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的故事如同現實版「摸金校尉」,他用一本書帶你走進考古現場

他的故事如同現實版「摸金校尉」,他用一本書帶你走進考古現場

今天我們聊一本兒關於考古的書。要說考古的魅力,這三言兩語肯定說不清楚,舉一件最近發生的事兒。

漢朝和北方的匈奴打得很厲害,誰把匈奴徹底打跑了呢?東漢的竇憲。公元89年,車騎將軍竇憲率領三路大軍大戰匈奴,一仗打完,匈奴遠遠逃往漠北,延續數百年的漢匈戰爭終於結束了。

得勝之後,竇憲在燕然山上祭天,文豪班固寫了文章,刻在石碑上,彰顯漢朝天威。班固還是《後漢書》的作者,他把這篇文章收進了史書里,共三百零三字,流傳後世。

「燕然勒石」的典故,就是從這裡來的,看,我們把幾百年的宿敵徹底打敗,還在燕然山上刻石紀念,不由得不讓人激動和自豪。後世的文人一到邊塞,遙想當年卓越的戰功,禁不住文思泉湧。王維、李白、范仲淹的詩詞里,都有包含「燕然」的名句。

時間久了,竇憲刻石的燕然山漸漸消失在歷史中,沒人知道它在哪兒了。慢慢也有不懷好意的人說了,說這個「燕然勒石」是假的,沒有的事兒,是當年的人塑造的戰爭神話。

事實勝於雄辯。2017年7月底,考古學家在今天蒙古國的杭愛山,發現了當年班固刻文的石碑,上面的碑文,符合《後漢書》的記錄,一個字不缺。鐵證如山,現今的杭愛山就是古稱的燕然山。

這塊石碑在考古學上極有價值,證明「燕然勒石」確實是真。看到那塊兩千年前的石碑,我想每個中國人都會生起一種穿越歷史的力量感和神聖感。

考古確實常常給我們帶來撼人心魄的感動,但你有沒有好奇過,考古工作者是怎麼開展工作的?他們怎麼尋找古人留下來的痕迹,又怎麼斷定一件東西背後的歷史意義呢?我們今天聊的這本書,《走進考古》,作者叫楊育彬,是一位資深的考古學專家。下面,我們就跟著作者的腳步,讓他帶我們走進第一線的考古現場。

1965年11月中旬,河南省上蔡縣文化館給省文化局拍去一封電報,說在縣城城郊的農田裡,發現了一座磚室古墓,請人前去發掘清理,領導派了作者去調查這件事情。

作者到了發現,墓頂已經塌了,裡面還積了很多水。他和縣文化館的同志一起,抽干積水,仔細清理這座墓葬。這座墓最引人注目的是壁畫,其中一幅壁畫展現的是清洗布料的場景,一口大盆擱在架子上,右邊站著一個男人,雙手拿一匹帛布,正準備放進盆里。左邊呢站一個婦人,頭髮高高盤起來,雙手在盆子里忙活著,分明是在和男人一起洗布呢。

另一幅壁畫尤為精妙,畫的是一個女子緊緊懷抱一個孩子,孩子使勁兒往前看,對面是一個梳妝台,放著圓圓的一面銅鏡。妙處在哪兒呢?這銅鏡上,竟然還能看出來小孩兒的臉,也就是說,工匠把鏡子里的圖影,都雕出來了,非常有意思。

看了這許多東西,怎麼斷定這座墓葬的年代呢?單看這些壁畫,它們的形制、風格,和不遠處的禹縣白沙宋墓比較相似,因此,有可能是一座宋代墓葬。不過,這當然是粗糙的推測,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很快,重要的發現來了。工作人員出土了一方硯台,是陶制的,底部工工整整地刻有三個大字「李伴叔」。作者想起來,《文物》雜誌一年前刊發過一方宋代陶硯的照片,和這個很相似,幾乎可以肯定,這座墓是宋代的了。

接下來的發現印證了這個觀點,墓內出土了45枚銅錢,銅錢上刻有「大觀通寶」四個大字,熟知宋朝歷史的人馬上就能推斷出,「大觀」是宋徽宗的年號,墓葬里有「大觀通寶」的銅錢,可不就是宋代的嘛!

