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南明錢幣鑒賞

明、南明錢幣鑒賞

本圖文為臨泉聽濤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歷經十二世,共十六位皇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國力強盛,政治清明。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後期因政治腐敗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明末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於煤山自縊殉國。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政權,隨後清朝趁亂入關,擊敗農民起義軍和南明政權,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被殺,南明滅亡。1683年清軍攻佔台灣,明鄭結束。

洪武通寶

明代初期,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命京城(南京)工部寶源局及各省寶泉局鑄行「洪武通寶」,由工部主管鑄錢,下設寶源局。朱元璋為避諱元朝的元字,把所鑄之錢錢文一律叫通寶而不叫元寶,而不只是為避諱他自己的名字,以後所鑄之錢也都沒有元寶錢文。洪武通寶錢制沿續元末朱元璋所鑄「大中通寶」的形制,分為五等,規定小平錢,每文重一錢,折二錢重二錢,當三錢重三錢,當五錢重五錢,當十錢重一兩。同時繼鑄大中通寶錢。

永樂通寶

明成祖朱棣鑄造的年號錢。明初推行紙鈔為主的貨幣流通制度,使用大明通行寶鈔,銅錢鑄禁無常。朱棣即位後,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外交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改革舉措。外交政策上,朱棣一反明初閉關政策,實行「懷柔遠人」的對外開放政策。出於外交和對外貿易的需要,永樂六年(1408年)開鑄永樂通寶錢,「至九年又差官於浙江、江西、廣東、福建四布政司鑄永樂通寶錢」,用於對外貿易和賞賜。

宣德通寶

明朝宣宗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鑄造,版式為小平錢。鑄量少於永樂通寶,版別統一,幾乎每一枚都是精工製作,未見質量低劣者。如今存世量已不多。「德」字偶有省去一橫的,稱作「省一宣德」,比較少見,價格頗高。

弘治通寶

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命北京、南京兩京外山東、福建、湖廣等13省錢局開鑄「弘治通寶」錢,定製每文錢重一錢二分,並規定了每年的鑄額。然弘治十八年五月,帝下令戶部調查各地鑄造「弘治通寶」的情況,各地所鑄量僅為計劃的十分之一、二;到了正德二年,四月下令各省全部停鑄。前後鑄期不足四年。

嘉靖通寶

明朝世宗朱厚熜,嘉靖年間(公元1528年)鑄造。「嘉靖通寶」是方孔圓錢,直徑一般為2.5cm左右。弘治十八年,改定錢重為每文一錢二分,鑄錢成色為每用銅一斤加好錫一、二兩。但改制之時,孝宗已崩,武宗已繼位,次年即改元正德,故依制所鑄的弘治通寶錢不多,但按一定比例加錫鑄錢,卻成為嘉靖,萬曆朝鼓鑄銅錢的方法。故嘉靖朝所鑄嘉靖通寶存在銅色偏白現象,即所謂「白銅錢」。

隆慶通寶

明穆宗朱載垕,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始鑄,皆為小平錢,錢面真書直讀,文字端正,鑄工精美,光背無文。隆慶通寶重一錢三分,有金背、火漆。隆慶時期兩京鑄錢僅二萬貫,傳世甚少。

萬曆通寶

明朝神宗朱翊鈞,萬曆元年(公元1573)鑄造。仿造嘉靖錢制,有小平,折二兩種。光背者比較多見。少數小平錢背有「工」,「天」,「公」,「正」,「江」,「河」,「厘」等字,其中「厘」表示值銀一厘。萬曆初年朝廷鑄錢並不多,約兩萬錠,萬曆十三年(1585年)增為十五萬錠,萬曆二十年(1592年)為九萬錠。

當時全國鑄爐60餘座,潞安府是其中較大的兩座,平均一年為朝廷鑄幣近萬錠,兩座鑄錢局需招鑄幣匠人約三四千名,由此給地方帶來豐厚經濟利潤的同時,也出現了貨幣私鑄取利的現象。萬曆四十年(1612年)潞安知府在其編纂的《潞安府志》中這樣寫道:「萬曆初,遵例鼓鑄制錢,一時銅價騰躍數倍,而監造官與匠役減去銅料,雜以鉛錫,愚民見利爭趨,日有私鑄,雖論死不止。而制錢堆積不能行。」

泰昌通寶

萬曆四十八年(1620)七月,明光宗即位,定年號為泰昌。九月,光宗卒,未及鑄錢,其子明熹宗繼位後,於當年(泰昌元年,1620)十二月頒令,次年(天啟元年,1621)補鑄泰昌通寶一年。

