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名將陸遜何時更名考

三國名將陸遜何時更名考

原標題:三國名將陸遜何時更名考


三國名將陸遜何時更名考


太史慈子義


關於陸遜何時改名一直困擾了我很久,很久的原因就在於迄今為止還沒有定論,那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陸遜改名這個簡單而複雜的問題。


一、陸遜其人

陸遜,生卒年為公元183年-245年,終年63歲,字伯言,本名陸議,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要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年少有為,21歲就開始在孫權手下供職,37歲跟隨呂蒙奇襲荊州,40歲擔任統帥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擊敗劉備,一戰成名。46歲在石亭之戰中打敗曹魏將領曹休。47歲孫權稱帝時擔任上大將軍,之後一直輔佐太子孫登,可謂是人生的贏家。但時間終止於59歲,這一年,太子孫登病死,之後的陸遜就一直不受孫權待見,雖在62歲時被封為吳國丞相,但在僅僅一年的丞相生涯上憂憤而終。其一生出將入相,被贊為「社稷之臣」。在唐、宋兩朝加封的古代名將中,陸遜均入選其中。



二、陸氏家族


陸氏家族本為吳郡大姓,是四大姓(陸張顧朱)之一。從東漢初年,陸氏就出了個人才陸閎(字子春),他在光武帝手下擔任了尚書令,據傳,劉秀還曾經想將妹妹寧平公主劉伯姬嫁給陸閎,但陸閎和宋弘一樣,都拒絕擔任駙馬,畢竟,在東漢,當個駙馬是個高危行業。關於這個問題,另有文章進行討論。劉伯姬原先是嫁給固始侯李通,嫁與陸閎之說應該是李通死後的事情了。


陸氏家族在東漢末年出了幾個人才,陸紆(字叔盤)、陸康(字季寧)兄弟分別擔任城門校尉和廬江太守,按照古人論字排輩的順序,陸紆應該還有兩個哥哥,但史書並未記載,陸康在《後漢書》中有傳記記載。陸紆的兒子陸駿(字季才)曾擔任九江都尉(相當於九江郡人武部部長,屬太守副官),陸駿也就是陸遜的父親,只可惜陸紆、陸駿很早就病逝了。所以,年幼的陸遜是跟叔祖父陸康長大的,當時的陸康正在擔任廬江太守(今安徽六安一帶),當時陸遜年僅10歲左右,他的同伴是小他5歲的堂叔陸績(有「懷橘陸郎」之稱)。


陸康為官正直清廉,這些都影響了年幼的陸遜,在從祖父的熏陶下,小陸遜也慢慢長大。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割據淮南的袁術就盯上了廬江郡,戰事未起,陸康就將兒子陸績和從孫陸遜送回老家吳郡。畢竟,吳郡在當時相對還是比較安全的。很快,袁術就派孫策攻打廬江郡治舒縣(今安徽廬江縣西南柯坦鎮城池村城池埂),孫策昔日與陸康也有些私人恩怨,這場戰足足打了兩年才攻下縣城,不久陸康也病死。雖然孫策是受袁術指揮攻打的廬江,但陸康的死與小霸王不無關係,畢竟當時的孫策也只是一個20歲出頭的楞頭小夥子。

策昔曾詣康,康不見,使主簿接之。策常銜恨。術遣策攻康,謂曰:「前錯用陳紀,每恨本意不遂。今若得康,廬江真卿有也。」策攻康,拔之。――《三國志·吳書·孫策傳》


三、陸遜早年生活


陸遜在吳郡長大,因為孫策直接害死了自己的親人,陸康宗族百餘人,逢此戰亂及饑荒,死了近一半。所以終孫策之世,陸氏無人願意為孫氏服務,這也導致孫策在江東殺了不少名人。孫策的暴行也使得他被刺殺身亡,接替他的是以求賢若渴聞名的孫權,孫權比陸遜大一歲,接替他哥哥的時候還只是一個剛剛成年19歲的小夥子。孫權在張昭、周瑜的輔佐下改變了孫策當初與江東世族對立的態度,改為溫和地共處原則,吸納了大量人才,陸遜正是這時出仕進入孫權的視野中。

只不過這時的陸遜名叫陸議,字伯言,古代男子成年後就要取字,取字的基本原則就是字與名同義,比如諸葛亮字孔明,諸葛瑾字子瑜,周瑜字公瑾等等。議與言義相同,伯代表輩份,陸遜是長子,為統一起見,這裡統一稱之為陸遜。孫權與陸遜年齡差不多,和孫策周瑜這對兄弟一樣,孫權很器重陸遜,為彌補孫策早年犯下的錯誤,大約赤壁之戰之後,孫權將孫策的女兒孫氏(孫茹)嫁給了陸遜為妻。這項舉措讓孫權以姻親為代價穩定地將自己與江東世族緊密聯繫起來。事實也證明,陸遜用自己的行為報答了孫權的知遇之恩。



四、陸遜為何改名


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在蜀漢和曹魏的史書記載中,都只稱陸議,很少見到陸遜的名字。一種原因是當時消息溝通不暢,陸遜改名沒來得及登報說明。雖然,這恰恰說明了陸遜在其他國家眼中還只是那個火燒連營和石亭之戰的陸議。


古人改名其實是件很慎重的事情,比如程昱原名程立,改名就是因為做夢夢到太陽。李嚴改名李平都有明確記載時間。關於陸遜何時改名,為何改名的原因已經不可考。這其實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畢竟,陸遜在三國時期也是一個名人,連改名的記載一點都找不到。姑且在網上找了幾個腦洞大開的理由。