事實確實如此,這座墓最後斷定的年代是北宋晚期,主人名諱為李伴叔。雖然這不是什麼王公貴胄的大墓,出土的文物相對有限,但不能忽略了它的考古價值。尤其是那些壁畫,能讓現在的人了解到,北宋晚期的人穿什麼衣服,用什麼工具。

比如小孩兒照鏡子那幅壁畫,梳妝台上不是有面鏡子嗎,人家這面鏡子不是直接擱在桌子上的,下面還有十字腿作為支撐,這有什麼作用呢?那就是可以調整高度,方便當時的人使用鏡子。這種十字腿或者說十字架,在其他宋代墓葬里很罕見,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考古發現了。

這次的上蔡之行,除了考古發掘,作者還講述了他一路上的經歷,非常有意思,我們也能藉機了解到,1965年的考古工作者,是在什麼條件下進行考古工作的。作者從鄭州去上蔡,先坐火車到了西平,然後再轉長途汽車去上蔡。

沒想到在西平買汽車票的時候犯了難,排了半天隊,結果說沒票了。他急中生智,掏出工作證和上蔡縣文化館的電報,售票員看了好一會兒,喊一句「考古挖墓的優先!」才賣給作者一張票。

作者拿了票就跑出車站,因為實在是餓得不行了,在小飯館裡,拿4兩糧票和4角錢,買了一份炒麵,匆匆吃完就上了汽車。那時候出差,要先到會計那裡領出差費,一般不會很富裕。不像現在,出差回來再報銷。

而且作者這次還遇到了特殊情況,一下子讓出差經費捉襟見肘了。一是墓葬裡面有積水,動用抽水機抽水,花了一點錢;二是在濕涼的墓室里工作,受了風寒,看病又花了一點錢。這樣算下來,買了返程的車票,只剩下1角2分錢,炒麵是肯定吃不成了。

他在西平買了1角錢買了碗丸子湯,最後2分錢在火車上買了杯水。等到了鄭州,步行回單位,口袋裡已是空空如也。

這是六十年代的故事,現在我們把目光投向二十年之後,八十年代,作者在考古領域已經小有建樹,主持發掘了不少大型的考古項目。

1986年,在河南省平頂山市滍陽嶺,考古人員發現一批古墓。多年以前,當地老百姓在這裡取土燒磚,就挖出過一些青銅器,根據青銅器上的銘文,專家們猜測這裡可能是西周時期應國的貴族墓地群。

應國是一個商周時期的古老封國,應國早先在殷商的都城附近,位於黃河以北。周昭王的時候,應國遷到了今天的平頂山一帶,春秋戰國時期,應國在楚國、韓國、魏國幾個大國之間幾度易手,最終被秦國所滅。後來這兒成了秦相范雎的領地,所以范雎被稱為應侯。

正式發掘之後,考古學家在這裡發現了什麼呢? 首先發現了幾座春秋時期應國國君的墓葬,出土了眾多的青銅器和其他文物。比如著名的柞伯簋,這是類似於鼎的一件青銅器,上面刻寫了74個字的銘文,這74個字記錄了這件柞伯簋的來歷。

柞(胙)伯是一個人,他是胙國的太子。在周天子舉辦的一次射箭比賽上,柞(胙)伯表現優異,射了十箭,無一脫靶,周天子因此給了他十塊青銅作為獎勵。柞(胙)伯呢,把這十塊青銅鑄成寶簋,也就是考古發現的柞伯簋。

聽到這兒可能有人奇怪了,這柞伯簋明明是人家胙國的東西,怎麼跑到應國的墓葬裡頭了呢?哎,這就是考古有意思的地方。

史書記載,胙國是周公之子的封國,應國呢,是周武王之子的封國,兩個封國從一開始就比較密切,關係比較好。柞伯簋,很有可能是胙國送給應國的,最後成了應國國君的陪葬品。這也給史書上記載的兩國關係,提供了一個實物作為證據。

這正是考古迷人的地方,如果這件文物是在別的地方發現的,或者已經被盜了去,就解讀不出這層關係了。一件文物出現在哪兒,在什麼地方被發現,有時候比這件文物本身更加重要。

這片山嶺上的墓地,以應國墓為主,歷經春秋、戰國、兩漢,東漢之後才逐漸廢棄。在考古學家眼裡,這不僅僅是幾塊墓地,他們要從這裡出發,把過往的那些時代,儘可能還原到世人面前。

(圖片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仁仁閱 的精彩文章: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
薦書 《談美》:學會以「審美」的維度看世界,讀起來會微笑!

TAG:仁仁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