天啟通寶

明熹宗,天啟元年八月補鑄完其父年號錢「泰昌通寶」,隨即開鑄天啟通寶。天啟二年設立了戶部寶泉局,名「錢法堂」,從此由戶部主管鑄錢。這時全國形成了三個造幣中心,分別為兩京及四川地區,但天啟三年(公元1628年),宦官魏忠賢專權,宦官亂政,濫鑄情況又出現,地方錢局大量出現,因此所鑄的天啟錢版本極多,差異大。錢背文大量的出現記地,記局,記重等形式。

此前僅萬曆時期出現過,但版本有限。所以明朝錢幣制式的複雜時期是從天啟年間開始的。天啟年為了彌補財政的虧空,繼以往的方法,仍採用增加鑄錢量來解決。在這種情況下,全國各省錢局鑄造濫錢惡錢,好賺取利潤。

大量的輕劣錢摻入官錢充數,與明朝前期制錢力求精整美觀的傳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天啟通寶」初鑄為小平錢,天啟二年七月開鑄當十大錢。天啟五年十月,因官私所鑄大錢過多過劣,下令停鑄,並由朝廷出白銀,回收當十錢,大錢鑄期不過三年。

崇禎通寶

明毅宗朱由檢崇禎元年(1628-1644年)始鑄。《續文獻通考》載∶天啟七年12月,戶工二部進崇禎新錢式,帝令每錢一文重一錢三分,務令寶色精彩,不必刊戶工字樣。錢文真書,通寶之「通」字有單點、雙點之分。有小平、當二、當五,又有當十型大錢四種。小平錢徑一般2.2~2.6厘米(實測最大徑2.6厘米),重約3~6克;當二錢徑一般2.7厘米,重3.7克;當五錢徑3.3厘米,重6.2克。

除了明政府頒布的錢幣外,做為附屬國的大理國也有自己的錢幣,由於經濟實力原因,鑄造的大多粗糙質量低下,錢名獨特,形制小平,有太定通寶、水官通寶等,屬於較為稀少的地方政權鑄幣,存世量很小。

明末農民起義爆發於明末崇禎年間的一場農民戰爭。是從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王二、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部農民軍從小到大,從分散到集中,從游擊流動作戰到運動流動作戰,最終推翻明朝的戰爭。

崇禎十七(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後,即向北京進軍。二月入山西,僅在寧武一戰,即破太原等地。三月,大同、宣府、居席降,迫至京師城下。十七日,官軍三大營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監開門獻城,十九日,破皇城,朱由檢自縊,明王朝的統治被農民起義推翻。張獻忠部亦於當年八月攻佔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權。

永昌通寶

明末農民起義政權鑄幣。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陝西米脂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率農民起義大軍一舉攻克明廷西北重鎮———西安,次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朝,稱新順王(百姓稱闖王),國號「永昌」,並開爐鑄「永昌通寶」銅錢,意為永代昌盛。

大順通寶

1644年,張獻忠攻入四川,張獻忠以成都為都城,建立大西國(1644-1646),改元大順,開錢局,鑄新幣。大順通寶有光背、背工、背戶三個品種(譜有背川戶者,至今未見開門實物),多闊緣大樣,製作精美,銅色金黃。

興朝通寶

張獻忠義子孫可望入滇以後,於永曆三年(1649年)稱東平王時的鑄幣。鑄行量大,鑄行時間長,開創了一派自己的風格——「滇派」,其影響十分深遠。。「滇派」錢幣與眾不同,錢文多出自匠人之手,因此字體古拙樸素;內郭、外郭都較其他錢幣為寬,錢好打磨不甚精整;用材單一,多為銅幣;鑄工較粗糙,但錢體分量十足。

這種風格對後世吳三桂的「利用」、「昭武」及其孫吳世璠的「洪化」諸錢都有較為明顯的影響。而直到清朝咸豐、同治朝,滇貴兩省所鑄大錢亦隱約可見其蹤影。雲南在歷史上大量使用貝幣,1647年大西軍進入雲南後,廢除了不適應經濟發展的貝幣,鑄造「大順」、「興朝」通寶,「禁民用貝,違其令者則劓(yi,割掉鼻子的酷刑)之……」。

南明(1644年-1683年)是明朝京師順天府失陷後,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一系列政權。歷經三帝一王,共三十九年。

