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家庭,決定孩子的未來

家庭,決定孩子的未來

【湯曉鳳專欄】

家庭,決定孩子的未來

(一)新聞事件

前幾天看到一篇新聞,一個18歲的台灣男孩在美國因為涉嫌恐怖襲擊被逮捕,美國警方在他的家裡搜查到了1600發子彈和攻擊性手槍,相當於一個小型的軍火庫。

依據美國法律,這個孩子將會被判刑10年。

單憑這個新聞倒沒什麼令人驚奇的,直到媒體曝出這個孩子父母的養育方式的時候,很多人都炸了,很奇怪養小孩居然還有這種操作:

每天花七個小時盯著孩子吃飯,每頓飯要將近兩個小時。

一個月胖5斤,因為長胖可以成為社會的棟樑。

如果孩子的成績不好就暴打,直到快要打死。

孩子11歲了,還跟媽媽睡,咬媽媽的屁股,摸著媽媽的奶。

媽媽和兒子參加馬拉松接吻比賽,兒子很累了,媽媽要求繼續。

媽媽要求兒子18歲之前必須聽她的,18歲之後才可以自己做主。

還有很多細枝末節,我認為最過分的就是以上幾例。

知道了原因,再看結果就不會覺得太誇張了,一個被極度控制、極度操縱的孩子想通過購買槍支彈藥的途徑來發泄憤怒可能是這個孩子想到的唯一能做的事情了,幸好被及時發現,否則對社會的危害就太大了。

說真話,即使對教育一竅不通的家長也不會對孩子做出如此不人道的事情來,這個家庭對孩子的所作所為真的太過分了,把孩子作為私有財產,想怎樣就怎樣,完全不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孩子能有這樣的一個下場完全是這個家庭所賜。

那,作為家長的我們可以從這則新聞中學到什麼呢?

(一)樹立邊界意識

每一個孩子從出生起就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擁有獨立的靈魂,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成長是每一個孩子的需求和權力。

剛開始小小的生命就有各種需求:走路、吃飯、穿衣、要抱抱、要陪著玩,要給他們讀書,只有滿足了他們的需求,孩子才能真正的發展自我,了解自我、接納自我,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所以,一些簡單的如吃飯、穿衣等基本的需求都應該由孩子自己說了算,他們知道自己的需求,不需要任何外力強加,如有哪怕一丁點的強迫都會破壞孩子的內力成長,塑造不出真正的人格,在強力壓迫下的孩子活成了一個父母想要的樣子,內心卻備受煎熬和痛苦。

從這則新聞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男孩小的時候就被媽媽剝奪了吃飯的權力,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想吃則吃,不想吃就不吃,他要在媽媽的逼視下吃兩個小時,直到媽媽看到他達到了自己的要求為之。

學習也是這樣,考不好就會被媽媽暴揍,直到快要被打死,媽媽不可違逆的霸權里深藏著自己對未來的焦慮和恐懼,她通過把孩子暴打一頓的方式把這種無感力感轉嫁給孩子。

這位媽媽無情的侵犯孩子的邊界,不給孩子成長的時間和空間,既干擾了孩子內在的成長規律,也沒有發展出和諧的母子關係,更不會發展出廣泛的人際關係,孩子沒有能力在社會上立足。

被強勢媽媽控制長大的孩子,內心壓抑、焦慮、恐懼、沒有掌控感,更無法與世界和諧相處,他們長成了反社會類型的人格,企圖通過毀滅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存在。

日本育兒大師佐佐木正美在《孩子永遠「慣不壞」關鍵你要怎麼帶》一書中曾對家長做出如下建議:培養孩子,無外乎就是培養人際關係,所謂的育兒就是培養和孩子良好的人際關係,不是養育技巧,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試圖改變孩子、不要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父母要儘力打造「孩子心中的好父母」。

就是要「寵愛」孩子而不是「溺愛」孩子。

「寵愛」和「溺愛」真的是具有天壤之別的兩個詞語,「寵愛」就是在孩子的生命之初盡量滿足孩子的一切願望,讓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溺愛」則是控制孩子,讓孩子按照家長的意願做事情。

事實上,只有真正尊重孩子的意願成長起來的孩子才能更好的遵守社會規則,因為他們內心的邊界沒有被父母打破,正是父母遵守了養育的邊界而讓孩子成為他自己;專制的父母則會根據自己的需求塑造孩子,當孩子的發展和他們心目中的標準不一樣的時候,就會焦慮和恐懼,然後再把自己的恐懼轉嫁到孩子身上。

專制的父母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力,無限侵犯孩子自我成長的邊界,所以,孩子走向社會之後,他們也會沒有規則和界限。

社會當然不可能讓你為所欲為,否則法律就沒有任何意義,那麼當孩子侵犯社會邊界違犯法律的時候,等待孩子的將是嚴厲的懲罰,只是,這麼嚴厲的懲罰這個家庭是否承擔的起?

懲罰的那一刻其實意味著,這個家庭向社會宣布——我的教育失敗了!我的孩子毀了!

就是這樣!

