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影響你客觀認識事物的感知過濾器

影響你客觀認識事物的感知過濾器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現象,你跟朋友一起經歷了同一件事,後來你們兩個人偶然描述起來,你卻發現你們倆說的好像不是同一件事。

美國藝術史學家艾美·赫曼在自己的書《洞察:精確觀察和有效溝通的藝術》里解釋說,這是因為,世界上不會有任何兩個人以完全相同的視角去看同一件事情,或者同一個藝術品。

從遺傳給我們的基因,到我們後天學習到的經驗,所有這些都會影響我們看待一個事情的方式。每一個人作為獨立的個體,不僅以不同的方式去觀察和收集信息,還會用不同的方式去理解這些信息。

這就好像是我們的大腦里存在著一種過濾器一樣。這種過濾器在影響我們如何看一件事情、一個物品,甚至能改變我們認為自己看到的是什麼。

赫曼稱之為:感知過濾器。

比如說,給不同的人看一張鐮刀的照片,請每個人解釋一下他看到的是什麼。有人會說,他看到的是收穫的象徵,也有人會說,這把鐮刀代表著毀滅。這就是每個人大腦中的感知過濾器在發揮作用。一個剛剛從農村回來,看過人們揮舞鐮刀收割小麥的人,很容易把鐮刀同收穫聯繫起來;而一個剛剛看完有死神揮舞著鐮刀的電影的人,很容易就把鐮刀跟死亡和毀滅聯繫起來。

拋開所有你的經歷帶給你的認識,其實唯一客觀的事實就是:你看到了一把鐮刀。

赫曼說,當你要求自己客觀地去描述一件事情時,你需要提醒自己:你描述的信息,是沒有經過自己加工過的信息,還是你已經用自己的認知過濾器加工了一遍,加入了自己的偏見。

赫曼總結了三種常見的感知過濾器。

第一種是:只看我們想看的東西。這種情況非常普遍,心理學家們對它也有很多稱呼,比如認知偏差、自我中心偏見等。

它指的是,在我們收集信息的時候,會下意識地只去找那些能夠支持我們的經驗和看法的信息,然後忽略掉那些不支持我們的信息。

社交網路就經常被批評說,它加深了人們的這種認知偏差。因為在社交網路上,我們可以只跟我們認同的人聯繫和交流,不關注甚至刻意拉黑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

而且,現在利用演算法和人工智慧技術推送內容給你的軟體,也能加深這種認知偏差。因為機器正是根據你過去的喜好來推送消息給你的。到最後,你看到的內容,全都是贊同你過去的經驗和觀點的內容。你發現你的身邊,或者社交網路上的人,都是贊同你的觀點的人。

第二種是:看到的東西受到其他人事先說過的話的影響。人的認識其實很容易被引導,這也是很多高明的商家影響消費者的方法。

圍繞著對吸煙看法的競爭最能體現這一點。最開始,煙草公司刻意地把吸煙包裝成一件非常酷的事情,由此來吸引更多人抽煙。後來當吸煙的危害逐漸被揭露時,媒體上開始出現很多科學家對吸煙有害健康的提醒。但是煙草公司也請了很多科學家來做相反的論證。當時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公眾很重視專家的意見,但是公眾分不清楚一個專家和另外一個專家有什麼區別。

拼多多創始人黃崢說過一句話,以前他爸爸買過一塊名牌表,看到他爸爸戴這塊表的人,很多人都認為是假的;後來他們家很有錢之後,看到他爸爸戴這塊表的人,都認為這塊表肯定是真的。但其實這塊表並沒有什麼變化。

赫曼說,一個好的方法是,觀察一件事情時,可以分兩次。第一次時,在沒有任何外部影響的情況下去觀察;第二次,要結合外部信息來觀察。

第三種是:看不見變化。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叫看不見的大猩猩。實驗對象被要求專註完成某一個任務,在這個過程里,心理學家讓一個人穿著大猩猩的外套從房間里走過。結果有一半的實驗對象都沒有注意到。

人的大腦很容易進入自動駕駛狀態。成年以後,我們習慣了世界的複雜,只對創新的以及緊急的事物投去注意,並且讓這些事情佔據我們的視野。對於那些並非新鮮的和緊急的事情,我們依賴經驗,因此就很容易忽略這些熟悉的事情發生的變化。

以上就是作家艾美·赫曼總結出來的,會影響一個人客觀看待事物的三種感知過濾器。希望對你客觀看待事物有幫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職場錦囊 的精彩文章:

新研究:做夢對現實生活的好處
藝術在進化過程中有什麼用

TAG:職場錦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