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漢魏六朝詩選》解讀

《漢魏六朝詩選》解讀

【漢魏六朝詩選簡介】

【內容介紹】

【漢魏詩歌概述】

【兩漢時代】

【曹魏、西晉時代】

【東晉、南北朝時期】

[漢魏六朝詩選簡介]

漢魏六朝是我國古代詩歌逐漸成熟的重要時期,這一段時間既有采自民間的樂府詩,也有文人創作的五言、七言詩;既有南方清麗婉約的詩歌,也有北方的鏗鏘之聲。《古風泊客》所學習介紹的漢魏六朝詩歌,主要選自余冠英先生的《漢魏六朝詩選》。其書選錄詩約300首,分為九部分:漢詩、魏詩、晉詩、宋詩、齊詩、梁詩、陳詩、北朝詩、隋詩;分4卷,漢詩一卷,魏晉詩一卷,宋齊詩一卷,梁、陳、北朝、隋詩合為一卷。但泊客將隋代詩選改在《古風泊客》第七輯增加一些詩選篇幅後,進行專門學習介紹。

余冠英先生的《漢魏六朝詩選》全面的反映了當時各個朝代各詩人的不同風格和內容。余冠英突出了各時期的風格和代表作家,詳加註釋,是讀者了解漢魏六朝詩歌的入門必備之冊,既可以作為專業人士的備用資料,也可以作為文學愛好者收藏典籍。

[內容介紹]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魏代的重點是曹植和阮籍的詩。西晉的重點是左思的詩。東晉的重點是陶淵明的詩。劉宋一代以鮑照的詩為重點。南齊以謝跳的詩為重點。南北朝的樂府民歌各為重點之一。庾信的詩也是一個重點。從這些重點部分可以看出樂府民歌和無名氏的作品在漢魏六朝詩里佔了不小的分量。

1、漢詩重點選錄了古詩十九首和蘇李的送別詩,以及漢樂府歌辭中的民歌;

2、魏詩著重點在三曹詩和阮籍的詩,其中曹植14首,阮籍詠懷詩選了13首;

3、晉詩側重左思和陶淵明,分別為12首和22首;

4、宋詩謝靈運7首,鮑照17首(余先生認為謝詩『累於繁富,傷於刻劃,或夾雜玄言理語,淡而少味』,選詩明顯少於同時代的鮑照。在這點上,我倒覺得值得商榷,畢竟鮑照也很看好他哦,他曾評論謝的五言詩『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

5、齊詩重在謝朓的詩,選了8首,(我個人也比較偏愛於他的詩,依梁武帝的話叫『不讀謝詩三日覺口臭』,而李白則有『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的詩句,這也跟性格有關吧,呵呵。);

6、其他則重點選錄了北朝民歌和庾信的詩(10首)。

[漢魏詩歌概述]

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在歷史上也稱「漢魏六朝」,前後經歷近八百年。此一時期的詩歌,與先秦相比有許多重要的發展變化,對唐代詩歌產生了重大影響,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

此一時期詩歌在形式上的最大變化是五言詩、七言詩開始出現並取得發展。南朝後期,作家們發現了漢字的四聲,開始進一步重視聲韻,使五七言古體詩向新的方向發展,出現了新體詩(近體詩)的萌芽,為唐代近體詩的完成準備了條件。從漢迄清,五七言古體詩、近體詩是詩歌史上歷時最長、作家作品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詩體,而這些體裁都是在漢魏六朝出現的,足見這一時期詩歌在詩史中的重要地位。

賞析

壹/兩漢時代

兩漢詩歌的重要成就是五言詩的產生和初步發展。兩漢詩歌現存數量不多,可以分為樂府詩和文人詩兩個部份。

樂府詩是樂府機關配製音樂演唱的詩歌(後人也簡稱為樂府)。漢代的樂府詩有郊廟歌辭、鼓吹曲辭、相和歌辭、雜曲歌辭等。其中郊廟歌辭用以祭祀天地,鼓吹曲辭用於朝廷集會和帝王貴族的儀仗隊,其內容大抵反映封建帝王的意願和宮廷情狀,價值不大。相和歌辭、雜曲歌辭中則保存了不少民歌和文人學習模仿民歌的作品,最值得重視。

漢樂府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兩方面都富有民歌特色。在思想內容方面,它們反映的社會生活面相當廣闊,尤多反映下層人民生活和情緒的作品。它們有的寫人民的貧困,如《東門行》《婦病行》;有的寫戰爭和兵役帶給人民的苦難,如《戰城南》《十五從軍征》;有的寫封建家長對家庭中弱小者的迫害,如《孔雀東南飛》《孤兒行》;有的寫婦女被遺棄的痛苦,如《白頭吟》《上山采蘼蕪》。這些篇章從各個角度展示了封建社會中被壓迫、被損害的中下層人民的辛酸血淚的圖景。某些篇章歌詠男女間誠摯堅貞的愛情,如《有所思》《上邪》《公無渡河》《孔雀東南飛》;有的則著重讚美婦女的機智和能幹,如《陌上桑》《隴西行》。還有一部份作品,以動植物為描寫對象,如《江南》《烏生》《豫章行》《艷歌何嘗行》《枯魚過河泣》等,常常採用擬人手法,實是借動植物寫人事,比喻人的災禍苦難和好景不常,間接表現了被損害、被蹂躪者的思想情緒。反映人民的各種苦難,同情被迫害的弱小者,鞭撻那些迫害弱小者的當權人物,歌頌人民的美好品德,構成了漢樂府民歌的主要方面。