北京淪陷後,史可法等人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弘光政權,即弘光帝,弘光帝死後,魯王朱以海於浙江紹興監國;而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於福建福州稱帝,即隆武帝。而兩個南明政權為爭奪正統地位互相攻伐。1651年在舟山群島淪陷後,魯王朱以海在張名振、張煌言陪同下,赴廈門依靠鄭成功,不久病死在金門。隆武帝屢議出師北伐,因得不到鄭芝龍的支持而無疾而終。1646年,清軍攻佔浙江與福建,魯王逃亡海外,隆武帝於汀州逃往江西時被俘,絕食殉國,鄭芝龍向清軍投降,然而由於其子鄭成功反清而被清廷囚禁。朱聿鍵之弟朱聿鐭在廣州受蘇觀生及顧元鏡擁立,即紹武帝,於同年年底被清將李成棟攻滅。同時間桂王朱由榔於廣東肇慶稱帝,即永曆帝。

1646年永曆政權獲得瞿式耜、張獻忠余部李定國、孫可望等勢力以及福建鄭成功勢力的支持下展開反攻。同時各地降清的原明軍將領先後反正,如1648年江西金聲桓、廣東李成棟、廣西耿獻忠與楊有光率部反正,一時之間南明收服華南各省。然而於同年,清將尚可喜率軍再度入侵,先後佔領湖南、廣東等地。兩年後,李定國、孫可望與鄭成功發動第二次反攻,其中鄭成功一度包圍南京,但最後因內部孫可望叛變及反清勢力鞭長莫及與之間的貌合神離最終導致節節敗退。1661年清軍三路攻入雲南,永曆帝流亡緬甸首都曼德勒,被緬甸王莽達收留。後吳三桂攻入緬甸,莽達之弟莽白乘機發動政變,殺死其兄後於8月12日發動咒水之難,殺盡朱由榔侍從近衛,朱由榔最後被吳三桂所殺,南明亡。

李自成余部在湖南抗清失敗後,轉移到川、鄂山區進行活動,在夔州府以東地區繼續抗清,稱為夔東十三家軍。1662年清軍開始攻打,到1664年首領李來亨被殺而亡。鄭成功在南京之戰失敗後退回金廈,於1661年率軍攻佔荷蘭佔據的台灣,定都東寧。其子鄭經曾參與三藩之亂,率軍參與反攻失利。1683年,康熙帝命施琅進攻明鄭。施琅大敗劉國軒攻克澎湖,給台灣造成戰略威脅,最終鄭克塽剃髮降清,明朝寧靖王朱術桂攜五妃自殺殉國,最後一股抗清勢力覆滅。

弘光通寶

由南明弘光帝朱由崧於崇禎至弘光年間(公元1644年至1645年)所鑄造。有小平,折二兩種版式。小平有單點通,雙點通及大弓,行弓,背星,背「鳳」等版別。折二錢鑄量較少,存世不多,價格較高。

隆武通寶

弘光元年(1645),南明禮部尚書黃道周等人擁立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即位,改元隆武,鑄行「隆武通寶」。 隆武二年八月,清軍攻入閩,俘隆武帝,隆武帝絕食死於福州囚處。唐王政權滅亡。

永曆通寶

永曆通寶是南明桂王政權的鑄幣。《三藩紀事本末》對此有較為明確的記載:「永明王神宗孫,避於梧州,於丙戌改元『永曆』,其錢有大小4種。」這時的中國正處於明末農民戰爭之中。

和興朝通寶一樣,是亂世的產物。永曆通寶是南明政府的鑄幣鑄行量大,鑄行時間長,開創了一派自己的風格——「滇派」,其影響十分深遠。「滇派」錢幣與眾不同,錢文多出自匠人之手,因此字體古拙樸素;內郭、外郭都較其他錢幣為寬,錢好打磨不甚精整;用材單一,多為銅幣;鑄工較粗糙,但錢體分量十足。這種風格對後世吳三桂的「利用」、「昭武」及其孫吳世璠的「洪化」諸錢都有較為明顯的影響。而直到清朝咸豐、同治朝,滇黔兩省所鑄大錢亦隱約可見其蹤影。

永曆通寶折二行書和篆書是鄭成功在日本橫濱所鑄造,字體與重量與桂王所鑄不一樣。

大明通寶

南明魯王朱以海被奉為監國於浙江紹興時所鑄。崇禎十七年(1644年),清兵入關後,魯王逃亡台州(今浙江臨海)避難,弘光元年(1645年),被張國維、張名振等擁立於紹興監國。當年12月鑄行了大明通寶。朱以海奉為監國後,繼與福州唐王朱聿鍵政權相互傾軋,魯監國元年(1646年)6月,清軍渡錢塘江攻打魯王政權,張國維兵敗身死,朱以海由被困中逃出,由張名振等護衛流亡海上,後依鄭成功居金門病死。

