寺街。

寺街是老南通城的靈魂所在,文脈匯聚於此,宋元明清以來,賢才輩出,一時傳為佳話。

胡長齡出身寒微,家境貧苦,假如他學了門手藝為家謀生,或許就沒有後來「清廉狀元」的美名了。

他心裡有讀書的種子,無論身在何方,他始終都堅持著。在陋室里,年幼的胡長齡孜孜不倦地學習,心裡的種子越長越大。

胡長齡在那片青磚黛瓦里長大,童年的他就愛在街巷裡玩耍,常常奔跑著穿堂而過,驚起門旁酣睡的貓咪。

他年少時曾在天寧寺寄居讀書,玩耍之餘的時間都用在苦學上。在寺內古羅漢松下的書房裡,胡長齡每日秉燭苦讀至深夜,心裡的那顆種子逐漸發芽。

有個賣湯糰的老人很欽佩他,每晚收攤路過時,都會敲敲窗子,遞上三隻湯糰給他充饑,胡長齡都會施以大禮感謝。

正由於他的勤學苦讀,加上本身的聰慧,胡長齡的進步突飛猛進,四書五經、諸子百家等經典,早已爛熟於胸,踏實刻苦的精神伴隨了他的一生。

2

街坊鄰居都知道胡長齡的機敏而聰慧,各種溢美之詞不絕於耳,他對這樣的讚揚只是微微一笑,然後繼續埋頭苦讀了。

有一天,胡長齡看書看乏了,便想去光孝塔玩耍。他登塔後踩著欄杆,雙臂抱著檐角玩,不料腳下一滑,整個人就懸在了半空中。

要是換做他人,早就犯怵了,而胡長齡臨危不慌,緊緊抱住檐頭,雙腳像鐘擺一樣回蕩。

當雙腳盪過欄杆時,他瞅準時機,身體擺到最高點,手適時一松,順勢跌在欄杆里,化險為夷。

在這之後,胡長齡凡事都會小心,而他的膽大心細卻在街坊里流傳開來。

天寧寺曾有「大頭鬼」的傳說,有天晚上,胡長齡正在夜讀,「大頭鬼」悄然而至。

年少的他一點都不怕,用手邊敲鬼的頭,邊說道:「大頭,大頭,好大個頭!」

鬼答曰:「尚書,尚書,好大個膽!」人和鬼相互嬉戲,也並無猜忌多慮。

起初胡長齡並不明白「尚書」是什麼意思,直到後來金榜題名,官至禮部尚書,才頓時醒悟。

3

公元1767年,胡長齡剛剛九歲。這年鄉試時,他跟家裡吵著嚷著也要去應考。

父親有些不滿地說:「你這小小年紀,哪能考試?過幾年再說吧!「。

胡長齡反問道:「這應考是考學問還是考年齡?」

「這......」父親竟然一下被問住了,只好答應帶他去試試。

考試那天,由於胡長齡個子矮,他就騎在父親肩膀上來到考場。

門衛一看這情形,立刻攔住不讓進:「參加鄉試者,不得帶孩子入場。「

當門衛得知是小孩來應考時,更不敢擅自放入,趕緊稟報考官。

考官看到孩子也來趕考,不以為然,便將胡長齡帶到偏殿面試一下,考官問:「將父作馬,豈能應考?」

胡長齡笑而作答:「望子成龍,有何不可?」考官見他小小年紀,對答起來氣度不凡,心生驚詫。

考官還想再「將他一軍」,讓人取來一寸見方的紙,要胡長齡寫三千字文章。

胡長齡研完墨,提筆略作思考,便在紙上寫了「化三千」三字。

考官問:「我讓你寫三千字,你怎麼只寫了三個字?」

胡長齡正色答道:「學生我遵從老師學而要化的教導,所以寫上『化三千』三字。」

考官聽完,心中暗暗叫好,但還想為難他一下,便問:「如果我讓你寫一萬字,你又當怎麼寫?」

胡長齡鎮定地回答:「我寫『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不就是了嗎?」考官十分讚賞胡長齡的聰明機智,於是破格准許他參考應試。