西漢文人主要致力於寫辭賦,寫詩的很少。即使寫詩,也是句式與楚辭相仿的騷體詩,如漢高帝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漢武帝劉徹的《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到了東漢,一部分文人開始在樂府詩的影響下寫作五、七言詩,如班固、張衡、秦嘉、酈炎、趙壹等,逐步形成了文人五、七言新體的風尚。

班固創作了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五言詩《詠史》和七言詩《竹扇賦》。《詠史》詩寫西漢緹縈救父一事,先敘太倉令有罪,被押送到長安城;次寫緹縈聞父言而沉痛,遂詣闕陳辭;然後寫漢文帝生惻隱之心,下令廢除肉刑;結尾是班固的感慨,讚揚緹縈勝過男兒:「百男何憒憒,不如一緹縈。」詩按時間先後順序依次道來,以敘事為主,用辭質樸,開了詠史詩的先河。《竹扇賦》敘述竹扇的製作過程(「削為扇翣成器美」),介紹它的形制(「度量異好有圓方」)、功用(「來風避暑致清涼」,「安體定神達消息」),遣詞造句質樸無華,淺顯通俗。

張衡是班固之後繼續創作五、七言詩的著名詩人,其五言詩《同聲賦》假託新婚女子口氣表達對丈夫的恩愛,先敘自己新婚之夜又驚又喜的心情「情好新交接,恐慄若探湯」,把新婚女子的好奇、膽怯寫得非常傳神;最精彩的是中間部分,新婦不直說自己對丈夫如何愛戀,而是作了如下表白:「思為莞蒻席,在下蔽匡床。願為羅衾幬,在上衛風霜。」新婦對丈夫體貼入微,關懷備至,通過形象的比喻,把自己美好的心愿婉轉地傳達給對方。七言詩《四愁詩》是騷體整齊化之後而形成的,全詩四章,按東南西北順序依次展開。詩寫美人贈給詩人金錯刀、翠琅玕、貂襜褕、錦繡段,詩人想以英瓊瑤、雙玉盤、明月珠、青玉案作為回報,然而,不是山高水深,就是路險天寒,使他無法前往美人所在之處,難以如願以償,內心煩亂憂傷。這首詩有政治上的寄託,得《離騷》之神韻,是後代七言歌行的先聲。

秦嘉作《贈婦詩》三首,是東漢文人五言抒情詩成熟的標誌。秦嘉、徐淑夫婦經歷過纏綿悱惻的生離死別,他們的詩文贈答也成為文學史上流轉的佳話。秦嘉的《贈婦詩》在時間上具有連續性:第一首寫秦嘉即將赴京之際遣車迎婦,徐淑因病不能返回面別,使秦嘉伏枕輾轉,徹夜難眠;第二首寫秦嘉想要前往徐淑處面敘款曲,終因交通不便等原因未能成行;第三首寫啟程赴京時以禮物贈遺徐淑,遙寄款誠。秦嘉在抒發難以排遣的離愁別緒時,把夫婦情愛放到彼此的人生經歷中加以審視,特別點出少與多、早與晚這兩對矛盾:「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憂艱常早至,歡會常苦晚。」「傷我與爾身,少小罹煢獨。既得結大義,歡樂苦不足。」寄託了人生苦短、歡樂無多的憂嘆。

此外還有酈炎的五言《見志詩》二首,抒發懷才不遇的感慨,傳達出遭受壓抑的不平之氣。如第一首以陳平、韓信這些起於微賤而終成大業的歷史人物自勵,表達了「舒吾陵霄羽,奮此千里足」的高遠志向,有一種縱橫物表、不受任何羈絆的氣勢。趙壹的五言《疾邪詩》二首以秦客、魯生對唱的形式出現,二人各申己志,對「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勢家多所宜,頦吐自成珠。被褐懷金玉,蘭蕙化為芻」的不合理社會作了尖銳的批判。蔡邕的五言《翠鳥詩》,詩中的翠鳥是從獵人追捕下逃脫出來的倖存者,有幸得到一家人的照顧,得以在庭前的若榴樹上託身,於是它也願意把自己的生命託付給這家人。這首詩是亂世文人全身遠害心態的寫照,從中可以看出漢末文人身處亂世的惶恐之情。

在東漢文人詩中,藝術造詣最高的傑作是《古詩十九首》。《古詩十九首》最早載於《文選》,因作者佚名,時代莫辨,而風格相近,蕭統統稱為「古詩」。這十九首詩的作者絕大多數是東漢末年漂泊在外的遊子,主要抒寫遊子失志無成的苦悶和夫婦離別相思之情,表現了當時中下層士子對社會的不滿以至玩世不恭、頹唐享樂的思想情緒,這一側面反映出東漢後期政治混亂、敗壞、沒落的時代面貌。

抒發仕途碰壁後產生的人生苦悶和厭世情緒,是《古詩十九首》中遊子詩的共同主題。這類詩普遍感到人生寄世,如同行客,壽命短促,而窮賤坎坷,由此引出不同的處世態度。如《青青陵上柏》勸人安貧達觀,知足行樂:「斗酒相娛樂,聊厚不為薄;驅車策駑馬,遊戲宛與洛。」不必羨慕王侯權貴窮奢極欲的生活。《今日良宴會》則反語嘲弄,勸人鑽營要職,攫取高官:「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無為守窮賤,坎軻長苦辛。」《西北有高樓》感慨世無知音,《明月皎夜光》怨恨不講交情,《回車駕言邁》諷勸珍惜榮名,《去者日以疏》悲哀死不得歸,而《驅車上東門》《生年不滿百》直截了當地宣揚及時享樂:「服食求神仙,多為葯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這些詩並無壯志豪情,詩中主人公因地位卑賤而熱衷功名,羨慕富貴,但當追求功名富貴的願望破滅之後,他們就變得心灰意懶,厭世棄仕,以至於要遊戲人生。

