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印度的魯迅——普列姆昌德

印度的魯迅——普列姆昌德

竺道 zdreview.com

We Bridge China and India

探索|創新|共贏

本文共計:2900字,11圖

閱讀預計:5分鐘

如果說歷史是皮影戲,那一定有哪個搗蛋鬼造了兩個幾乎一樣的小人,偷偷地先在印度放了一個,又在中國放了一個。在後面看把他們的戲看足了,又把兩個小人一起撤下來......

人生如戲,偶有雷同

後一個「皮影戲小人」叫魯迅,1881年被放在了中國。母親出生農村、父親身體不好,少年時就離開了魯迅。在此之前為了救父他和中藥鋪、當鋪都混熟了。後來他學習西醫,始終認為中醫誤人。

魯迅

前一個叫普列姆昌德,1880年被放在了印度農村,一呆就是20年。童年喪母,就和三俗小說一樣繼母對他很是不好,感情受到了嚴重傷害。後來他寫了好幾篇「繼母」為主題的小說。

普列姆昌德

長大了要娶媳婦,兩個人又撞到一起了——魯迅娶了標標準準的封建小媳婦,後來又和另一個女子相伴終生。

普列姆昌德則在父親和繼母的要求下,娶了地主的女兒。8年之後,妻子回了娘家,二人再沒有見面。這之後普列姆昌德又娶了一個寡婦。這個寡婦和普列姆昌德十分合拍:參加過示威、坐過牢、辭過公務員,最後還寫了一本紀念普列姆昌德的小說。

共同的婚姻經歷讓魯迅和普列姆昌德都十分痛恨封建婚姻制度,在創作中也少不了對它的批判。然而骨子裡卻還是受著封建制度的影響。

魯迅是自己承認的,對封建小媳婦一直沒有完美的交代。而普列姆昌德更是一手包辦了女兒的婚姻,並花了4000盧比嫁妝(購買力約為現在的4萬人民幣)。

普列姆昌德郵票

1903年,魯迅開始在雜誌上發表文章;普列姆昌德發表第一篇中篇小說。此後30年里,二人寫下文字無數。一位成為文字鬥士,一位成為了印地語現代文學的拓荒人。

魯迅到晚年,已經是不折不扣的無產階級戰士。而普列姆昌德也在1936年讚揚了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

同年,二人去逝。

筆下世界,略有相似

相似的經歷讓二人對很多相似的主題有了思考,寫下了許多主題相似的文章。

比如婦女——

魯迅筆下的祥林嫂與普列姆昌德筆下的妮摩拉。

《妮摩拉》是普列姆昌德第二部以婦女命運為題材的小說。這一部也寫了一個沒有陪嫁的女子的悲慘遭遇。妮摩拉因為沒有陪嫁,被嫁給一個有三個孩子的律師孟西做繼室 。不合理的婚姻制 度造成了妮摩拉的婚姻悲劇 。

最終,由於精神倍受打擊,妮摩拉離開了這個世界。在這裡,普列姆 昌德沒有人為地為妮摩拉安排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冷靜地描寫了她家破人亡的悲慘結局,具有更強的現實感,表明他已經認識到了改良主義的局限性 。

《妮摩拉》

比如農村——

魯迅筆下的閏土、老爺和普列姆昌德筆下的達塔丁、何利。

《戈丹》中的婆羅門達塔丁既是地主,也是高利貸者,利用農民的宗教迷信肆意欺詐剝削農民。他借給何利三十盧比,三年連本帶利漲到了一百盧比。

他威脅何利說:「婆羅門的錢即使你只吞下一個銅板,骨頭也會爛掉的。願老天爺保佑,不要讓婆羅門的憤怒落到什麼人的頭上,要不然,直系親屬中連一個捧水敬祖先的人也不會留下,家裡連一個點燈的人也不會留下 。」何利被嚇得戰戰兢兢,發誓一定還他的錢 。

對於這些婆羅門的無恥,《戈丹》中的巴戈爾的話極具代表性:「你隨便到哪一家人的門口去站一站,總可以撈到點東西。生了人也撈,死了人也撈,辦喜事也撈,辦喪事也撈,又種田又放債,又做中人,要是有誰犯了點錯,就罰他出錢,搶劫他的家產。」

《戈丹》

比如民族復興——

吃人的書、人血饅頭……

魯迅的關注是通過書中的點點細節表現的,生動得令人膽寒。

普列姆昌德的第一步短篇小說集《熱愛祖國》反映了1905至1908年的印度民族解放運動,但是一出現就遭到了英國統治者的全面封殺,未出售的書全被當中燒毀。

他明確指出,印度人民的鬥爭對象不僅是英國當權者,也有印度當權者,因為「這兩個當權者將在不義的鬥爭中聯合起來,並且還會極力壓制人民和扼殺這個運動。」

比如二人愛憎分明,所以文筆犀利。

魯迅:「我自己也知道,在中國我的筆要算較為尖刻的,說話有時不留情面。但我又知道人們怎樣地用了公理正義的美名,正人君子的徽號,溫良敦厚的假臉,流言公論的武器,吞吐曲折的文字,行私利己,使無刀無筆的弱者不得喘息。倘使我沒有這筆,也就是被欺侮到赴訴無門的一個;我覺悟了,所以要常用,尤其是用於使麒麟皮下露出馬腳。」