胡長齡在考試里胸有成竹、沉著應對。考試完畢,胡長齡竟然成了當時最小的解元,一時傳為佳話。

平日里,他求學於學識豐富的「恩師」孫奎,孫奎近於苛刻的言行,無不充滿對門生的疼愛與期望。

胡長齡考上秀才後,若遇到不認真的情況,還是依舊會被恩師批評。胡長齡認真聽取,虛心改正,為未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

風霜雪雨,寒窗苦讀,二十餘載的光陰若白駒過澗,胡長齡的心裡除了寺街,還有天下。

公元1789年,31歲的胡長齡決定赴京趕考。由於家裡太貧窮,他的盤纏是向街坊鄰居借的,可還沒到京城,盤纏就花光了,只得沿路乞討。

趕到京城,胡長齡一看考期已過了三日,心裡很懊惱,一氣之下生了場病。破衣爛衫的他寄住在城隍廟裡,卻被巡捕當作強盜捉了去。

京城主考官聽說抓到強盜,就趕緊來看看,最後才知道抓了個趕考的。主考官對胡長齡的遭遇十分同情,於是對他進行了一番面試。

結果,胡長齡出眾的文采讓主考官很高興,於是問明胡長齡住宿的地點後,便放他走了。

第二天早朝,主考官向乾隆力薦胡長齡。乾隆聽了,來了興趣,決定與主考官一同面試胡長齡。

君臣二人微服來到城隆廟,乾隆打量了眼前的胡長齡,只見他眉清目秀、相貌堂堂,心中平添幾分歡喜。

主考官邀胡長齡上街吃早飯,胡長齡跟著君臣出了廟門。一路上,胡長齡有問必答,乾隆很高興。

乾隆問胡長齡:「你家住通州,就以通州為題對副對聯吧。」於是就出上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胡長齡聽完,指了指當鋪對出下聯:「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

主考官一聽,說了聲妙,介面問:「你說當鋪當東西,不知南北可好當?」

胡長齡說:「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水火不好當。」乾隆聽了,連連點頭稱道。

三人繼續前行,看見幾隻鴨子下河。乾隆又出上聯「七鴨下水,三雙一隻」,胡長齡略加思索,對以下聯:「尺蛇出洞,九寸十分。」

乾隆聞言,心中大喜,接著他們看見有人在釣魚。乾隆出上聯「夾河兩岸,兩漁翁雙鉤對釣」,胡長齡以「孤山狐廟,一老將匹馬單槍」應對。

這對聯一雙一單,十分工整。乾隆和主考官對視一眼,笑而不語。

往前走,乾隆看見一頭水牛下水,就說:「我這裡還有副對聯,請續來:水牛下水,水淹水牛背,哞!」胡長齡應聲作答:「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咩!」

乾隆皇帝一聽,龍顏大悅,當即欽點胡長齡為狀元。至此,胡長齡方知皇上駕到,連忙跪倒叩首,磕頭謝恩。

5

自唐高祖武德元年第一位狀元開始,到清朝結束,共出了592名狀元。文狀元和武狀元加在一起,一共777人。

在天下那麼多讀書人中,能成為狀元真心是件了不起的事。寒窗十年,得有多優秀才能脫穎而出?

上一章里講的「妙對楹聯得狀元」一事,或許有些戲劇色彩。除此以外,在《清稗類鈔·五》中有《胡長齡以名得大魁》的記載。

文中稱胡長齡殿試後按成績名次排在第十名,主考官將卷子「進呈御覽」時,當時已七十九歲的乾隆一看胡長齡的名字,十分欣喜,說「胡人乃長齡呀!」。

乾隆是來自北方游牧氏族的「胡人」,「胡長齡」名字的內涵很契合乾隆乞求長壽的心境,為圖個吉利,乾隆就封胡長齡為狀元。

《清稗類鈔》里的記載是否屬實,就不必去深究了。總而言之,南通的胡長齡中了狀元,一是因為他的確有才華,二是皇帝欽定狀元。

胡長齡金榜題名後在翰林院任編撰,每晚都不忘讀書,不僅閱遍經史典籍,還善於詩賦創作,被同僚紛紛推崇。

公元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大考里,胡長齡考取了二等,被提升為「侍講學士」,還有「武會試副考官」。