《古詩十九首》中抒寫離別相思的詩,大多是思婦閨怨,但也有遊子鄉愁。這類詩的共同主題是表達離恨之苦,希望夫妻團聚,怨恨虛度青春。由於作者們取材和側重點不同,諸詩各有具體主題。《行行重行行》寫一個思婦因丈夫久出不歸而思念、擔憂:「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青青河畔草》寫一個娼女出身的思婦春怨:「昔為娼家女,今為盪子婦。盪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冉冉孤生竹》寫一個新婚離別的思婦怨傷青春蹉跎:「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過時而不採,將隨秋草萎。君亮執高節,賤妾亦何為。」《凜凜歲雲暮》通過思婦深秋夜夢,渲染夫妻歡會的渴望:「獨宿累長夜,夢想見容輝。良人惟古歡,枉駕惠前綏。願得常巧笑,攜手同車歸。」《孟冬寒氣至》用思婦珍藏丈夫家書的細節來突出她的忠貞:「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客從遠方來》描寫思婦接到丈夫來信,充滿愛情的喜悅:「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明月何皎皎》以思婦閨中望月情景,表達她對丈夫的挂念不安:「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緯。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迢迢牽牛星》借牛郎、織女星故事,表達思婦盼望丈夫的愁苦心情:「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而《涉江采芙蓉》則以采芳草贈美人的習俗,寫遊子思念妻室。

《古詩十九首》不論抒情狀物都顯得真切生動,語言洗鍊明白,表現出深入淺出的藝術水平。南朝文人即對古詩給予很高評價,如劉勰譽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龍?明詩》),鍾嶸譽為「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詩品》)。以後歷代文人,經常把《古詩十九首》奉為五言抒情詩的典範。

東漢文人詩風格與《古詩十九首》相近的還有託名西漢蘇武、李陵所作的七首五言詩,稱為「蘇李詩」,大多為贈答留別、懷人思歸、感傷人生之作,情調凄怨,是一組藝術相當成熟、形式較為完整的五言古詩。如:「臨河濯長纓,念子悵悠悠。遠望悲風至,對酒不能酬。」「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徘徊蹊路側,悢悢不得辭。」六朝隋唐以來廣泛傳誦。

佚名

賞析

貳/曹魏、西晉時代

此一時期約一百年,主要成就是文人五言詩趨於昌盛,確立了在詩壇的統治地位。這一時期的詩壇經歷了以「三曹」、「建安七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學」,以阮籍、嵇康為代表的「正始文學」和以陸機、左思為代表的「太康文學」的發展歷程。

建安文學包括漢末建安年間和魏朝前期的文學,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中心,在他們周圍又聚集了大批文學家,其重要者有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等七人,史稱「建安七子」。「三曹」、「七子」是生活在亂世中的一代新人,他們既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又有務實的精神、通脫的態度和應變的能力,其創作以風骨遒勁而著稱,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形成了文學史上「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被後人尊為典範。

曹操是漢末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也是建安文學的領袖。曹操的詩有一部分反映了漢末戰亂的現實和人民遭受的苦難,最著名的如《蒿里行》寫初平元年(190)關東義軍聯合討伐董卓的歷史事件:「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詩末六句揭露了長期戰亂給社會和百姓造成的災難和痛苦,彰顯了詩歌尖銳的現實主義鋒芒。但曹操更多的詩描寫他本人的政治主張和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如《短歌行》「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充分表達了詩人求賢若渴的心情以及統一天下的壯志;《觀滄海》寫出了大海廣大深厚、動蕩不安、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性格,正是詩人自己博大襟懷的影寫。對生命短暫的體認也是曹操詩歌的主題,但他並不像漢末一般文人那樣空發人生苦短的憂嘆,而表達了積極進取的決心,如《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詩人接連用「神龜」、「騰蛇」、「老驥」三個比喻,從正反兩面引出「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主題,情懷慷慨,真氣回蕩。宋敖器之《詩評》說:「魏武帝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這是對曹操詩歌風格的確切評價。

曹丕現存詩約四十首,整體藝術成就不如其父曹操和其弟曹植。最著名的作品是《燕歌行》其一:「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此詩是我國現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詩,寫一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鄉的丈夫,情思委曲,深婉感人,對後代歌行體詩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曹植是我國第一位主要寫作五言詩的詩人,其現存九十餘首詩歌中有六十多首都是五言詩。其詩歌創作以建安二十五年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詩歌主要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負,洋溢著樂觀、浪漫的情調,對前途充滿信心。如《白馬篇》描寫幽並遊俠兒的高超武藝「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歌頌其「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愛國精神,寄託了詩人對建功立業的渴望和憧憬;《薤露行》則以「願得展功勤,輸力於明君。懷此王佐才,慷慨獨不群」和「孔氏刪詩書,王業粲已分。騁我徑寸翰,流藻垂華芬」自許,表現出他對政治與文學兩方面的高度自信。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逝,曹丕繼任魏王,對曹植產生猜忌並嚴加防範。從此,曹植雖位為藩侯,實則囚徒,憂憤之情無以復加。因此,其後期詩歌主要是表達由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憤。如《贈白馬王彪》寫於曹植與白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一起朝覲京城,曹彰突然病亡,朝廷又不讓曹植與曹彪同行返國之際,全詩共七章,以感情活動為線索,集中抒發了詩人數年來屢受迫害而積壓在心頭的憤慨。詩中痛斥小人挑撥曹丕與他們的手足之情,對任城王的暴卒表示深切地悼念。這首詩在抒情中穿插以敘事、寫景,將詩人後期備受迫害的感受凝聚起來,鮮明感人,是文學史上有名的長篇抒情詩。又如《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借問嘆者誰?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杯。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此詩以思婦口吻寫成,自述獨守空房的苦悶,實際上是詩人借思婦托寓身世,表白自己對朝廷的思念之情和堅貞之志。