普列姆昌德:「我不能把每一個追求金錢的祭司說成婆羅門來侮辱這種身份。這種畸形的職業宗教人士的行為不僅危害我們的社會,而且危害我們的民族,這一點通過種姓制度自治協會的伎倆表現出來了。無論散布多少對這種反社會的、反民族的和非人道的思想的仇恨也是不夠的。只是對這些思想的仇恨,不是對人的仇恨,因為種姓宗教的支持者們正如是批評者的兄弟一樣,同樣是我們的兄弟。」

普列姆昌德油畫

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皮影人

魯迅和普列姆昌德經歷相似,一同走向寫作的道路,表達同樣的主題。只是二人的文風有很大的不同。

魯迅的文字如刀——深深地扎在人們的心上,把人扎疼了扎醒了,讓人看清絕望,準備奮鬥。

普列姆昌德的文字如戲劇——讓人看得發笑,笑里有點苦,但絕不至於跳起腳來。

二者文風的區別,在我看來也是中印文化的區別:

房子漏水了,中國人先忍著。忍不了了就叫著左鄰右舍,叮叮咚咚的修修補補,修好了才能心安。

印度人一個指著說:漏水了漏水了,其他人看了想著房子還能住,翻個身繼續睡覺。那個說漏水的人要是看到有人也想補房子,就補一下。要是沒人補,就算了吧。

舉個例子:

魯迅——

假如有一種暴力,「將人不當人」,不但不當人,還不及牛馬,不算什麼東西;待到人們羨慕牛馬,發生「亂離人,不及太平犬」的嘆息的時候,然後給與他略等於牛馬的價格。

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別人的奴隸,賠一頭牛,則人們便要心悅誠服,恭頌太平的盛世,為什麼呢?因為他雖不算人,究竟已等於牛馬了。.......

但實際上,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中國的百姓是中立的,戰時連自己也不知道屬於那一面,但又屬於無論那一面。

強盜來了,就屬於官,當然該被殺掠;官兵既到,該是自家人了罷,但仍然要被殺掠,彷彿又屬於強盜似的。

這時候,百姓就希望有一個一定的主子,拿他們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們去做牛馬,情願自己尋草吃,只求他決定他們怎樣跑。

普列姆昌德——

一個農民哭訴著向高利貸者金古里·辛借十個盧比。等到寫了借契, 那農民的手裡只拿到五個盧比時, 農民驚奇地說:

「只有五個盧比呀,老爺!」

「不是五個, 是十個。回家去數數吧」

「 不, 老爺, 是五個。」

「 一個盧比的禮物, 對嗎?」

「 是, 老爺。」

「 一個盧比的潤筆, 對嗎?」

「 是, 老爺。」

「 一個盧比紙錢, 對嗎」

「 是, 老爺。」

「 一個盧比的傭金, 對嗎?」

「 是, 老爺。」

「 一個盧比的利息, 對嗎?」

「是, 老爺。」

「 給你五個盧比的現款, 這不是十個盧比是多少」

「 是, 老爺, 現在我把這五個盧比也送給你吧。」

「 你瘋了嗎」

「 不, 老爺, 一個盧比送給二太太, 一個盧比送給大太太, 一個盧比給二太太吃檳榔, 一個盧比給大太太吃檳榔。剩下一個盧比, 留給你死後做道場。」

要想了解普列姆昌德,最好的參照物就是魯迅了。

上述內容只能把普列姆昌德寫出個輪廓。要探查皮影人是怎麼走上台,怎麼揮袖怎麼唱戲的,還得親自去看看小說集才行。

比如《普列姆昌德小說集》。

參考文獻:

《魯迅與普列姆昌德》李紅艷,王吉鵬

《試論普列姆昌德的創作》金易

本文為印度通編輯部原創作品,任何自媒體及個人均不可以以任何形式轉載(包括註明出處),免費平台欲獲得轉載許可必須獲得作者本人或者「印度通」平台書面授權。任何將本文截取任何段落用於商業推廣或者宣傳的行徑均為嚴重的侵權違法行為,均按侵權處理,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竺道 的精彩文章:

53個國家將聚會德里,就「貿易戰「進行討論
班加羅爾線上藥店移動應用Myra完成1.2億盧比新一輪融資

TAG:竺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