生活看似穩定,目標看似達成,有的人就馬放南山,有的人仍負重前行。

胡長齡一生都和讀書為伴,才譽卓著,和馬有章、李懿曾合稱「江東三俊」,與山陽汪氏稱為「汪經胡史」,著有《三餘堂集》、《饋賦偶存》等,除了狀元身份外,他還是個經史大家。

6

胡長齡當上狀元後,與劉墉、和珅同朝為臣。按科考禮儀,殿試得中的進士都算當朝宰相的門下,能得到宰相的提攜,這仕途之路會順利很多。

胡長齡心知和珅的本性,不想與他坑瀣一氣,當上狀元後,從未去和珅的恭王府拜謁,和珅尤為惱火,就讓胡長齡去當了個有職無權的翰林編撰。

當朝宰相都動怒了,若換作別人,恐怕會寢食難安。胡長齡則不然,做學問是他最大的愛好了,進了翰林院如魚得水,得以博覽皇家藏書。

在翰林院的十年光陰里,胡長齡每天四更起床,點亮蠟燭讀書,一直到天亮後再去做事。他的生活挺拮据,每日粗茶淡飯,但想到能和書相伴,他覺得真心值了。

一位愛才的友人想改變胡長齡清貧的狀況,就在和珅做壽時,用烏賊魚研製的墨汁,仿胡長齡的筆跡寫了一副壽聯送給和珅。

友人托一位侍郎向和珅轉達來意:「胡長齡又窮又病,沒一件好衣裳,不能親自來拜訪,只得寫了一副對聯賀壽。」

和珅聽聞寧折不彎的胡長齡終於服軟了,隨後就送了個順水人情。沒過幾天,胡長齡被任命為山東學政。

胡長齡的這位友人又用同樣的方法寫了個謝帖,趁和珅不在家時送到恭王府了。到嘉慶當上皇帝後,和珅倒了台,恭王府抄家時搜出無數奇珍異寶。

與此同時,抄家時還發現朝廷大臣基本都與和珅有來往,唯獨沒有胡長齡。烏賊魚墨汁的功效就發揮作用了,當初贈送的壽聯和謝帖成了白紙。

由於胡長齡並沒與和珅牽連,並且為人正直、公正廉潔,他得到了嘉慶皇帝的賞識,官職漸漸晉陞到禮部尚書。

雖身居高位,但胡長齡卻更加兢兢業業、不辭辛勞,被百姓深切愛戴。胡長齡官至禮部尚書,一生清廉,唯有在南通寺街留下的狀元府,時隔兩百多年,至今尚存。

如今從天寧寺北經過時,看見胡長齡狀元府的儀門,和尋常百姓家的「門堂」一樣,並不顯眼,或許這正是一位清官的寫照吧。

7

胡長齡為人正直廉潔,對普通百姓又充滿體恤之情。

在擔任山東學政期間,胡長齡曾遇到一樁棘手的案件,縣官並沒有審錯,可案情卻很冤。

原來當地一個無賴入門盜竊,後面十多個貧苦的逃難百姓,稀里糊塗地跟著從大門進去拿東西,結果都被抓了。

按大清刑律規定,凡盜竊者,只要從大門入內,就算明火執仗的強盜,不分主犯從犯,一律問斬。

這些逃難百姓必死無疑,胡長齡仔細審閱卷宗後,發現他們被抓之後都從實招認,既是從犯、又是初犯,深表追悔莫及。

胡長齡對主判官說:「主犯從犯有別,這些人罪不當誅,能救則救!」

主判官說:「我也知罪不當誅,可大清律法不能變,我正愁該怎麼辦呢?」

胡長齡想了一下,說:「我們不是貪贓枉法,是在救人,你看能否變通一下,在『大』字上加個點?」

主判官也同情逃難百姓的遭遇,連說可行。於是他就把卷宗里「大門」的「大」字加了一點,改成了「犬門」。

情理上從「犬門」出入者,只能算作小偷,不是明火執仗的強盜,能夠從輕發落,這十來個逃難百姓免於一死,「一點救眾生」就流傳了開來。

胡長齡始終能夠體諒百姓的疾苦,因為他就是生於普通百姓家,幼時在寺街生活的點滴,常常浮現在他的腦海里。