「建安七子」中,王粲、劉楨創作詩歌最多,成就也最突出。王粲的代表作是《七哀詩》三首,尤以第一首最為著名:「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此詩寫於初平三年(192)董卓部將李傕、郭汜作亂長安時,通過具體描寫一位飢婦人拋棄親生骨肉的場面,揭露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後人稱這首詩是杜甫《無家別》《垂老別》之祖。劉楨以贈答詩見長,其代表作是《贈從弟》三首。這三首詩分別用蘋藻、松樹、鳳凰比喻堅貞高潔的性格,既是對其從弟的讚美,也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如第二首:「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寫風霜逼迫愈嚴,愈能體現松柏堅貞挺拔的本性,充滿豪邁凌厲、慷慨磊落之氣。其他人也有詩作,如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假託秦代築長城之事,描寫繁重的徭役給廣大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阮瑀的《駕出北郭門行》,描寫一孤兒遭受後母虐待的情狀;徐幹《室思詩》描寫思婦憂愁苦悶的心緒,文辭凄厲深婉,感情哀怨纏綿。

建安文學中還有一位女詩人蔡琰(蔡文姬),是蔡邕之女。董卓之亂中被擄至南匈奴,嫁左賢王,生二子,後被曹操用金璧贖歸,重嫁董祀。其五言體《悲憤詩》是自述經歷之作,長達540字,共分三段,其中第二段自己被贖歸時與兒子分別時的情景最為沉痛,也尤為感人:「己得自解免,當復棄兒子。天屬綴人心,念別無會期。存亡永乖隔,不忍與之辭。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人言母當去,豈復有還時?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痴。號泣手撫摩,當發復回疑。兼有同時輩,相送告離別。慕我獨得歸,哀叫聲摧裂。馬為立踟躕,車為不轉轍。觀者皆歔欷,行路亦嗚咽。」詩人通過細節描寫,具體生動地表現各種場面和人物的內心活動,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

正始文學泛指魏朝後期至西晉立國的文學(正始是魏廢帝曹芳的年號)。曹魏後期,政局混亂,司馬懿父子掌握朝政,廢曹芳,弒曹髦,大肆誅殺異己。此時文人的命運與建安時大不相同,詩歌也與建安詩壇風貌迥異,反映民生疾苦和抒發豪情壯志的作品減少了,抒寫個人憂憤的詩歌增多了。正始文學的代表人物是阮籍、嵇康。

阮籍的代表作是《詠懷詩》八十二首。阮籍在政治上本來有雄心壯志,不願依附司馬氏,但又怕遇禍而不敢公然反對;他崇尚老莊的自然無為,蔑棄禮法,對司馬氏提倡的儒家禮教深為反感,但又無能為力。這組《詠懷詩》正是詩人孤獨、苦悶、恐懼、哀傷心情的生動反映。如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寫盡詩人內心無法排遣的苦悶、孤獨和彷徨之感。其十七:「獨坐空堂上,誰可與歡者。出門臨永路,不見行車馬。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曠野。孤鳥西北飛,離獸東南下。日暮思親友,晤言用自寫。」詩寫獨坐無人,出門無人,登高無人,所見僅為孤鳥、離獸,棲惶無主之情溢於紙上。其三:「嘉樹下成蹊,東園桃與李。秋風吹飛藿,零落從此始。繁華有憔悴,堂上生荊杞。驅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一身不自保,何況戀妻子。凝霜被野草,歲暮亦云已。」通過寫樹木花草由繁華轉為憔悴,寄託詩人對世事反覆,自己生命隨時不保的恐懼和擔憂。這些詩抒感慨,發議論,寫理想,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政治抒情組詩的先河,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

嵇康是阮籍的好友,兩人同為「竹林七賢」,但其性格耿直,因拒絕與司馬氏合作而被殺。嵇康詩現存五十餘首,以四言為主,其四言詩是繼曹操之後的成功之作。其詩以表現其追求自然、高蹈獨立、厭棄功名富貴的人生觀為主要內容。如《幽憤詩》自述平生的遭遇和理想抱負,對自己無辜受冤表示極大憤慨,詩末說「採薇山阿,散發岩岫。永嘯常吟,頤性養壽」,表示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又如《贈秀才入軍》第十四章:「息徒蘭圃,秣馬華山。流磻平皋,垂綸長川。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釣叟,得魚忘筌。郢人逝矣,誰與盡言。」想像其兄在行軍休息時遊獵彈琴、神情悠然的高超境界,也表現了自己的寂寞懷念之情,語言自然天成,形象而又傳神。尤其「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二句,既是嵇康鄙棄世俗、回歸自然的理想人格寫照,也是向來為人稱道的妙句。

西晉前期太康(晉武帝年號)年間,文人輩出,文學昌盛,文學史上稱為太康文學。當時詩壇有三張(張載、張協、張亢)、二陸(陸機、陸雲)、兩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之說,其他作家還有傅玄、摯虞等,其中以陸機和左思成就最大。

