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白先勇評紅樓夢:賈寶玉的一生就是佛陀的一生

白先勇評紅樓夢:賈寶玉的一生就是佛陀的一生

87版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說到中國經典文學,最繞不開的就是《紅樓夢》。

作家白先勇曾說過,《紅樓夢》是我的文學聖經,我寫作的百科全書。

無論你是愛到痴迷,還是讀不下去,對於紅樓中的故事,都不會陌生。

不過,《紅樓夢》版本繁多:「甲戌本」 「己卯本」 「庚辰本」「戚序本」「程乙本」……不下十餘種。

這其中,「程乙本」《紅樓夢》頗具影響力。

胡適、林語堂、錢鍾書、白先勇,都大力推崇「程乙本」《紅樓夢》。

連叔有貨就將「程乙本」《紅樓夢》以及《白先勇細說紅樓夢》兩本書推給大家。

「程乙本」《紅樓夢》限時特價元138/套(日常售價¥148)

《白先勇細說紅樓夢》限時特價元118/套(日常售價¥128)

長按下方二維碼即可購買

「程乙本」《紅樓夢》

胡適、白先勇最推崇的版本

Q:《紅樓夢》有很多版本,究竟什麼是程乙本?

A:《紅樓夢》的版本簡單來說可以分2類:一是只有前80回的抄本,一是120回的全本。

所謂的「庚辰本」、「戚序本」、「程甲本」、「程乙本」,這些是後人加上去的名字。

民國亞東版程乙本《紅樓夢》

「程乙本」是120回的全本,誕生於清乾隆年間,由當時的書商程偉元刻印出版,高鶚則是他請來做編輯、整理工作的專家。

在這之前,他們曾出版過一版木刻版全本《紅樓夢》,後世稱「程甲本」。

「程乙本」是對「程甲本」的修訂和提升,就像是今天iPhone和iPhone s的區別。

白先勇在《紅樓夢》上劃的重點

Q:程乙本和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套書有什麼關聯?

A:「程甲本」比「程乙本」先出版,所以人們知道「程甲本」多過「程乙本」。

1921年,上海亞東圖書公司出版了以「程甲本」為底本的《紅樓夢》,風靡一時。這也是最先採用了新式標點和分段形式的《紅樓夢》(以前的書都是畫圈斷句的)。

1927年,出版人汪原放找到胡適,並借他收藏和推崇的「程乙本」作參考,修訂重印了《紅樓夢》,把錯字病句、標點分段的毛病一一改正。

這個版本影響很大,白先勇及其同時代的年輕人,都是讀著這版以程乙本為底本的《紅樓夢》長大的。

白先勇用過的桂冠版《紅樓夢》

1983年,台灣桂冠圖書公司出版《紅樓夢》,也以「程乙本」為底本,又參照了許多木刻本和手抄本,增加了校記、注釋,和詩詞的白話翻譯等。

理想國推出的程乙本《紅樓夢》,就是桂冠版「程乙本」的回歸。

「程乙本」最適合大眾閱讀

白先勇說,在他的印象中,世界上的經典小說,至今還沒有一本是由兩位或兩位以上的作者寫成的。從小說創作的角度來看,《紅樓夢》後四十回與前八十迴風格並沒有太大區別。

「《紅樓夢》前大半部是寫賈府之盛,文字當然應該華麗,後四十回是寫賈府之衰,文字自然比較蕭疏,這是應情節的需要,而非功力不逮。」

寶釵(左),黛玉(右),清改琦繪《紅樓夢圖詠》

120回的程乙本《紅樓夢》,他覺得是最佳善本,也是最適合給普通人看的本子。

家喻戶曉的87版電視劇《紅樓夢》中,很多情節也都參考了「程乙本」。

87版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通過比對,白先勇發現了「庚辰本」里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問題,有幾處還相當嚴重。而「程乙本」則考慮得比較周全。

舉個例子:

尤二姐、三姐的故事是《紅樓夢》里很好看的一段。二姐柔順,三姐剛烈,這是作者有意設計的對比人物。兩人都長得極美,命運卻非常凄慘,二姐被王熙鳳逼迫致死,三姐因遭柳湘蓮懷疑其貞潔而羞憤自殺。

87版《紅樓夢》電視劇中尤三姐

第六十五回中,好色的賈珍欲勾引三姐,賈璉在一旁慫恿,未料卻被三姐將兩人指斥痛罵一場。「庚辰本」 寫的是:

第六十五回

尤老娘和二姐刻意離開,「賈珍便和三姐挨肩擦臉,百般輕薄起來。小丫頭子們看不過,也都躲了出去,憑他兩個自在取樂,不知作些什麼勾當。」

——「庚辰本」《紅樓夢》

假若按這個寫法,尤三姐就是淫蕩而不是剛烈了,而「程乙本」寫的是:

第六十五回

「那三姐兒雖向來也和賈珍偶有戲言,但不似他姐姐那樣隨和兒,所以賈珍雖有垂涎之意,卻也不肯造次了,致討沒趣。」

——「程乙本」《紅樓夢》

如此鋪墊,三姐痛罵賈珍、賈璉才說得通,也最符合曹雪芹創作的原意。

這套理想國復刻的台灣桂冠版的經典版本,堪稱當代善本。

白色腰封下,是最能呈現《紅樓夢》氣象的紅色封面,上有書法家董陽孜題字的書名,燙金設計,大氣華美。

以程乙本為底本,配有啟功與唐敏等紅學專家的注評,以及詩詞白話翻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馮學榮讀史 的精彩文章:

如今還有幾個人,看到的是真實的歷史?
你從哪裡來?長壽不長壽?你的基因可以告訴你

TAG:馮學榮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