離開家鄉已經20多年了,鄉音未改,他心心念念都想回去看看,他想再看看寺街,想再爬爬天寧寺,想再走走南通的街巷。

公元1814年(即嘉慶十九年),胡長齡由於長時間操勞過度,一下就病倒了,他向嘉慶皇帝提出回家調養的請求。

等到嘉慶批准了他的請求後,胡長齡的病已經加重了不少,於是家人為了避免路上的顛簸,就決定走水路。

在歸途中,當船行到山東臨清時,胡長齡忽然口吐鮮血,不久之後便死在船里,享年57歲。

8

清廉狀元治世才,堅韌拼搏為人傑。

胡長齡最後沒有回到朝思暮想的寺街,在歸途的彌留之際,他的腦海里肯定浮現那熟悉的青磚黛瓦,出現了從小寄讀的天寧寺。

胡長齡曾為生活過的南通寫過一首小詩《家園雜憶》:我家小築城之北,細水春流直繞牆。行過石橋西畔去,叢篁深覆讀書堂。

胡長齡的故居就在寺街胡家園1號,現存老宅敞廳、正屋兩進。敞廳三間七檁,抬梁式硬山建築,前附四檁寬廊;正屋三間七檁,穿斗式硬山建築,保存完整。

最具特色的是,走進大門後能看見敞廳,此廳飛檐高翹,一側飾有龍頭、一側飾有鳳頭,甚為壯觀,而廳內壁龕供奉著皇帝聖旨誥封。

南通「先有寺後有城」,這寺是建於唐代咸通年間的天寧寺,而南通城建於後周顯德年間,相差近一百年。

南通有名的街不多,但沒人不知道寺街。漫步其間,有種歷史積澱的味道。每走兩三步,就能看到名人故居的牌匾。

牌匾上的隻言片語,完全看不出當年的風起雲湧。這些名人雖已淡出人們的記憶,但寺街的靈魂是他們賦予的,正因為他們,這裡才變得別有風情。

折折回回的粉牆黛瓦、斑駁牆頭的枯草枝芽、厚重的青石板、光孝塔的風鈴聲,無不慨嘆寺街的昔年繁華。

遊人在此能逃離紛繁浮世,穿越歷史光影,徜徉靜謐雅境,在如詩的街巷裡神遊,在江海的潮汐中思索。

寺街、西南營的明清、民國建築和名人故居鱗次櫛比,歷史人文氛圍濃厚,這裡是南通城市的文化之根,這裡是「海帶江襟淮鎖鑰、吳頭楚尾越咽喉」的寫照。

寺街和西南營是南通文化名人的地標,這裡先後曾走出「揚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代經史大家胡長齡、近代國學大師徐昂、中國四大古琴家之一徐立蓀(徐昂六弟)……

還有革命烈士史白、錢素凡,「中國保爾」徐驚百,大畫家趙無極、范曾、袁運甫、袁運生,數學家楊樂,劇作家和演員梁左、梁天、梁歡,著名中醫喜仰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趙丹……

「清廉狀元」胡長齡畢生都在讀書,不被物質所左右,而為精神世界的富足而快樂。觀其一生,他只是在做真正的自己,喜歡讀書,那就讀到底,即便為官,也不失公允道義。

在飄搖不定的清代朝廷里,胡長齡能保持初心,不違背良心,做一個問心無愧的人,難道對現在的你我沒有觸動嗎?

江海間,萬般風物

我願為你慢慢拾掇

根在南通精彩繼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行游者NINO 的精彩文章:

努力做個發光的人

TAG:行游者NIN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