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五千乘之勁宋」之稱的宋國在春秋戰國時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有「五千乘之勁宋」之稱的宋國在春秋戰國時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史記》中有這麼一段記載,公元前318年宋國「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拓地三百餘里,西敗魏,取二城,滅滕(山東滕州),有其地。」意思是說宋國分別打敗了齊國、楚國、魏國這三個大國,還滅了騰國,因此被後人稱之為「五千乘之勁宋」,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認為「戰國第八強」的稱號理當屬於宋國!那麼問題來了,宋國既然一度如此之強,為什麼它給我們留下的歷史信息並不多呢?宋國在春秋戰國時代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下面我們來大概了解一下宋國的歷史。

春秋時宋國地圖

宋國的歷史要追溯到周武王滅商的時候,當時周武王並沒有對商朝遺民趕盡殺絕,他封商紂王的兒子武庚於商朝故都殷。周武王死後,武庚發動叛亂,結果被輔政的周公旦平定並殺死,於是原來武庚的封地被一分為二,一部分封給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建立宋國,另一部分封給了周成王的叔父康叔,建立衛國。因為當時有「興滅國,繼絕世」的傳統,我們可以看出宋國其實是一個延續商朝祭祀的國家,宋國的主體應該是商朝的遺老遺少。

周公平叛以後安撫遺民分封宋國

正因為宋國特殊的身份,所以在西周時期沒有少被「照顧」,其歷代國君也知道作為前朝遺民,唯有低調再低調才能保全自己,所以宋國在這段時期並沒有什麼特別表現,他們只顧埋頭髮展經濟,為日後宋國成為天下首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宋國地圖

到了春秋時期,以「仁義」著稱宋襄公曾經有過曇花一現,因為春秋首霸的齊桓公曾經把太子交付給他,讓他日後予以照應。齊桓公死後,齊國五公子爭位發生內亂,太子昭被迫流亡到宋國。宋襄公為了不負齊桓公囑託,通知各路諸侯一起發兵送公子昭回國即位,雖然後來只有三個小國響應號召,但是宋襄公還是成功的率領這四國聯軍殺到齊國,順利了扶立了太子昭(齊孝公)。宋襄公認為自己扶立了新君對於當時的諸侯霸主齊國有大功,所以他理當取代齊桓公為新的霸主,無奈宋國國力不濟,被同樣有稱霸野心的楚成王在「泓水之戰」中擊敗,宋襄公本人也受了重傷。在養傷期間,宋襄公隆重接待了正在列國流亡落魄的重耳(晉文公)一行。此後,重耳對宋國感恩戴德,有著特殊的感情,在回國即位成為晉文公稱霸諸侯以後,宋國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晉國最親密的盟國。

仁義的宋襄公

晉楚爭霸期間,因為宋國正好處於兩國之間的緩衝地帶,雖然說有晉國的保護,但是卻因此反倒成了楚國的重點打擊對象!晉楚兩國之間每有戰爭,宋國必定會受其牽連,其中甚至有一次由於晉國沒有及時來救援,宋國都城被楚國大軍圍困達半年之久,城內的宋國人一度「易子而食」,苦不堪言!後來在宋國大夫華元和向戌的調停下,晉楚兩國進行了兩次「弭兵會盟」,會盟規定兩國停止戰爭,平分霸權。就這樣在宋國人的促成下,春秋時期出現了一段難得的短暫的和平時期,這也算得上是宋國在外交上的一次重大勝利吧。

晉楚爭霸

到了戰國宋康王時期,因為宋康王戴偃是一個非常崇尚武力的國君,歷史記載他在位時「行王政」,實施改革,宋國國力也因此強盛至最頂峰,號稱「五千乘勁宋」。雖然如此,宋國畢竟底子薄,根基淺,沒有辦法和齊國、楚國等傳統大國抗衡。宋康王憑藉暫時的武力以及秦國的庇佑(秦國結交宋國實際是為了牽制其周邊大國),上竄下跳到處挑事,引起了其周邊大國的忌恨。公元前286年,齊國趁著宋國內亂,連續三次進攻宋國,最終順利將其吞併。

巔峰時期宋國有方圓八百里地

總體來說,宋國是不幸的,因為它是商朝祭祀的延續,與正統周朝有所隔閡,限制了其自身的發展;同時宋國也是幸運的,因為歷代宋國國君都無心發展武力,一心發展經濟,使得宋國後來發展成了戰國時期的經濟中心。用現在的話說,當時宋國的商丘和陶邑這兩座國際大都市簡直是富得流油(號稱「陶朱公」的商聖范蠡就是發跡於宋國陶邑,因為宋國處於天下之中,是難得的經商聖地),宋國也因此被諸侯稱為「膏腴之國」!如此肥肉,列強無不垂涎,而齊國卻想要「冒天下之大不韙」獨吞宋國,結果惹了眾怒,被以燕國為首的「五國伐齊」而差點滅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人物故事會 的精彩文章:

齊桓公曾經為一個女人發動了一場戰爭,結局卻讓人很意外
此人毀了廉頗,害了李牧,是趙國滅亡的罪魁禍首

TAG:歷史人物故事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