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光「治」孩子的購物慾還不夠,還得學會怎麼說服我掏腰包

光「治」孩子的購物慾還不夠,還得學會怎麼說服我掏腰包

說起孩子的購物慾,每個父母都有頭疼的時候,尤其是當他往地上趟時,一種不想被圍觀的動機就會促使我們採取強硬措施。

到後來,甚至有父母覺得路過「玩具店」都是一種「罪過」。

但奇怪的是,我們雖然不願意滿足孩子的「購物慾」,但每天又樂忠於給孩子買各種玩具拎回家,尤其是當媽的看到推薦、開團就難以忍住買買買的衝動。

這說明,相比買到物品帶來的愉悅感,我們其實更在乎在買這個過程中所體驗到的刺激和滿足。而孩子也一樣,他們也希望通過買這個過程來使他們的慾望和控制感得到滿足。所以,我們自己買買買這種看視是對孩子表達愛的行為,實際上僅僅滿足了我們自己的購物慾,孩子一點也沒享受到購買心愛之物的樂趣。

那怎麼讓購買這個過程變得理性,既能滿足孩子的控制感,又能解決父母對「及時滿足」的擔憂呢。我的建議是遵循人的購物決策過程

就像下面這個經典的EKB模型所示,我們成人在傳統情景也就是實體店消費,在購買行為發生前,都會經歷需求、信息搜尋、備選方案評估三個階段,如果想培養孩子的理性購物,那就要幫助他們認識到這三個階段的存在,而不是直接跳過進入購買階段

下面就一一詳述每一個階段的要點。

第一步:認識購買需求-理清買玩具的動機

通常,購物需求可以簡單分為實用需求和享樂需求。實用需求重視產品的功能,例如填飽肚子的食物;而享樂需求體現產品帶來的快樂,例如玩具、遊戲。但由於現在生活條件大大改善,因此任何一件商品都無法簡單的以實用還是享樂來區分了。

例如,看似只是為了滿足肚子才進行的購買食物行為,往往因為我們還在意餐廳環境、食物口碑等要求,因此更側重表現為享樂需求。這也就是說,現在我們的大部分消費行為更多是為了滿足自身的享樂需求。

所以,我們否認孩子以追求快樂為動機的購物要求,其實也在「打」我們自己的臉。畢竟每個人都有追求快樂的權利。

這樣,當我以成人的視角去理解孩子的購物需求後,每當霖霖拿起某個玩具時,我一點也不緊張,只會由衷的說一句:「哇哦,這個玩具看起來很好玩,霖霖也很喜歡是么!」以此來肯定她的動機。

不過認同動機,並不代表我樂意掏錢,霖霖還得憑自己的能力說服我,讓我花錢花的心服口服。

第二步,信息搜尋-找到說服我掏錢的理由

就像我們需要收集信息來說服自己購買某項商品一樣,孩子也需要經歷這樣的過程,只不過這裡我們成為了他們的說服對象。

一般情況下,在購買前,人們會從個人、商業、公共、經驗四個渠道來收集信息,來判斷是否將這個物品放進購物籃或者作為備選方案。

對於低年齡段的孩子購買玩具,產品信息的獲得更倚重於商業來源。這些產品信息可以是價格、顏色、材質、圖案、外觀、功能等直接與產品特徵相關的。所以,在霖霖很小無法領會「先告訴我有什麼特別之處」這句話的含義時,我會引導她和我一起觀察,並告訴她:「特別之處是指這個玩具和我們已經有的玩具有什麼不一樣?例如,這個皮球上面的圖案是小猴子,家裡的皮球上面的圖案是獅子,這是它們的不同。如果你希望媽媽買這個皮球,你還需要告訴我其他不同的信息?」

有意思的是,我發現在觀察的過程中,霖霖經常因為發現了手中物品的「不完美之處」,自己就放棄了購物。

印象很深刻的是有次去超市,霖霖發現玩具區有隻熊貓玩偶,就抱著不放了。後來,在我的詢問下,我們開始一起觀察手中的玩偶。她突然發現熊貓玩偶的肚子處有個縫合,然後問我「這是什麼?」我跟她說:「這是用線縫合的地方,是為了保護熊貓的肚子。」也不知道她的腦迴路是什麼樣的,發現這個縫合之後,她就念叨著:「這個熊貓破了,我們還回去吧,家裡有。」我想,也許是因為每個充滿購物慾的小朋友都是完美主義者,才會由衷地愛玩具並且希望買到的玩具沒有瑕疵,所以大家別錯過了通過觀察來搜尋商品信息的環節。