原因1:


陸遜與孫權的妹妹孫氏(一般稱孫尚香)感情很好,只是後來孫權為了聯合劉備,忍痛將青梅竹馬的一對情侶拆開,因孫尚香走了嫁給劉備了,走之旁加個孫,故名遜。


原因2:


還是陸遜與孫尚香,孫劉聯盟破裂後,孫尚香回到了吳國,但物是人非,陸遜已經娶了孫策的女兒孫氏(孫茹),孫茹又是孫尚香的侄女,孫尚香無顏面對舊愛,夷陵之戰後,投江自盡,陸遜傷心欲絕,為其改名。面對劉備的死,面對已經功成名就的陸遜,孫尚香最終選擇了放棄一切。孫走為遜。


原因3:

孫尚香回到吳國後,孫權知道她與陸遜的感情深厚,為避免閑話,偽托為孫尚香是孫策的女兒孫氏,將其嫁給陸遜為妻。只是這段婚姻不夠光彩沒有記載。大概這時陸遜改名。


原因4:


孫權於黃龍元年(229年)稱帝,陸遜被封為上大將軍,因有功被孫權賜名遜,意為跟著孫權走一生。


原因5:


太子孫登死後,陸遜傷心欲絕,自己盡心輔佐培養的繼承人就這樣走了,故改為遜。時為公元241年。


原因6:


陸遜後來卷了兩宮之爭,自己偏袒時任太子孫和,為孫權所惱,被迫改名。大約時為公元242年之後。


原因7:


陸遜死後,孫權依舊余怒未銷,作為懲罰,未給丞相陸遜賜予謚號,並將陸遜改名,意為警示其後人謙遜為人。時為公元245年。


五、結論


說了這七個理由,足夠腦洞大開了吧,但是玩笑歸玩笑,不得不回歸到問題的本原上來,就是陸遜改名遵循了什麼規則,也就是我前面提到了名與字的關係。一般情況下,如果更名,字一般都會隨著改的,比如曹操本名吉利,小字阿瞞,後改名曹操,字孟德。又如吳末帝孫皓,本名彭祖,字皓宗,之後改名孫皓,字元宗。


發現規律了吧,改名是伴隨著改字的,當然也些是為了避諱更名的不在此例,尤其是孫皓和司馬昭時很多人避諱多次改名。那什麼情況下,字不需要再改了呢?一般情況下,只有這個人死後,因避諱被迫改名的,一般字不會隨著變更,比如韋曜(字弘嗣)原名韋昭就是為了避諱司馬昭,但未見其改字記載。又如最著名的懿字了,因為歷史上有個司馬懿,所以《魏書》《蜀書》《吳書》凡帶懿字的必須全部改名,所以史書中才會出現張壹、孫壹、吳壹、呂壹等等。


所以最終結論就是原因7,孫權為了懲罰陸議,將其改名為陸遜,就是給陸遜的後人看的。但是此事不變因孫權的感情用事,畢竟為尊者諱,所以《吳書》沒敢將這個記載下來,全程都叫陸遜,好像陸議並不存在一樣。但《魏書》《蜀書》並不犯忌諱,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歷史證據。估且摘錄在後面:

太和二年(228年)秋九月,曹休率諸軍至皖,與吳將陸議戰於石亭,敗績。--《三國志·魏書·明帝紀》


青龍二年(234年)五月,孫權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又遣將陸議、孫韶各將萬餘人入淮、沔。--《三國志·魏書·明帝紀》


帝問詡曰:「吾欲伐不從命以一天下,吳、蜀何先?」對曰:「攻取者先兵權,建本者尚德化。陛下應期受禪,撫臨率土,若綏之以文德而俟其變,則平之不難矣。吳、蜀雖蕞爾小國,依阻山水,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議見兵勢,據險守要,泛舟江湖,皆難卒謀也。用兵之道,先勝後戰,量敵論將,故舉無遺策。臣竊料群臣,無備、權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為當今宜先文後武。」文帝不納。--《三國志·魏書·賈詡傳》


權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權外禮愈卑,而內行不順,果如曄言。--《三國志·魏書·劉曄傳》裴注引《傅子》


章武元年(221年)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武陵五溪蠻夷遣使請兵。


章武二年(222年)夏六月,後十餘日,陸議大破先主軍於猇亭,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先主自在江南。及吳將軍陸議乘流斷圍,南軍敗績,先主引退。而道隔絕,權不得還,故率將所領降於魏。--《三國志·蜀書·黃權傳》


孫策為人明果獨斷,勇蓋天下,以父堅戰死,少而合其兵將以報仇,轉鬥千里,盡有江南之地,誅其名豪,威行鄰國。及權繼其業,有張子布以為腹心,有陸議、諸葛瑾、步騭以為股肱,有呂范、朱然以為爪牙,分任授職,乘間伺隙,兵不妄動,故戰少敗而江南安。--《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裴注引《傅子》


呂范、孫韶等入淮,全琮、朱桓趨合肥,諸葛瑾、步騭、朱然到襄陽。陸議、潘璋等討梅敷。--《三國志·吳書·周魴傳》賺曹休七條其三

2018年4月16日星期一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史慈子義 的精彩文章:

我為禁文令點贊!

TAG:太史慈子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