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吳桂云:文武兼修 戲鑄人生

吳桂云:文武兼修 戲鑄人生

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吳桂雲 吳桂雲供圖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曹錚)「要想把河北梆子更好地傳承下去,就必須深入研究不同的唱腔唱法。這次拜師正是為了能在弘揚優秀戲曲文化之路上進行深層探索、繼承。作為河北梆子演員,這是我的責任和使命。」4月7日,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張惠雲收徒暨河北梆子名家吳桂雲拜師儀式在石家莊舉行,吳桂雲正式成為張惠雲的弟子,登上藝術生涯的一個新台階。

15年前,吳桂雲師從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先生,學習借鑒京劇表演藝術,將河北梆子女武生演繹得張弛有度,酣暢淋漓;15年後,吳桂雲拜入河北梆子旦角名家張惠雲門下,又開始深入研究河北梆子旦角唱腔,再一次拓寬自己的戲曲文化傳承之路。

13歲練功學戲,23歲第一次在河北梆子《鍾馗》中飾演鍾馗,此後多年吳桂雲一直傾心揣摩鍾馗這個角色。其中,《鍾馗嫁妹》這段戲動作繁難、表演吃重,兩張高桌翻下、朝天蹬三起三落等動作特別考驗演員的本事。而吳桂雲的表演中,飽含著一個藝術家對生活的感悟、對人物性格的揣摩,將戲曲武功的精華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形神兼具,有人稱她為「鍾馗的代言人」。

可很少有人知道,少年時期的吳桂雲最嚮往的是旦角。「小時候最想唱旦角。與鍾馗結緣,還得從《南北和》說起。」當年,吳桂雲遵父命跟隨大姐吳岱雲在戲劇團開始學戲,最初學的是旦角。她下定決心一門心思工武生始自1982年。1989年,父親偶然從收音機里聽到了省河北梆子劇院的《南北和》,便用錄音機錄了下來,等吳桂雲回家時放給她聽。吳桂雲一下子著了謎,沒日沒夜地跟著錄音一句一句學,每個小細節都反覆揣摩。全身心的付出,加上寬厚透亮的好嗓子,讓吳桂雲在《南北和》中塑造的楊八郎形象細膩生動,情感充沛飽滿,極富感染力。

上世紀80年代末,戲曲劇團勉力生存,面對痴戀的舞台,正當吳桂雲思索著前路走向何方時,丈夫扈曉波建議她演《鍾馗》。這個集小生、武生、老生和花臉於一身的角色從此走進了吳桂雲的生命。「《鍾馗》之所以難演,是因為需要文武兼備。」1990年,吳桂雲初學《鍾馗》,7天7夜反覆觀看錄像,細緻入微地學習、模仿。

功夫不負有心人。1991年,她飾演的《鍾馗》第一次亮相舞台,大獲成功。此後近30年,她為《鍾馗》傾注了無數心力,《鍾馗》也成了她的代表劇目,並為她贏得眾多榮譽:1993年,獲得全國青年戲曲演員比賽冠軍;2011年,憑藉《鍾馗》等表演獲得第25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為了自己所從事的戲曲藝術,吳桂雲付出了半生汗水和淚水,一直追求著藝術的最高境界。如今已是功成名就的名角,吳桂雲依舊堅守初心,懷著對舞台的熱愛和敬畏,開始對河北梆子唱腔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和藝術創作。

「經過多年的歷史積澱和藝術傳承,河北梆子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美學範式,包含著河北人民對藝術瑰寶的追求和創造。要想更好地傳承發展河北梆子,就必須更加全面地研究透各個行當的唱腔。」早在此次拜師前,吳桂雲就已經開始跟張惠雲學習《陳三兩》,探索戲曲藝術如何跨行多面發展。吳桂雲說,未來,她希望為振興家鄉戲貢獻自己的力量,推動戲曲藝術更深入地融入時代、服務社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河北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快樂操場」走進滄州 在土操場上孩子們盡情追逐「足球夢」
打雄安牌 唱科技戲 高碑店市建材產業「綠色」升級

TAG:河北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