太康詩人不再唱出建安詩歌的慷慨之音,也不再寫出阮籍那種寄託遙深的作品,甚至在形式上也多模仿古詩體裁,形成了「擬古詩」的風潮(如陸機《擬古詩》就是模擬《古詩十九首》而寫的),因此在內容格調上普遍不高。但他們追求語言技巧上的進步,將詩歌語言由樸素發展為華麗,由散行發展為駢倆,從而表現出繁縟的詩風。如陸機名作《赴洛道中作詩》二首其一:「總轡登長路,嗚咽辭密親。借問子何之,世網嬰我身。永嘆遵北渚,遺思結南津。行行遂已遠,野途曠無人。山澤紛紆餘,林薄杳阡眠。虎嘯深谷底,雞鳴高樹巔。哀風中夜流,孤獸更我前。悲情觸物感,沉思郁纏綿。佇立望故鄉,顧影凄自憐。」通過描寫被召入洛時行途景象和客游的哀傷,表達自己對家鄉的留戀和對前途的憂慮,突現了孤獨和寂寞的心情。在語言上,除首尾之外幾乎都是對偶句,其駢偶化的程度可以說是前所未有。

左思在太康詩人中別具一格,是能夠兼顧語言形式和內容格調的詩人。他繼承和發揚了「建安風骨」的傳統,寫出了許多有充實內容的作品,這方面的代表作是《詠史詩》八首。《詠史詩》以剛健質樸的語言揭露了世族壟斷政治,寒門士人懷才不遇、有志難伸的社會現象,表達了詩人對士族門閥制度的強烈不滿。如第二首:「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金張籍舊業,七葉珥漢貂。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詩以澗底之松縱然高大挺拔也只能生於卑下之所,竟被山頂的小苗所遮蓋,來比喻寒士無所憑依,縱然「英俊」也只能沉淪下僚的社會現實,辭情慷慨,風格道勁。又如第五首:「皓天舒白日,靈景耀神州。列宅紫宮裡,飛宇若雲浮。峨峨高門內,藹藹皆王侯。自非攀龍客,何為欻來游?被褐出閶闔,高步追許由。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開頭兩句景象就很闊大,下面「飛宇若雲浮」,「藹藹皆王侯」,完全是俯視的寫法,結末又以千仞高崗、萬里長流襯托和象徵自己的情懷,始終貫注了豪邁的氣概。左思《詠史詩》開創了借詠史以詠懷的新路,成為後世詩人效法的範例。

西晉中後期詩壇較為平靜,值得重視的是一種新的詩歌樣式開始定型並蔚然成風,這就是以郭璞為代表的遊仙詩。遊仙詩在內容上主要描寫漫遊山林、求仙長生的情景,在思想上往往表現出超越世俗社會的強烈願望,在一定程度上也寄託著詩人仕途偃蹇、壯志難酬的苦悶和歸隱山林、高蹈輕舉的理想。如郭璞《遊仙詩》第一首說「京華遊俠窟,山林隱遁棲。朱門何足榮,未若托蓬萊」,表示了對世俗富貴的輕蔑與否定;第五首「清源無增瀾,安得運吞舟。珪璋雖特達,明月難暗投」,表現了才志之士生不逢時的感慨。

佚名

賞析

叄/東晉、南北朝時期

此一時期的主要成就是發現了漢字四聲的聲韻規律,使得五言詩向格律化方向發展,七言詩也有了初步發展。這一時期的詩壇先後湧現了以孫綽、許洵為代表的玄言詩,以陶淵明為代表的田園詩,以謝靈運為代表的山水詩,以沈約、謝朓為代表的永明體,以簡文帝蕭綱為代表的宮體詩等不同流派。

東晉建國後一百年間,詩壇都被玄言詩統治著,其代表人物是孫綽、許詢以及釋支遁、道安等人。玄言成分的過度膨脹,使詩歌真正越來越偏離了藝術的軌道,變成了老莊思想的枯燥註疏。如孫綽《秋日詩》:「蕭瑟仲秋月,飂戾風雲高。山居感時變,遠客興長謠。疏林積涼風,虛岫結凝霜。湛露灑庭林,密葉辭榮條。撫菌悲先落,攀松羨後凋。垂綸在林野,交情遠市朝。澹然古懷心,濠上豈伊遙。」「撫菌」句用《莊子·逍遙遊》「朝菌不知晦朔」之意,寫悲秋之感,寓人生短促之意;「攀松」句用《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之意,寫自己的節操志向;末二句用《莊子·秋水》的典故,說自己這種逍遙林野的生活,跟莊子的濠上之游沒有什麼區別。

陶淵明的出現,使詩歌藝術的發展脈絡得以重新接續,並且增添了許多新的充滿生機的因素。陶淵明成功地將「自然」提升為一種美的至境,將玄言詩的老莊玄理改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開創了田園詩這種新的題材。他的清高耿介、質樸真率、洒脫恬淡的性格,他對人生所作的哲學思考,連同他的作品一起,為後世文人營造了一個永遠無法忽略的精神家園。

陶詩成就最高的是田園詩。其田園詩或寫恬美的田園景物,或寫簡樸的田園生活,或寫愜意的農村勞作情景,從而表現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字裡行間都寄託對污濁社會的憎惡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如《歸園田居》其一先後描寫南野、草屋、榆柳、桃李、遠村、近煙、雞鳴、狗吠等農村景物,眼之所見耳之所聞無不愜意,這一切經過陶淵明點化也都詩意盎然了。又如《歸園田居》其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詩寫帶月荷鋤、夕露沾衣的勞動場景,實景實情生動逼真。又如《飲酒》之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既有採菊東籬、目遇南山的勞動場景,又有暮嵐紫靄、歸鳥返飛的田園美景,詩人感受到造物的奧秘,參透了人生的真諦。又如《移居》其一「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寫鄰居和自己一起談史論文的情形,那種真率的交往令人羨慕。

