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水裡的刀子》:另一種鄉土

《清水裡的刀子》:另一種鄉土

同學曾經去支教,每天早上他帶著孩子們先去很遠的地方打水。有時要等待半天的時間,讓水慢慢滲出來。那裡的鄉親很淳樸,手裡吃著蘋果,見到你,會把手裡剩下的蘋果遞給你請你吃。

那是在西海固,二十年前。

西海固是寧夏的半壁江山,自然環境惡劣,苦甲天下。在作家張承志筆下,它有著「千山萬壑的旱渴荒涼」,又有著「剛烈苦難的內里」。只是這困難的內里多年以來保持了一種倔強的緘默。因此石舒清《清水裡的刀子》最大的意義,便在於這是西海固的本土表達。影片《清水裡的刀子》正是由此改編而來。

情節很簡單:老人馬子善的妻子去世,他站在墳院,也站在生死之門前,想著當年年輕好看的媳婦最終會歸宿於這樣一個墳包。他想到這裡才是自己永恆的家,他想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死,一想到自己會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死掉,覺得異常的傷感與恐懼。

在西海固回族人看來,一個人歸真後是否進天堂,不僅要靠他生前的「積修」,還要靠活著的親人們的「搭救」。所以,活著的親人們除了通過念經祈禱的形式祈求真主寬恕亡人生前的罪孽,還要通過干爾曼里來搭救亡人。干爾曼里分大幹,小干。有錢人一般要大幹,宰大牲,出散「乜貼」,還請教主也就是阿訇來參與。但對於經濟並不寬裕的普通人家來說,宰一隻雞,烙兩個油饢也是搭救。雖然舉念一枚棗,有時比舉念一峰駱駝都珍貴,但是人們畢竟都世俗,畢竟覺得宰駱駝的搭救效力要遠強過一隻雞。所以,兒子耶爾古拜堅持要舉念家裡那頭牛。因為牛是大牲,它可以憑藉它不改的忠厚和善良堂而皇之地走進一切巨大的宮殿之門,走進群星後面的天庭。

這裡,人們不再以一種人性的目光去看待老牛生命的珍貴,相對於老牛的生,他們更重視亡人的死。馬子善老人只能 「心裡涼涼」地默許。面對著 「忘我地反芻著」的老牛,似乎它是在反思自己的一生,牛勤勞樸實韜光養晦猶如他自己,作為惟一一個理解老牛的人,老人有著普通人的感動、內疚與難過。

然而牛曠達隨意平靜寬容,像一個穿越了時空明澈了一切的老人。它臨死前的表現更是震驚了這位老人:在即將被宰殺的前三天里,這頭靈性的牛卻不吃不喝了,因為根據老人們的經驗,牛這樣的生命是大牲,如果舉念端正,那麼牛在獻出自己生命以前,會在它飲的清水裡看到與自己有關的那把刀子,自此不吃不喝了,為的是讓自己有一個清潔的內里,然後清清潔潔地歸去。

「再善於講大話的,他也不知道他幾時死。」老人之所以震驚,在於人求之不可得的事情卻被走入宗教情境的牛做到了。所以最後,老人從牛死後平靜寬容顏面如生的臉上看到了牛帶著信仰的永生,也看到了自己面對死亡縱然超脫卻仍然拘泥於一個土包包的局限,更看到了那把屬於自己的清水裡的刀子。因此,他終於如大病初癒一般面對死亡有了一種新的體悟。

片子以墳院始,也以墳院終。儘管通片都是死亡,但其實更強調生之艱難。老伴借5塊錢買一雙鞋子,孩子們爭奪一根火棍當玩具,老人的哥哥來借幾碗米,因為產婦沒有東西吃生不下孩子。在人生之困境中,人通過現實手段實現超越成為一種妄想,而宗教則照亮了人們被現實阻隔的精神通道。所以片子里不厭其煩地展現一個個伊斯蘭教的儀式,因為人們在這些儀式上凝聚了莊嚴的情感,而宗教也給苦難中的人們提供一種精神上的慰藉。畢竟只有澄明了金子般明亮的信仰,才能澄明內心深處那把清水裡的刀子。

在傳統西海固回族社會中,伊斯蘭教在這裡不僅構建了一種意蘊深厚的精神信仰世界,也打造出了一個秩序井然的價值世界。

片頭片尾還出現了羊群,似乎跟主題沒有關係。一起觀影的在西海固生活過的陌生人給出了解釋:放牧羊群是二十年前的事。現在的西海固,有很多工廠進駐,年輕人更多選擇打工。而且,很多西海固的人選擇了外遷。

所以很快,也許片中出現的那些儀式,也將不復存在。傳統的西海固鄉村回族社會,也許也即將,或者已經成為了一個鄉土社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未走之路 的精彩文章:

TAG:未走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