(二)家庭關係不能錯位

心理專家武志紅在他的《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使用「原生家庭」這個詞語,「原生家庭」這個詞語也越來越被更多的人認可——意即我們的心理模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等等都與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並且可能伴隨我們一生。

武志紅老師還提出家庭關係的次序,夫妻關係重於親子關係,重於夫妻雙方和他們父母的關係,夫妻關係是一切關係之首,和睦的夫妻關係才會有高質量的親子關係,如果次序顛倒,家庭就會出問題。

這個家庭的爸爸是位演員,經常外出拍戲,他還被媒體拍到夜會神秘短髮女郎,有外遇的嫌疑。

夫妻在感情上生疏,沒有交流和溝通,妻子會有巨大的情感空白,她沒有想辦法去改善夫妻關係,把心思放到丈夫和自己身上,去解決家庭的主要矛盾,卻把和丈夫缺失的情感都填補到了孩子身上。

從她和孩子接吻、接受孩子咬她屁股可以看出,媽媽的情感有點扭曲和變態了,這是爸爸在這個家庭中沒有擔當起丈夫和父親的責任有很大的關係的,可以說,這是一個極不負責任的爸爸。儘管,看似都是母親在養育中的錯誤和問題,但這些問題的背後都是與夫妻雙方沒有盡到各自的責任和義務有關,這是夫妻雙方的問題,絕不僅僅是媽媽一個人的。

媽媽牢牢的控制著孩子的情感和生活,不給孩子成長的空間和喘息的機會,兒子沒有形成自己的社交能力和釋放壓力的能力,也沒有形成在社會生存的能力,只能把內心左突右撞的情緒深深的埋在自己的心底,尋找機會釋放,直至自我毀滅。

前一段時間,一個女孩在網上爆料,自己的洞房花燭夜婆婆要陪著小兩口睡覺。婆婆理由很奇葩,因為離了她,兒子睡不著覺。

這也是親子關係越位夫妻關係的一個典型的例子,成長被母親粗暴壟斷所帶來的惡果就是他不會過自己的人生,不知道家庭倫理,更不會處理各種家庭關係,當挫折和困難來臨的時候,他軟弱、束手無策,或者當縮頭烏龜把所有的事情交給母親處理,或者對困難乖乖低頭,甘當人生的失敗者。

兒童心理學大師溫尼科特曾指出:足夠好的媽媽能夠傾盡全力在生命的最初滿足孩子的全方位的需求,也能坦然接受逐漸長大,慢慢從自己的生活中退出。

所以,家庭關係的首要關係是夫妻關係,只有足夠好的夫妻關係才能發展良好的親子關係,要想培養優秀的孩子,父母雙方都要做出努力,養育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情。

家庭倫理關係不錯位,首先要從擺正夫妻關係的位置開始。

(三)提高養育的認知

一位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社會棟樑就猛逼孩子吃飯的媽媽,沒有弄明白「養」和「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養,是指供給孩子生長所需,使孩子生存成長;育,是讓孩子學會各種技能、本領,有好的行為和品德。

養,是把孩子撫養長大;育,是培養適應社會的人。「養」和「育」截然不同,所以,通過「養」來達到「育」的目的其實是南轅北轍,根本完不成「養育」的目標。

從更深的層次講,養是每一個父母都會做的,育則需要更高一級的水平,可以說,孩子的成才除了擁有基本的智商水平以外,其他的基本取決於周圍環境的影響和父母的見識和格局。

為孩子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為孩子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認知才是高級父母的做法,學區房的價格暴增,知識付費越來越受歡迎,就是因為父母都知道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父母的審時度勢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有一位博士媽媽,在自己的孩子上了小學以後,毅然決然的放棄在研究所的工作申請到北京一所頂級中學當了一名實驗室老師。

這位媽媽是這樣考慮的:

自己的孩子可以作為教工子女直升中學,解決中學升學的後顧之憂。

實驗老師工作很清閑,可以有自己的時間教育孩子。

利用空閑時間,在實驗室里玩物理實驗、化學實驗,帶著孩子看紀錄片,講量子、質子、電子、黑洞、基因工程,帶著孩子參加各種科學活動,讓孩子見世面。

媽媽還想帶著孩子參與自己的課題項目,做研究寫論文。

《異類》的作者格拉德威爾說過,好的家庭環境有利於孩子的身體和心智的成長,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激發他們的潛力;相反,一個缺乏見識、缺乏界限、缺乏愛的家庭培養不出適應社會的人才。

可以說,父母的見識和格局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小結

養育孩子是個極其辛苦的過程,但是充滿了幸福和歡樂。

能夠參與孩子的成長,體味他們成長中的歡樂和愁苦是對父母的最高的獎賞。

所以,爸爸媽媽要確保對來到的生命負責任,各盡其職,各負其責,夫妻和睦,共同承擔,只有夫妻同心才能給孩子樹立起一個安全的屏障,讓孩子順利的成長。

還要不斷的精進、緊跟社會的步伐、刷新教育理念、實時調整對家庭和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多渠道、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堅守邊界意識,不要讓孩子過量消耗自己的生命,也不要過多消耗孩子的能量,做一個智慧的、大氣的、有遠見、有格局的家長。

孩子過多的消耗就會讓自己疲憊不堪,這是一種壓制的能量,當能量積累到一定程度遲早要在孩子身上爆發;過多的消耗孩子的能量,孩子就不會安心的做自己,不能形成健康的性格和人格,他沒有自信和安全感。

紀伯倫在《孩子》 中這樣描述孩子和父母的關係: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讓我們尊重生命的高貴,了解生命的無常,知道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是生死之交,珍惜每一個生活的瞬間,和孩子平靜、快樂的成長。

還是那句話,改變教育,從家庭做起!

從你我做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校長傳媒 的精彩文章:

春風十里,只因有你!
所有的舒適,都是要付出代價的

TAG:校長傳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