當然,也有觀察過程中霖霖一點也不回應的時候。這種情況下,我的態度也很堅定,表明得先告訴我不同之處,並且承諾如果真的有不同之處,我一定會買。

這麼堅定是為了促使孩子去主動搜尋信息,通過比較認識到自己關注的信息在哪裡,而不會盲目因為享樂需求而激發購物慾,才能形成理性購物的行為模式。而且,還有個好處,每次我這麼問霖霖時,導購都跑的遠遠的,估計是覺得這單子沒啥希望。

至於霖霖有沒有成功說服過我呢?當然有啊。比如買鴨子氣球,看著賣氣球的越走越遠,她說出了「鴨子氣球的顏色是黃色」(家裡的佩奇氣球是紅色);買迪士尼的泡泡機,她說有「城堡和音樂」(家裡的沒有)。。。

只不過成功概率真的挺小的。我不知道是這種行為和思維模式已經形成,還是因為為了滿足我自己的購物慾,我時常情不自禁地買玩具,使得比來比去好像並沒有什麼特別。所以,她到玩具店表現出想要買的慾望都很少,即使有,一番詢問下來,她都會說家裡有,就去玩其他的了。

而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由於他們信息的主要來源和成人更接近,即更倚重個人或經驗來源,以及屬於獨立權威的公共來源,並且越來越少僅憑商業來源信息就對眼前的信息產生興趣。所以,這時候我們對他們的說服論據的要求就不能僅停留在產品特徵的比較上,而應該側重於功能(包括社交功能上)的比較,比如「這個玩具支持點讀、復讀等功能,那我們已經有的呢」;「這款玩具是A推薦的,但能實現的功能和家裡已經有的並沒有特別,你是想通過擁有同款玩具來拉近你們的距離么?」

反之,當孩子開始使用功能性詞語,而不是簡單的外觀詞語、或是受他人推薦的影響來闡述購買原因時,也說明他已經對收集到的信息具有思辨能力,並且更注重商品的實用價值,而這恰恰是理性消費的開端。

細想我們的每一日,無非是說服別人和被別人說服的不同情景組合。從購買玩具這件小事做起訓練孩子的說服能力,其實也是為了儘早讓他們體會到贏得他人的觀點和行為認同,是建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基礎上,因為,越長大越沒有人會無緣無故的聽你說話

第三,備選方案評估-對信息進行綜合排序和篩選

現實生活中,有種無奈叫「選擇困難症」。信息過載、選擇太多,讓我們很容易購買重複用品,或者在做決定時把更多時間花在猶豫上,也會因為比較不充分而匆忙做決定。所以,在購物決策時讓孩子學會比較同類項,有助於果斷、嚴謹的思維模式的形成

例如,如果被說服同意了超過一件玩具,則可以和孩子一起給玩具歸類,列舉各自屬性的特別之處,然後選擇其中最特別的一個。這是通過訓練孩子的比較級和重要級意識,來對信息進行排序,同時確定自己最關心的屬性信息,排除重要性較低的信息,最後選擇最符合心意的玩具。

這個「曲折」的決策過程,不僅可以讓孩子覺得我們並沒有忽視他們的購物需求,反而會增強買這個過程帶來的愉悅感。因為,每一個人都一樣,輕易得到的都不會珍惜,而克服適度難度得到的反而會別有意義。

第四,當其他照料者及時滿足時,也要事後補救

我爸媽在給霖霖想買玩具的事上,響應起來是一點也不含糊。我們經常回家就發現家裡又多了不少她們覺得是霖霖真心喜歡的玩具。

為了避免霖霖越來越有「和誰提要求更能快速得到滿足」的認識,每次看到這些玩具,我都會拿出相似的玩具,要求說說有什麼不同,是什麼原因外婆答應買的。

如果說不出或是完全重複的,我會把其中一個收走,放在車上玩或者以後需要更換了再拿出來。

這種事後補救,是為了讓她知道,雖然有人及時滿足了她買的愉悅感,但她要想真正擁有,還是需要靠自己的智慧來說服我。因為,輕易給予和得到都不符合現實社會中的真實社交規則。我更希望她對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有理性思考和認知。

以上就是我分享的用來「治」霖霖購物慾的方法,想必還有很多媽媽有更多有智慧的方法,歡迎分享哦!如果你有什麼希望我寫寫的,也歡迎私信我!

作者簡介:

章魚媽媽,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管理學在讀博士,央企職員。一直希望能用語言「表白」自己,即使在儀式感滿滿的體制內,也依然心懷希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章魚媽媽伴霖成林 的精彩文章:

TAG:章魚媽媽伴霖成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