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海外孩子學中文?如果不是為了功利,那又是為了什麼?

海外孩子學中文?如果不是為了功利,那又是為了什麼?

家裡的兩個小傢伙已經到了上學的年齡,慢慢需要學習的東西也越來越多,除了日常學校上課以外,課外還要上鋼琴、舞蹈、繪畫、游泳等各種班。 這也不是個例,身邊大多數家長和孩子也是這樣的,周末各樣的興趣班,像趕場一樣奔波在課堂之間 。

然而孩子的經歷畢竟是有限的,在他們沒有能力決定自己學什麼的時候,學什麼,報什麼班基本都是家長說了算的。對於在國外長大的中國(華裔)小孩,在各種課外班中,學中文應該擺在一個什麼位置一直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

朋友聚會的時候,常常聽到家長抱怨,哎,以後這批孩子中文肯定就說不好了。的確,在一個完全英語為主導的環境里中英文漸漸變成了他們的第一語言,接受,思考,表達都是英文思維。畢竟學校里的學科是英文的,要想學習跟的上學校的節奏英文肯定是第一位的。中文也只不過是某些學校的選修課程, 學的東西也很淺顯。如果沒有其他中文課程輔助,孩子的中文很難趕上他們認知水平的發展。這樣隨著孩子們的長大中文也就慢慢淡出了孩子頭腦,最後中文也就不太會了。

通過觀察,海外家長們對中文的態度大部分分成這麼三種, 無所謂型,在乎型和特別在意型。對於在乎型的家長大部分會堅持在家說中文或送孩子去周末的中文學校學習。對於特別在意的家長一般會對孩子的中文有更高的要求。

無所謂型:普遍認為,人在國外了以後也是在國外交流,中文以後似乎就是可有可無,能聽懂簡單對話就好了。

在乎型:普遍認為中文應該學,不強求,在家盡量用中文對話,或者報個周末的中文學校基本上就夠了。

特別在意型:希望孩子對中文聽說讀寫有熟練的掌握,讓中文達到普通中國學生的標準。

我是一個對孩子中文教育特別在意的家長,認為孩子在國外的中文學習非常重要。對於為什麼會這麼堅持,我是這樣想的。

文化的傳承

這個說起來感覺可能有點假大空,但是這的確是我的第一個想法。 中國的文化融入在中國的語言中,中國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5000年不間斷的傳承包含著無窮先人留下來的智慧。同時中國文化也是一們藝術, 能夠讓孩子了解,熟知這些傳承本身就是對其個人內在的一種提升。

身份認同

這個也是一個比較大的話題。縱觀現代社會和科學的發展,人類,本身就喜歡追根溯源。 科學家們不斷的研究人類來自哪裡,生命起源於何處等等。 放到個人身上,我們會問自己來自哪裡, 我是怎麼來的。 現在討論這個話題對於孩子來說尚早,但是總有一天他們自己會問這個問題,就算自己不問別人也有可能會問 Hey, where you origionaly came from?這在澳洲這個多元文化的國家其實並不是什麼大問題, 一句"I am an Australian."會是在這裡長大的小孩的普遍答案,然後都會補一句我父母來自中國,越南等等國家。

可是從另一個方面去想,有著黃皮膚黑眼睛的他們無論從哪裡看都是中國人, 至少「外國人」是這樣認為的。他們談及我們時都時不時會用到 "That Chinese guy ... " 這裡不含有任何不好的意思, 而是在潛意識裡人們就是這麼想的。就像一個金髮碧眼的姑娘如果對你說, 我是中國人,是不是感覺總是怪怪的。所以說無論如何「中國血統」這個事實是無法被改變的的。這也是為什麼在國外長大的孩子經常被打上香蕉人這個略帶貶義的標籤。所以我認為學習中文,對自己種族文化有所了解,有作為有中國血統人的自豪感是對孩子將來對自己身份認同有宜無害的。

溝通與交流

除了吃飯睡覺等生活方面的交流,等孩子長大後應該就沒有什麼太多的心裡話跟家長講了。但是總會就一些新聞八卦可以聊的,雖然我們可以與孩子用英文交流,但是爺爺奶奶們如何與孩子們共享天倫之樂,希望語言不是阻礙他們與親人交流的障礙。

國際適應能力

國際形勢瞬息萬變,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你又如何知道未來是怎樣的。等他們長大後路會是他們自己選,我們能做的是現在教好另一門語言,是讓他們無論生活在上海、北京、還是紐約、倫敦、都如魚得水,自如地紮根生活。作為曾是留學生的過來人,曾深深的被語言屏障折磨著。

特天獨厚的雙語優勢

特天獨厚的雙語優勢怎能如此浪費, 縱觀中國兒童的教育,哪個家長不是拚命的給孩子報各種英語輔導班,從幼兒園開始就已經抓英語了。可以說10後這一代對英語的教育抓得更緊了。當然了身處國外,英文水平不用擔心,在一個英語國家,英文已經漸漸成為他們的母語,思考和學習都是英語思維模式了。當然沒有必要非和國內的孩子比,澳洲是一個壓力小,主張快樂教育的國家, 孩子們沒有像中國那麼大的應試壓力。但不該因為如此就把中文扔掉, 而是應該利用這一點更好地學習中文, 不需要學習應試的那些條條框框,利用這個機會更多的學習中文的文化與精髓。 於此同時「老外」也都在學習第二語言,我們這麼優越的條件怎麼忍心浪費。

大腦的開發

與時間賽跑,年齡優勢與大腦的開發,兒童時期學習多種母語的優勢是有科學理論依據的,不只是語言,音樂也是這個道理,都是相通的,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樂器啟蒙教育都在兒童時期。兒童時期對語言和音樂的學習本身就容易的多,也對兒童大腦的開發有很大的好處。與其讓孩子長大了再努力,不如從小抓起,與時間賽跑讓他們在進入青春期,語言能力固化之前更好的完成對一門語言的掌握,事半功倍。

而且如果中文水平與年齡相當, 可以更容易找到適合的讀物,如果孩子大了,到了七八歲了才開始認真學中文的話,孩子對低幼讀物可能已經不感興趣了,很難培養自學的習慣。 低齡的孩子剛剛開始學認字的話,繪本、低幼讀物作為閱讀材料很容易找到。

找到適合孩子心智年齡的書,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學習。

認知手段與能力

語言到底帶給我們了什麼,這個在之前的一篇文章《從無知到共識,語言給我們的思維與認知帶來了什麼》做了一個深度的思考。語言對與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有著重要的作用。堅持讓孩子學習第二語言是學習一種能力, 一種認知手段。不同語言給了我們更多傳遞思想的渠道, 不同語言給了我們更強的認知能力, 不同的語言給了我們另一個感受世界的方式。

如果以上這些不是為了功利的理由還不夠的話,我再加上幾個功利的理由,中文學得好考大學會有加分,在有些學校可以作為國際交換生開闊眼界,未來職場更有競爭優勢,等等。

寫了這麼多,以上就是我對於為什麼特別在意孩子的中文教育的看法。如果你的小孩生活在海外, 希望可以對你對中文的態度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如果你有同感或有其他見解請大方說出你的想法 。

另外歡迎大家關注小芒果中文講堂,專註海外華裔的中文教育,通過高效有趣的方法幫助孩子把中文提高到一個新高度,幫助到每一個家長。


關注小明,跟小明一起思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熱愛思考的小明 的精彩文章:

TAG:熱愛思考的小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