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父母和孩子而言,這都是一個最艱難的時代

對父母和孩子而言,這都是一個最艱難的時代

當我想起你

 當我想起你

張學友 

00:00/04:15

對父母和孩子而言,

這都是一個最艱難的時代

開會的時候,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說了一段話,大意是:他經歷了自己、子輩、孫輩三代人的求學經歷,發現如今的孩子,讀書最辛苦,求學壓力最大。

這感覺其實隱隱約約一直有,然後初次以結論的方式正式出現,如醍醐灌頂,瞬間心酸。

從教這麼多年,最容易聽到家長說:我小時讀書也沒人管啊,都靠自己,為什麼現在的孩子讀書家長要花那麼多的精力與時間去陪伴。

包括我自己,也常常跟兒子顯擺,媽媽小時候讀書從來沒麻煩過外公外婆,也經常第一名啊,哪裡像你,幾天不管馬上慘不忍睹。

未成年人與成年人的不平等在這一刻彰顯無疑,智力、經驗的巨大差異,讓小朋友無法辯駁,唯有沉默以對。

孩子的焦慮源於父母的焦慮,而父母的焦慮,源於對自己階層不確定性的恐慌。

關於階層,英國BBC有一個著名的紀錄片--《56up》。

1964年,格拉那達電視公司拍攝了一群七歲的英國小孩,並且每隔七年拍攝一次,每次拍攝持續七天,從7up,14up...最終以56up作為結尾。

紀錄片傳遞出的一個最主要的思想就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當底層人民的孩子混在公立學校,下午兩點鐘放學蹦蹦跳跳回家之後,精英的孩子們,受家庭的影響和父母的協助,對自己的人生已經有清晰的規劃。

階層這個東西的封閉性和穩固性,比我們想像的要可怕。

整個紀錄片裡面,只有2個例外。一個原本家庭條件較好的孩子,因為精神疾病掉落自己原本的階層;另一個刻苦而努力的孩子,最終脫離了自己的出生,進入了美國的學術圈。

是的,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有的人,就出生在羅馬。公平這種東西,從來不會絕對地存在。

以我的生活圈子為例,大多為新上海人。這一圈子的朋友或者家長,原生家庭背景原本確實也有差異,但三十年前,我們出生的時候,溫飽還是大多數家庭必須解決的第一問題,大多數家庭的父母都不太管孩子的學習。換言之,階層的固化還沒有這麼明顯,寒門的孩子還有機會通過讀書來獲得上升渠道。

因此圈子裡80前後的這一波,自身學歷水平都不低,趕上房價大漲前的周期,早早在上海購房安家,最近幾年都在忙著二胎和二房,養大第一個孩子開始養第二個;還完第一套房貸接著還第二套。

頂著高額的房貸,過上了偽中產的生活;住著成百上千萬的房子,扛不過一場中年失業甚至是流感的危機。最近還被我們的同齡人胡瑋煒以15億元之距給遠遠的拋棄了。

父母的壓力如此,孩子呢?

孔子弟子三千,賢人方七十二,優秀率為2.4%。著名智商組織Mensa,招收會員的標準是智商148以上,占人類智商的前2%。

而我們大多數父母都不能夠接受的一個事實是:我們的孩子,終將平凡。大多數父母心裡所認為的底線是:我的孩子,起碼不比我差吧。

「不比我差」,是一個什麼樣的標準?

獨在異鄉,兩手空空來上海,無親屬無背景。平日里相處最歡的,是數年前一起買房的鄰居。我不完全地統計了一個比較相熟的7個家庭,父母14人。

從學歷水平來看:7碩士7本科。

從收入水平來看:家庭年入百萬的有5家。(不能確定,靠猜的,發稿前發在群里求證了一下,數字從4改成了5。我沒敢再精確求證,萬一變成6了怎麼辦?畢竟我唯一能確定的就是我們家不在其列啊!)

而最近一次跟我說「最起碼我的孩子不能比我差」的家長,是武大的碩士,目前從事風投行業。

這中間透露出一種什麼樣的思想?我好不容易跳出了自己原生家庭的階層,你可千萬別給我帶掉回去了。

我們的孩子,由於我們自己的努力 ,確實已經有了比農村孩子更佔優勢的起跑線,但也正因為此,也背負了我們太高的期望值。參照上海市初升高的錄取比率,有多少家長能夠接受,會有近一半的初中畢業生上不了高中?