陶詩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有詠懷詩和詠史詩。詠史也是詠懷,不過是借史實為媒介而已。其詠懷詠史詩的代表作是《飲酒》二十首,《雜詩》十二首,《讀山海經》十三首,以及《詠荊軻》《詠貧士》等。這些詠懷詠史之作,一方面繼承了阮籍、左思的傳統,另一方面又有陶淵明自己的特點,這就是圍繞著出仕與歸隱的矛盾,表現自己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如《讀山海經》第十首:「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晨詎可待!」詩以精衛微禽而有填海之志,刑天斷首猶反抗不止,來表達自己不向命運屈服的堅定決心。又如《雜詩》其二:「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風來入房戶,夜中枕席冷。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欲言無餘和,揮杯勸孤影。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這首詩寫一個不眠的秋夜,用環境的清冷襯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獨,又以時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騁的悲凄,流露出深廣的憂憤之情,是陶淵明詠懷詩中的代表作。

陶詩中還有一部分行役詩、贈答詩。行役詩多是他宦遊期間的作品,其主題是悲嘆行役的辛苦,表達對仕宦的厭倦,反覆訴說對田園的思念和歸隱的決心。如《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詩書敦宿好,林園無世情。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贈答詩多是贈別親友之作,如《答龐參軍》:「相知何必舊,傾蓋定前言。有客賞我趣,每每顧林園。談諧無俗調,所說聖人篇。或有數斗酒,閑飲自歡然。我實幽居士,無復東西緣。物新人帷舊,弱毫多所宣。情通萬里外,形跡滯江山。君其愛體素,來會在何年。」詩里有歡聚的回顧,有離別的傷感,也有殷勤的叮嚀,語重而情深。

謝靈運的創作活動主要在南朝劉宋前期,他是開創山水詩派的第一人。其山水詩大部分是在永嘉太守任上寫的。這些詩以富麗精工的語言,生動細緻地描繪了永嘉、會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如《入彭蠡湖口》:「客游倦水宿,風潮難具論。洲島驟回合,圻岸屢崩奔。乘月聽哀狖,浥露馥芳蓀。春晚綠野秀,岩高白雲屯。千念集日夜,萬感盈朝昏。攀崖照石鏡,牽葉入松門。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靈物吝珍怪,異人秘精魂。金膏滅明光,水碧輟流溫。徒作千里曲,弦絕念彌敦。」詩人對自然景物的觀察與體驗十分細緻,刻畫也相當精妙,描摹動態的「回合」、「崩奔」,月下哀狖的悲鳴之聲,「綠野秀」與「白雲屯」那鮮麗的色彩搭配,無不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還有許多垂範後世的佳句,如「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白雲抱幽石,綠筱媚清漣」(《過始寧墅》),「曉霜楓葉丹,夕曛嵐氣陰」(《晚出西射堂》),「林壑斂暝色,雲霞收夕霏」(《石壁精舍還湖中作》),「野曠沙岸凈,天高秋月明」(《初去郡》)等等,語言工整精練,境界清新自然,猶如一幅幅鮮明的圖畫,從不同的角度向人們展示著大自然的美。尤其是「池塘生春草」兩句更是意象清新,天然渾成,深得後人激賞。

鮑照是南朝劉宋時期另一個大詩人,與謝靈運、顏延之並稱「元嘉三大家」。鮑照出身寒微,但極有抱負,迫切希望憑藉自己的才智擠入上層社會。但在豪門士族的壓抑下,他有志難伸,一直沉淪下僚,常常是在貧病交迫之中艱難度日。這不幸的身世遭際,促成了他的文學成就。其詩多表達建功立業的願望和抒發寒門之士備遭壓抑的痛苦,充滿了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情緒與抗爭精神,代表著寒士的強烈呼聲。如《擬行路難》其四:「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全詩突出一個「愁」字,所嘆者愁,酌酒為消愁,悲歌為瀉愁,不敢言者更添愁,在平淡的外表下蘊含著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又如《擬行路難》其六:「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朝出與新辭,暮還在親側。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詩人表面上以輕鬆的口吻表現罷官後的天倫之樂,但在輕鬆的背後卻隱含著失志後無可奈何的悲哀和悲憤,飽含著孤寒之士的人生隱痛。

鮑照有一些詩描寫邊塞戰爭,反映征夫戍卒的生活,推動了邊塞詩的進一步發展。如《代出自薊北門行》:「羽檄起邊亭,烽火入咸陽。征騎屯廣武,分兵救朔方。嚴秋筋竿勁,虜陣精且強。天子按劍怒,使者遙相望。雁行緣石徑,魚貫度飛梁。簫鼓流漢思,旌甲被胡霜。疾風沖塞起,砂礫自飄揚。馬毛縮如蝟,角弓不可張。時危見忠臣,世亂識忠良。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詩著重表現將士們誓死報國的決心和建功立業的願望,與「梗概多氣」的建安詩風頗為接近。又如《代苦熱行》以奇峭誇張的語言極度形容征戰環境之險惡,以突出士兵們「生軀蹈死地」的悲壯和榮薄賞微的悲哀,對當政者流露出極度的不滿;《代東武吟》寫一位征戰一生、窮老歸來的士兵:「少壯辭家去,窮老還入門,腰鐮刈葵藿,倚杖牧雞豚。昔如韝上鷹,今似檻中猿。徒結千載恨,空負百年怨。」字裡行間充滿怨恨之情。