大明通寶材質有紅銅、黃銅兩種,鑄造不精,只見小平錢,背鑄「戶」、「工」、「帥」等字,也見光背平錢,有的背「帥」在穿上,也有穿右「帥」字。初鑄錢徑26毫米,後鑄錢徑為24毫米至25毫米。大明通寶鑄量少,古幣市場上難覓,市場價位相對高,光背及「戶」、「工」字普品約為300元至500元,背「帥」字的價位要高出近一倍左右。

三藩之亂,是清朝初期三個藩鎮王發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清廷入關後對付李自成農民軍和南明政府的反抗,明朝的降官是可以藉助的力量。後來,駐雲南的吳三桂、駐廣東的尚可喜、駐福建的耿精忠等藩王已經形成很大的勢力。其中吳三桂勢力最大,不僅在經濟上是中央政府沉重的負擔,而且威脅到清政權。

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決定。吳三桂首先於這年11月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將矛頭指向朝廷。吳三桂軍由雲、貴而開進湖南,幾乎佔據湖南全省。進而佔據四川,四川官員紛紛投降。福建、廣東、廣西、陝西、湖北、河南還有台灣的明鄭等地都有漢宮、漢兵和少數民族上層人士,一些地區的農民、奴僕都迅速響應。

吳三桂在湖南沿江布置防禦工事,不敢再向北發展,康熙帝抓住機會調整戰略、安排兵力。他首先堅決打擊吳三桂,而對其他的反叛者卻實行招撫,通過分化力量而孤立吳三桂。軍事上僅以湖南為進攻的重點,同時能夠充分信任漢將,這樣就鼓舞了朝廷軍隊的士氣。

在耿精忠、尚之信歸順清廷之後,吳三桂於1678年(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稱帝,立國號周,建元昭武,大封諸將。其實這時的吳三桂已到了窮途末路。他積鬱而死後,將所謂的「帝位」傳給孫子吳世璠。

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清軍進入雲貴省城,吳世璠自殺,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對於清廷來說,是確立穩定的皇朝統治的標誌。

利用通寶

明末,降清明將吳三桂鑄。康熙十二年消藩,他在雲南反叛,建號大周,改元昭武,並鑄利用通寶錢。

昭武通寶

清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初,吳三桂在湖南衡陽稱帝,國號大周,改元昭武,為維持人心,鑄「昭武通寶」。此錢仿明代錢幣舊制,其版式有小平和折十型。小平楷書錢較多,常光背,也有背「工」者;小平篆書則較少;折十是篆書大錢,背「壹分」,篆文古拙。但吳三桂在這年八月死了,故此幣流通時間不長,流通領域不廣。「昭武通寶」是在湖南衡陽鑄造發行的唯一古錢幣。

洪化通寶

1678年吳三桂病死後,其部將擁戴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 在貴陽襲號,改元「洪化」(公元1679- 1681年),並鑄「洪化通寶」。 1681年清軍攻破昆明,吳世璠 自殺,延續8年之久的「三藩之亂」被平定,三藩錢也隨之消亡。

裕民通寶

耿精忠(1644—1682年,中國清朝靖南王,為三藩之亂的參與者之一)叛據閩中時,鑄裕民通寶錢。

吳三桂舉旗反清的主要運作方式有二種,一是武力推進,搶佔地盤,擴充勢力;二是發行錢幣,激活經濟,穩定人心。從某種程度上講,發行錢幣比武力推行的意義要大得多。吳三桂及其建立的王朝發行的錢幣有三種。

一是1674年吳三桂起事之初發行的「利用通寶」;

二是公元1678年,吳三桂率兵攻入湖南,在衡陽自立為皇帝,國號「周」,年號「昭武」,發行的「昭武通寶」;

三是吳三桂死後,他的孫子吳世璠在雲南王府繼位,改年號為「洪化」,鑄造的「洪化通寶」。

三種錢幣共存時間僅三年,然而「利用通寶」生命力最強,從1674年起一直到清代中後期,在漫長的200多年中,南方各省特別是雲、貴、湘(尤以臨澧地區為盛)把它夾雜在大清朝庭的錢幣中流通,直至民國初年才停止使用。其流通時間之長,創下了歷史上各個起義軍和反朝廷的政治集團所發行的錢幣之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臨泉聽濤 的精彩文章:

TAG:臨泉聽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