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一場風花雪月的事:人本脆弱,歷事煉心

一場風花雪月的事:人本脆弱,歷事煉心

我讀海岩的書不多,至今能回憶起來的只有兩部:《河海如血》和《一場風花雪月的事》。而每次讀完的感覺都如出一轍:整個胸腔就像被灌滿了鮮榨純檸檬汁一樣,酸楚痛脹,無以名狀。

出身古典文學專業的我,總是自詡格調不低。對於市面上林林總總火的一塌糊塗的快餐小說,向來敬而遠之。當然,也偶爾翻看,卻總是失望的多,動心的少,更鮮少看到這種近乎引發我生理之痛的小說故事。讀完《一場風花雪月的事》的最後一個字的時候,我才發現已是凌晨兩點半了。我蜷縮在床頭,雙手抱膝,就像一個受了委屈的小女孩,忍不住埋頭痛哭,哭故事裡男女主人公的虐心之戀。等消停一會兒了,我再次看著封面上兩個醒目的大字:海岩,又忍不住破涕為笑。是啊,這就是一個虛構的小說而已,我何至於如此心痛呢?! 又聯想起海岩二字如雷貫耳,不免喃喃自語:海岩,你,真的,名不虛傳。

第二天,我便發揮自己做學問、寫論文的仗勢,在網路上迅猛的搜集有關《一場風花雪月的事》的讀後感、影評、劇評……對於這樣一部引起我身心之痛的小說,我不想輕易的放過它,然後束之高閣。事實上,這個小說確實觸發了我很多的感慨。充斥網路上各色評價,在我看來,並沒有道全我內心的感觸。從作家的海岩,到「機會主義者」呂月月,我有太多的話想說……

一、作家的海岩

對於今天的時代,我總是悲觀的認為,這不是一個文學的時代。或者更準確的說,這不是一個用情的時代,而是一個用錢的時代,自然產生不出好的文學作品。在自我標榜的作家群體中,學院派的、走上層路線的,早已脫離了真實的社會生活,或者說他們的生活本就酸腐狹窄,從而只能在寫作技巧上標新立異,在身心靈上極端鑽營,結果更顯得其作品酸腐狹隘,流露著濃郁的破敗而又自大縹緲的氣味。而那些在社會上摸爬滾打的、走群眾路線的,慾望驅使,思力受限,因此格調實在輕浮,處處顯露著錢與色的低級趣味。

那麼,什麼是好的文學作品?拋開那些考據癖一般的羅列別人的觀點進行名詞辨析的行徑,我認為,一部好的文學作品,一定是打開的第一眼,就很吸引你,然後一路高歌、峰迴路轉、氣勢磅礴。就好比徐徐展開一個恢弘的社會畫卷,它奪目到讓你不知疲倦的觀覽,又恢弘到讓你能深切的意識到自己的渺小和狹隘。又好比攜手一個深情款款的女子,你愛她的美貌而走近了她,更愛她的靈魂而離不開她。等合上作品,你流連忘返,身心飽滿。

這就是一部好的文學作品,這就是《一場風花雪月的事》。

和今天那些徒有其表的作家相比,90年代的海岩,是對得起他響亮的名號的。其實仔細想一想,你不能用文學家來形容他,因為他的文筆,說的好聽是平實,說的不好聽,是一般。就好比警察的徽章,冷峻簡練中略帶一絲溫情,但怎麼著都算不上是藝術品。即便是情節結構,編排、雕琢的痕迹也是一覽無餘,況且又多是平鋪直敘、娓娓道來,筆法簡單粗暴。比如潘小偉槍殺馮老闆,完全是《教父》的翻版。但他顯然是一個小說家、故事家。其故事的可讀性,在一眾不知所云、穿鑿附會的文學作品中,還是相當突出的。況且又風格冷嚴,獨樹一幟。