南朝齊、梁、陳三代是新體詩形成和發展的時期。新體詩是相對古體詩而言的,其主要特徵是講究聲律和對偶。因為這種新體詩最初形成於南朝齊武帝永明年間,故稱「永明體」。永明年間,周顒首先發現漢字的平、上、去、入四種聲調,始著《四聲切韻》,同時的著名詩人沈約又根據四聲和雙聲疊韻來研究詩句中聲、韻、調的配合,指出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等八種聲病必須避免,力求做到「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聲律說的產生,是我國文學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它除了直接導致近體詩的形成之外,對於辭賦、駢文以及後來的詞、曲等文學形式也都有重大影響。

在「永明體」詩人當中,沈約在當時甚有名望,詩歌成就也較為突出。其山水詩和離別哀傷詩最多,鍾嶸《詩品》評其詩「長於清怨」。如《秋晨羈怨望海思歸》:「分空臨澥霧,披遠望滄流。八桂暖如畫,三桑眇若浮。煙極希丹水,月遠望青丘。」全詩境界闊大高遠,給讀者展示出天水一色、煙波浩淼的海天景色。又如《別范安成》:「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爾同衰暮,非復別離時。勿言一樽酒,明日難重持。夢中不識路,何以慰相思?」詩以少年時的分別同如今暮年時的分別相對比,其深沉濃郁的感傷之情不言而喻。

「永明體」詩人中成就最高的是謝朓,他也是南朝齊梁陳時期最為傑出的詩人。謝朓最突出的貢獻,是對山水詩的發展和對新詩體的探索。在山水詩方面,他繼承了謝靈運山水詩細緻、清新的特點,而又融入了主觀的情感意趣,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州,雜英滿芳甸。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詩以自然流暢的語言,將眼前層出不窮、清麗多姿的自然景觀編織成一幅色彩鮮明而又和諧完美的圖畫,使讀者感受到春天的色彩、春天的聲音和春天的氣息;而這明媚秀麗的景物又與詩人思鄉的情思自然融合,顯得深婉含蓄,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同謝靈運一樣,謝朓也是一位善於熔裁警句的好手,其筆下警句對仗工整,和諧流暢,清新雋永,體現了「新體詩」的特點。謝詩尤以「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兩句最為人稱道,李白在《金陵城西樓月下吟》詩中就讚歎道:「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其他又如「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朔風吹飛雨,蕭條江上來」(《觀朝雨》),「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宣城郡內登望》),「蒼翠望寒山,崢嶸瞰平陸」(《冬日晚郡事隙》),「餘雪映青山,寒霧開白日。暖暖江村見,離離海樹出」(《高齋視事》),「窗中列遠岫,庭際俯喬林。日出眾鳥散,山暝孤猿吟」(《郡內高齋閑望答呂法曹》)等等,皆似一幅幅蕭疏淡遠的水墨畫,高雅閑淡而又富于思致。

謝朓是永明體的代表詩人,他不僅在當時就享有盛名,而且對後來唐詩的繁榮也有著相當深刻的影響,甚至像李白和杜甫那樣的詩歌巨匠也為之傾倒。李白除了在《金陵城西樓月下吟》對謝朓的名句高度評價外,還說:「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宣州謝朓樓餞別書叔雲》)「我吟謝朓詩上語,朔風颯颯吹飛雨。謝朓已沒青山空,後來繼之有殷公。」(《酬殷明佐見贈五雲裘歌》)杜甫也說:「禮加徐孺子,詩接謝宣城。」(《陪裴使君登岳陽樓》)「謝朓每篇堪諷誦,馮唐已老吹聽噓。」(《寄岑嘉州》)這些既說明謝朓對唐代詩人的深刻影響,也足以說明他在中國詩史上的重要地位。

永明體詩人群體中詩歌成就較為突出的還有梁的何遜和陳的陰鏗。何、陰齊名,他們的詩歌大多抒寫離愁別緒和羈旅思鄉之情。如何遜《相送》:「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來,浪白風初起。」詩以凄寒蒼茫的背景,映襯著孤獨漂泊、滿面愁容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尤其「江暗」二字最能體現詩人對景物變化的敏銳捕捉。又如陰鏗《江津送劉光祿不及》:「依然臨江渚,長望倚河津。鼓聲隨聽絕,帆勢與雲鄰。泊處空餘鳥,離亭已散人。林寒正下葉,釣晚欲收綸。如何相背遠,江漢與城闉。」詩寫送別友人而未及,只得佇立江邊悵望,只見鼓聲漸遠,帆影漸淡,行人漸少,秋意漸濃,天色漸晚,這凄寒蕭瑟的環境烘托出詩人依戀與惆悵相交織的心情。

梁、陳時代,宮體詩流行。所謂宮體詩,是梁代蕭綱(簡文帝)在東宮做太子時和他周圍的一群文人所提倡寫作的新變詩體,風格輕淺綺艷,內容常常寫男女之情,著重描繪婦女的體態、容貌、裝飾和日常生活。宮體詩始於梁簡文帝蕭綱,此外還有梁元帝蕭繹、陳後主陳叔寶以及庾肩吾、徐陵等文人。如蕭綱《詠內人晝眠》:「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攀鉤落綺障,插捩舉琵琶。夢笑開嬌靨,眠鬢壓落花。簟紋生玉腕,香汗浸紅紗。夫婿恆相伴,莫誤是倡家。」描寫妻子睡覺的情景,充滿香艷之氣,是典型的宮體詩。又如陳叔寶《玉樹後庭花》:「麗宇芳林對高閣,新妝艷質本傾城。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這首詩是陳後主為其愛妾張麗華所寫的,後世常以之作為亡國之音的代稱。

