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介紹一下中醫辨證法虛症篇——氣虛

介紹一下中醫辨證法虛症篇——氣虛

Regimen

當人體的五臟六腑遇到問題時,就會出現中醫所說的「虛證」。中醫把體虛分為氣、血、陰、陽四種類型,陰虛發熱,陽虛怕冷,血虛發燥,氣虛無力,不同的虛弱類型癥狀不同,也由不同的原因引起。今天中醫養生劉藥師就給大家分享一下有關於氣虛的知識。

中醫

虛證篇

氣虛

「氣虛」

當人體臟腑功能失調,氣的化生不足時,易出現氣虛。主要表現為:少氣懶言、全身疲倦乏力、聲音低沉、動則氣短、易出汗,頭暈心悸、面色萎黃、食欲不振,虛熱,自汗,脫肛,子宮下垂,舌淡而胖,舌邊有齒痕,脈弱等。身體功能減退,不一定有病,但氣虛者需補氣。補氣的藥物可選用人蔘、黃芪、党參等。

1、肺氣虛:可由勞傷、久咳、暑熱及重病之後,或脾虛不能上升清氣於肺,而致肺氣虧少,功能活動減弱,形成肺氣虛證。常見癥狀有:身體虛弱、面色蒼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頭暈、動則汗出、語聲低微等。

2、心氣虛:指由發汗、瀉下太過,或勞心過度、心氣耗損或年老臟氣日衰、病後體虛所致。表現為心悸、氣短(活動時加劇)、自汗、胸悶不舒或痛、面色蒼白、體倦乏力、舌質淡、舌體胖嫩、苔白、脈虛等。

4、脾氣虛:脾氣是人體氣的一種,是元氣在脾的特有表現形式,它和元氣一樣,也是以腎所藏的先天元氣為根基,以脾後天自身運化水谷精微化生元氣為補充的。凡脾的各種生理功能,如運化水谷、統攝血液、上升清氣等,都是脾氣作用的表現。如果脾氣不足,就會出現「中氣下陷」或「脾不統血」的癥狀,如倦怠無力,少氣懶言,飯後胃部脹滿不舒,大便稀、不成形,消化功能差,飯量少,便血或崩漏等。

5、胃氣虛:多因飲食不節,或服藥不當,或他臟有病損傷胃氣而成。以胃氣虛弱,受納無權,腐熟無力為其基本病理變化。以常見胃病癥狀與氣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胃氣虛則受納無權,故食少納呆(食慾減退);胃氣虛弱,胃失和降,故胃脘不舒;胃氣上逆,則噁心反胃;胃失和降則氣機不利,故脘腹隱痛。胃虛日久則損傷脾氣,脾虛失運,則大便溏薄;氣血化源不足,則面白無華;脾胃氣虛則氣短懶言,肢體倦怠;舌淡苔白,脈弱無力,氣血不足。胃氣虛證,治療以益氣養胃為法。

6、肝氣虛:酒色過度,暴病久病,年老體弱,用藥不當等皆可損耗肝氣,形成肝氣虛證。除一般的氣虛癥狀外,肝氣虛還主要表現為:1、脅肋虛悶或墜脹等脅部癥狀;2、憂鬱寡斷,虛怯善恐等精神情志癥狀;3、視物不清,眼前幻影等目部癥狀;4、肢麻無力等筋脈癥狀;5、脈象虛中帶弦,面色黃中兼青等肝虛之象。其次,根據肝藏血,血養氣的理論和肝喜柔和而惡剛的生理特性,補肝氣必須與補肝血兼用,一則補肝血以生養肝氣,二則防止溫燥藥物耗傷肝之陰血。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氣虛 的精彩文章:

什麼是氣虛?肯定聽過,但是了解過嗎?
動不動就感冒,吃半個月葯,醫生說我脾臟有問題!其實是氣虛體乏

TAG:氣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