此外,看他的文字,你能切實的感受到,這是一個有溫度、有靈魂、真實且真誠的作者。今天的社會,有溫度就已經很難得了,到處都充斥著冰冷的銅臭,更別提真實且真誠了。我總覺得,保有一顆赤子之心,是作家之所以能成為作家的秘訣。而今天的大部分文字工作者,包括著書成堆的學者,包括各色暢銷書作家,要麼就是故弄玄虛的不知所云,要麼就是幽默不夠,黃色來湊,假到不能再假,俗到不能再俗。他們臉上戴著面具,心裡綁著鐐銬在寫作,字裡行間都是名利二字。難道海岩就沒有嗎?當然不。只是他樸素到近乎案供一般的文字,因為攜帶著一種深厚的真實力量而顯得深沉、厚重。這份真實的厚重感,多多少少遮掩了那種追求市場度的浮躁之氣。又,這份真實的厚重感,與他多年警察生活的閱歷、積累也是分不開的。小說雖然虛構,但說到底還是源自生活。他在紙上虛構著愛恨情仇的故事,他在心裡回憶著刀光劍影的生活。他在紙上編排著你濃我濃的情節,他在心裡反思著始亂終棄的根由。最後,他提煉、精簡、虛構出了一段風花雪月的往事,女警愛上了男匪,大陸妹愛上了港少爺,老鼠與貓,在情與愛面前,雙雙淪陷,糾纏出一段動人心弦又無限感慨的人倫悲劇。他直言不諱的將自己對生活的思考融入故事之中,帶著一股事後諸葛亮般的說教。他總結的道理就是真理嗎?不一定。只是他真誠,發自肺腑,痛定思痛,帶著冷眼旁觀的理性,帶著明確的價值標準、道德判斷,所以就有非同一般的打動人心的力量。


二、「機會主義者」呂月月

我相信大部分人讀小說,應該都會有不同程度的代入感。就好比小說的女主人公呂月月,彷彿你自己就是呂月月,也隨她的視角經歷著波濤洶湧的一切,隨她愛,隨她痛,隨她猶疑,隨她迷茫……

當你面對一個翩翩公子,有離奇的家世,有良好的學養,有清純的微笑,有深邃的眼神,生活奢華又不失品味,弱冠年紀卻歷經腥風血雨,可巧的是他又對你一片痴心,甚至為了見你一面,不惜生命,視國寶如糞土。先不著急詢問別人,請問問你自己的心,你會愛上他嗎?你能抵抗得了這份熾熱的愛嗎?

又,當你為了組織而放棄這份愛,飽受內心的煎熬,沒有人感激你,讚歎你,安撫你,甚至認為你理所應當,甚至為了一己私慾勾心鬥角,你卻為此苦不堪言的時候,問問你的心,你會怎麼想,你會怎麼做?

又,當你為了愛情放棄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根基,跟相愛的人一路逃命,卻發現兩人原來的價值觀、生活習慣如此不同,在爭吵中越發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從而處在患得患失的焦慮之中,請再問問你的心,你會怎麼辦?你究竟是會回到原先的生活軌道上,還是帶著茫然和忐忑繼續前行?

這就是生活的殘酷。生活在每一個維度上,都不是十全十美。

從愛情的角度來看,生活畢竟不是由剎那的激情組成的,它需要的是細水長流的相濡以沫。可從凡夫的角度,又有誰能避免得了那一念間的心動?又有誰不是在一剎那的心動中做各種各樣的選擇?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社會需要公平正義,以維護和保證每一個人生存的私利。可是,自我與社會難道沒有矛盾衝突嗎?有誰不是在這種二元的對立統一中進行著各式各樣的權衡和選擇?從理論上我們可以推導出絕對的公平正義,可從事相上來看,有這樣的絕對性嗎?警察局幾乎象徵著我們所有人內心對絕對的社會公正的渴望。可是在這樣的機構內,也並非所有人都大公無私、心甘情願的犧牲自己去成全別人。損己為人,本就不符合人性。

我們能去譴責什麼呢?我們又有什麼資格譴責?如果你認為這不道德,那麼我會認為你不人性。如果你認為這就是一種犯錯,那麼不要僥倖的認為你不會犯錯,你只是僥倖的沒有犯錯的機會。

呂月月的一切悲劇,正在於生活給了她完全無力抵抗的考驗——愛與私我的考驗。愛的考驗,指男女的情愛。私我的考驗,則是象徵著絕對公平正義的警局與每個人躲在公正的旗幟背後的各種利益盤算之間的悖論。

從義大利餐廳的浪漫約飯,到贈送名貴皮包,到公園中面對槍殺攜手逃難,最後到電梯內突然、霸道、深情、熱烈的一吻,呂月月的心理防線最終被擊潰到無影無形。這逐層深入靈魂的受難,不要責怪她沒有抵抗力,是人皆然。否則也就沒有《色戒》里的王佳芝了。