(這裡打個硬廣告,SD初升高錄取率90%以上,哈哈。)

所以我們都拼盡全力,在能力範圍內給孩子上最好的學校,報最貴的輔導班,玩最燒錢的遊學。當高考一再變革,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琴棋書畫騎射御,撈到一樣是一樣。

當每一個家長都這樣想,這樣做的時候,我們的孩子會面臨什麼樣的生活?「不比自己差「,原本就已經是一個不低的標準。不是我們的孩子比自己差,而是我們孩子的學習環境比我們當年嚴峻了太多倍。

我們曾經再自以為優秀,如今審視自己,也依然是普通人;我們的孩子,在一群孩子中,成為普通的孩子一點也不意外。

你努力,別人也努力,尤其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每一次中學部老師說某某學生小時候過度補課,到了中學一點潛力都沒有的時候,我都想自欺欺人地問:像我們家這種小時候啥也沒補過的孩子,到了中學會不會突然就小宇宙爆發了?

然而真相是什麼?真相是比你優秀的人太多,且一直在努力,就像我們團隊里車技最好的頭車,一上高速便一騎絕塵,尾燈的影子你都來不及看清。

這個真相,赤裸裸,血淋淋。

知乎上有一個著名的問答:父母都是985學歷,為什麼不親力親為,反而送孩子上輔導班?

答案是這樣寫的:相關研究表明,目前最傷害家庭關係的事情就是輔導孩子寫作業,尤其是數學作業。這項工作不僅傷害親子關係,還會傷害夫妻關係。95%以上的家長在輔導孩子作業時,感覺孩子的智力水平不及當年的自己,而100%的夫妻認為這是對方的基因導致的。

人類的大部分焦慮源於對自己無能的憤怒,尤其是面臨孩子的學業問題。所以我們寧可加班,寧可送孩子去輔導班,也不願意自己輔導孩子。

當然作為一名數學老師,我又莫名其妙躺槍了一把。

我們的國家,剛剛穩定發展了幾十年,從吃不飽到如今物質與信息極大豐富的斷層式跳躍發展,這其中最顯而易見的一個問題就是缺乏精神信仰,忽視內心需求,把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準,給冷冰冰地物化了。

我們覺得現在的孩子太幸福了,那只是物質的層面;我們用自己的現狀來作為孩子成長的底線,也更多用折現到表面的維度來對比。

當整個社會把上名校,進500強,賺多少錢,住多大的房子,開什麼級別的車作為人生目標的時候,有多少人問過自己,我這短短几十年的生活,究竟過得幸福不幸福?

誠然,經濟基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幸福指數,但是,當生存的大部分需求已經能夠保證的時候,隨著邊際效應的遞減,錢能夠帶來的幸福感,其實越來越低,這個時候,一個積極而正能量的心態,就凸顯的異常重要。

打一個也許不是很恰當的比方,就如一對夫妻。貧賤夫妻當然百事哀,但是生活沒有大的問題之後,兩個人的價值觀相合和深厚的感情基礎就太重要了。它直接決定著兩個能不能面對漫漫餘生中一波又一波雞零狗碎滿地雞毛的煙火生活。

一個人的生活, 一定要去和別人比較你賺的比我多,你的職位比我高,你的孩子拿得獎比我的孩子多,你有兩個娃而我只有一個娃嗎?我們每個生命本身的存在就是一場充滿了恩賜的奇蹟,為什麼一定要在比較中度過這原本就並不很長的一生?

我們的人生,還有我們孩子長大以後的人生,到底有沒有被拋棄,不在於是否跟別人有著15億現金的差距,而在於自己是否有一個豐盈而強大的內心,是否對這個社會有積極探索的好奇心和努力進取的勇氣。我們活著的每一天,不是橫向跟其他人去比較,而是思考自己是否虛度了這24小時的光陰,是否為自己想要的生活付出了與之相匹配的汗水。

這個世間,總會有太多比你更優秀的人讓你仰視,而我們只需要讓今天的自己有足夠的資本讓昨天的自己來仰視。

我們所要做的,首先是好好努力,讓自己的才華和能力撐得起自己對生活品質的嚮往,然後是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裡放平心態,腳踏實地,接受現狀。用一顆知足常樂的心,卻體會勇往直前的快樂。

我很喜歡最強大腦里的王昱珩,才華橫溢,隨性自由。我很想贏,但我也不怕輸。

最後送給大家藍德的詩,願我們和孩子都能互相成全,互為軟肋,互為盔甲。多給對方一些溫柔 ,多用心去體會生命中一些幼小的美好,攜手共同度過這個焦慮而艱難的時代。畢竟,誰的生活都不容易,我們是,孩子也是。

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

其次就是藝術;

我雙手烤著,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準備走了.

——[英]蘭德(楊絳 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伊卡利亞 的精彩文章:

TAG:伊卡利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