南北朝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有樂府民歌。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樂府詩集·清商曲辭》里,主要有《吳聲歌曲》《西曲歌》兩大類,其中前者產生於今江蘇南部一帶,後者產生於長江中游和漢水流域。南朝民歌現存約近五百首,絕大部份是五言四句體,是後代五言絕句的前驅。其內容大多歌唱男女情愛,且多以女性口吻寫作,表現熱烈大膽的愛情,大有衝決封建禮教的氣概。如《子夜歌》:「始欲識郎時,兩心望如一。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讀曲歌》:「打殺長鳴雞,彈去烏臼鳥。願得連冥不復曙,一年都一曉。」表現既得愛情的歡樂。又如《子夜四時歌·冬歌》:「寒鳥依高樹,枯林鳴悲風。為歡憔悴盡,那得好顏容?」「淵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復何似?」前首表現相思的痛苦,後首表現對愛情的堅貞不渝。又如《莫愁樂》:「聞歡下揚州,相送楚山頭。探手抱腰看,江水斷不流。」《石城樂》:「布帆百餘幅,環環在江津。執手雙淚落,何時見歡還?」詩以清新淺近的語言描寫情人離別相送的情景,寫得真摯細膩,樸實感人。

除吳歌和西曲之外,在《雜曲歌辭》中還有一篇抒情長詩《西洲曲》:「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杆頭。欄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捲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這首民歌可能經過文人的加工潤色,內容是寫一個青年女子的相思之情,中間穿插著不同季節的景物變化和女主人公的活動、服飾及儀容的點染描繪,一層深過一層地展示人物內心的情思,將那種無盡的相思表現得極為細膩纏綿而又委婉含蓄。全詩基本上是四句一換韻,又運用了連珠格的修辭法,從而形成了迴環婉轉的旋律,這種特殊的聲韻之美,造成一種似斷似續的效果,這同詩中續續相生的情景結合在一起,聲情搖曳,餘味無窮。這首詩是南朝民歌中藝術性最高的一篇。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中,大都是北方少數民族的歌唱,約有70首左右。其數量雖然不多,但卻廣泛地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這時北方也產生了一批優秀的樂府民歌。它們大致產生於十六國和北魏時代,後來傳到南方,被梁朝采人軍樂,保存在梁鼓角橫吹曲中。現存歌辭雖不多,約六十餘首,但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它們有的寫緊張的戰爭,有的寫徵人行役的辛苦,有的寫下層人民的貧寒,有的表現北方人民豪邁爽朗的性格和尚武精神。也有部份詩篇描寫愛情、婚姻生活,也流露出直率粗獷的氣息,不似南方民歌的婉轉纏綿。它們篇幅大抵短小,多數為每首四句(短小的每首隻有兩句),因此不能象漢樂府民歌那樣作出具體的描繪,而出之以概括性的抒寫。其語言坦率自然,質樸剛健,充分表現出北方人民的性格特徵。《木蘭詩》是其中唯一的長篇,它塑造了一個光輝的女性形象,藝術性也很強,長期來獲得廣大讀者的喜愛,與《焦仲卿妻》同為樂府民歌中的長篇敘事傑作。北方樂府民歌多出鮮卑族人之手,有一部份原用鮮卑語寫成,後經漢譯,它們是中國文學史上值得珍視的少數民族作品。

佚名

暫時斷更請假

致尊敬的各位泊友:

由於本人工作上的原因,不得不暫時斷更半年。特此請假。

《古風泊客》這份小眾古文自學微刊,自2015年中問世以來,一直得到了眾位泊友的關心和支持,更激發和堅定了本人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近三年來,幾無斷更。更重要的是,隨著第一輯的《古文觀止》到第六輯的《漢魏六朝詩選》的刊發,本人的古文知識也從原來的一知半解能到現在的浮光掠影,甚至從去年深秋開始,還嘗試著寫幾首古體詩......可以說,泊友們對我的支持和本人對於學習古詩詞的堅持,使得本人徜徉在古文化的大海當中自得其樂,不能自拔。

但遺憾的是,值此第六輯完成之際,由於工作上的原因,本人不得不暫時斷更半年,特此向各位泊友致歉。

《古風泊客》預計九月份復更,敬請期待古詩詞的巔峰:第七輯《唐詩鑒賞辭典》。

點擊輯期圖標,暢遊古詩文世界。

《古風泊客》第二輯《詩經》

《古風泊客》第三輯《楚辭》

《古風泊客》第四輯《樂府詩集》

《古風泊客》第五輯《古詩十九首》

《漢魏六朝詩選》

漢魏六朝是我國古代詩歌逐漸成熟的重要時期,這一段時間既有采自民間的樂府詩,也有文人創作的五言、七言詩;既有南方清麗婉約的詩歌,也有北方的鏗鏘之聲。本書選錄詩約300首,分為九部分:漢詩、魏詩、晉詩、宋詩、齊詩、梁詩、陳詩、北朝詩、隋詩;分4卷,漢詩一卷,魏晉詩一卷,宋齊詩一卷,梁、陳、北朝、隋詩合為一卷。全面的反映了當時各個朝代各詩人的不同風格和內容。余冠英突出了各時期的風格和代表作家,詳加註釋,是讀者了解漢魏六朝詩歌的入門必備之冊,既可以作為專業人士的備用資料,也可以作為文學愛好者收藏典籍。

作者:項籍等

編訂:余冠英

成書時間:1958年

《古風泊客》第六輯《漢魏六朝詩選》

漢魏六朝詩選解讀

心 ? 養性?品生活

這世上有三樣東西是別人搶不走的:

一是吃進胃裡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夢想,三是讀進大腦的書。

古風泊客 ┃ 也許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賞析微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近蘭寒舍 的精彩文章:

《漢魏六朝詩選》第二百一十九首《從軍行·盧思道》
《呂氏春秋》里的智慧,一字千金

TAG:近蘭寒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