「人最怕的就是動了情

雖然不想不看也不聽

卻陷入愛里……」

——張信哲

呂月月最終沒有承受住這份愛情的灼熱,她淪陷了。她終究是一介凡夫,她也有她的喜怒哀樂。

不過隨後故事的發展,只說明了一個道理,最燦爛美好的愛情,是激情的產物,從來都是曇花一現。被激情沖昏頭腦的人,是可悲的。但這是事後諸葛亮般的總結說辭,任何人,在激情的當下,都是難以抵擋的。

其次,呂月月後來的再度叛變,也同樣可以理解。因為激情過後,生活的點點滴滴開始恢復成為主角,她雖然沒有理性的認識到,但她混沌而模糊的感受到了,愛情的燃料,已經不能支持她的生活了。一念心動的情愛之後,「自我」的意識開始抬頭。人,終究還是要面對自己。她過不了愛情這一關,而選擇了私奔,背叛了原來的組織;又過不了自我混沌而焦慮的意識,選擇了曾經的生活,再度背叛現有的組織。最後,現有的組織被擊潰,原來的組織也不要她了,她成為了為兩邊犧牲卻不被兩邊認可的人。《勸學》中有句很經典的話,正可以說明問題:「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

海岩用「機會主義」一詞來形容呂月月,我總覺得不妥。機會主義者抱著很強的功利的目的,可我總覺得呂月月不是。她恰恰相反,她自身所有的悲劇,正說明了一個道理:沒有堅定的目標和明確的意識,在生活上就會隨波逐流,亦步亦趨,隨處動情。而且非常容易在人生的重大問題上,因為舉棋不定、左右猶疑而做出錯誤的選擇,最後誤人誤己。

小說到了最後,呂月月被潘小偉的母親接走,後又被黑道勢力一頓槍擊,母子雙雙喪命。就這段情節,我和網上很多人的觀點一樣,認為是作者有意為了營造悲劇氣氛而胡編亂造。我覺得它不符合常理。當然,這也可能是作者基於自己的生活哲學給出的自認為合理的結局。

按照我自己的推測,故事的結局,應該是呂月月在經歷了生活的重擊之後,變得更加的清醒。她將這個故事告訴了記者海岩之後,真正的看清了生活和自我,從此安下心來。她會另找一個安穩的工作,過上安穩的生活。也許經歷了之前夢幻一般的愛情,很難再全身心的投入新的感情,可我相信她最終會選擇一個愛人,踏實、低調、平凡、堅定的度過一生。

當然,這也只是我自己的猜測而已。因為我想起了莫泊桑的《項鏈》。中學的時候學習這篇文章,很感動,卻總是把握不了其中的道理,不明白作者到底要表達什麼。其實,今天想想,就連作者也未必明白自己想表達什麼,他只是把自己所見到的社會上的事情以及內心的觸動,重新整理後編造了一個故事。瑪蒂爾德因為當初一念的虛榮,丟掉了項鏈,被迫還了十年的債務,最後,當她還清了債務的時候,再次遇見了那位有錢的老同學,人家還是當初模樣的貴婦,可她已經是窮苦人家的老婦人了。這時候,瑪蒂爾德猶豫了一下,但還是大膽了走上前去。

《項鏈》的最後,莫泊桑開了一個桑式的玩笑:老同學告訴瑪蒂爾德項鏈是假的,根本不值那麼多錢。然後,故事戛然而止。

我禁不住聯想,如果瑪蒂爾德只是一笑了之,那麼我由衷的讚歎和祝福她:她靠著自己的雙手,經過十年的苦難,歷練出了面對生活的信心和力量!這正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尊嚴之所在!

如果瑪蒂爾德震驚之後,痛哭流涕,那麼她依然是一位脆弱的小女生,她依然沒有歷練出掌握自己命運的信心和力量,她依然還需要成長!

呂月月也一樣。

海岩給予了她淋漓盡致的、徹頭徹尾的脆弱。可是,我堅定的認為,人是脆弱的,人也堅強的。生活的步履,一定是一步比一步更沉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篇美文 的精彩文章:

人生最美是中年

TAG:美篇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