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佛系VS個性至上:青年一代何故人在囧途?

佛系VS個性至上:青年一代何故人在囧途?

【人義專欄】之「青年關懷」

文|王人義(牧師)

王人義牧師多年來服事了許多年輕人,本文為他服事的觀察和思考:他們既要保持自己的獨特性,同時也會接納別人的特殊性;所以,他們對任何思想和現象都會採取開放與接納的態度。他們都會認為這是同性戀者個人的事情,這些人有權保持自己的獨特性。而那些沒有成為同性戀的異性戀者,也只是因為他們願意選擇這種生活方式。他們既反傳統和反權威,又需要高舉偶像。

我們向當代青年傳福音,發現一個共同的現象就是,他們多半不會像自己的前輩一樣拒絕與反對,然而,他們更不容易在信心上接納,在耶穌基督的生命中投入與跟隨。這是一個全世界不分國家的共有現象,他們跨國界地分享著共同特點,即:他們像任何時代的青年人一樣有思想有追求,但他們的理想和追求卻更加個性化與個人化,主要反映在幾個方面。

1

當代青年的思想狀況與特點

1

開放性的觀念與思維

時代的列車正以從未有過的高速飛快發展,現代年輕人每天預備自己隨時接受新觀念與新事物,正像他們手中的手機一樣,還沒有等到了解手機中的所有功能,這款手機已經被淘汰。所以,他們對一切新生事物和觀念都採取絕對開放的態度,不急於下評論和判斷,也不斷然反對和支持,從來都不是旗幟鮮明。例如有什麼新政策出台,只要不涉及自己的根本利益,多半會採取事不關己的態度。

2

保持個人思想,不跟隨潮流

這是不是說他們就沒有思想,沒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呢?不,他們比任何時代的青年人都更有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只是他們更願意保持自己思想的獨立和獨特性,不隨潮流,不隨便跟風,不人云亦云。獨特是一個非常時尚的觀念,為了具體表述這種具有時代性的獨特,還因此創造出一個新詞:「酷」。它不是指代好,也不是表達壞,它是褒獎一種獨特的、個人化的、有創意的、不損害社會和他人利益的思想和行為。

3

推崇多元,沒有標準

既要保持自己的獨特性,同時也會接納別人的特殊性;所以,他們對任何思想和現象都會採取開放與接納的態度。例如,過去在理性社會一直堅決反動的同性戀行為,他們都會認為這是同性戀者個人的事情,這些人有權保持自己的獨特性。而那些沒有成為同性戀的異性戀者,也只是因為他們願意選擇這種生活方式。

4

反權威和反傳統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他們又是反傳統和反權威的。因為很多規矩和準則都是以傳統和權威的方式繼承和發展的,例如中國古老的文化傳統、聖經的律法和道德觀念、代代相傳的社會化和家族化的行為準則、包括被人高舉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他們都會認為是一定時代的理性化產物,現在時代改變了,過去陳舊的思想不具備跨時代權威。

5

否定理性和科學萬能

為什麼會產生以上想法?因為縱觀歷史,證明科學和理性的應用都是不可靠的,隨著科學的發展,過去信誓旦旦高舉的「科學真理」,發現其實並沒有根據,甚至被證明是錯誤;各種其它的理性主義和思想,事實證明都帶有極大的理想主義和不切實際的偏激成份。

6

邊緣和中心的顛倒

他們在反對理性的偏激的時候,因鐘擺效應而走向偏激,就是過去一切被理性肯定的東西,他們都可能反對或使之邊緣化,過去一切被反對的東西可能都被接受或使之中心化。包括同志主義、女性主義、各種神秘的氣功和修行等。在西方,基督信仰也被邊緣化,過去被禁止使用的毒品大麻卻受到青年們的青睞,如此種種。

7

有自我神化和靈異化的傾向

在反權威的同時,他們與其說是開始更加相信自我,不如說是更加迷信自我。它的集中表現就是對各種神秘宗教與法術的追尋與迷戀。近年來,各種古老的東方靈修方式因其靈異性和神秘性而在西方世界廣為流行,超然的靈異感使人自我神化和聖化,使他們更願意逃避現實而在靈異經驗中尋找自己的定位,並通過星相學、巫朮、通靈朮等來指導自己的生活,掌握自己的命運,改變自己的人生。當代社會在青年中流行的看星象算命運就是其中一例。由此可以看到,他們對理性和科學失去了信心。

8

天國還是西方極樂世界?Who care?

靈異的興趣與追求是否使他們更容易接受來自於天國的拯救呢?否,靈異的經驗與生命的信仰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觀念和事實,其不同在於,靈異為主的超然經驗可以幫助他們解脫許多對現實的困惑,然而天國信仰的基礎是真理,對他們來說屬理性思維的範疇,是一種相對存在的理念,是人對同一件事物產生的不同解釋。以天國的觀念來說,基督徒可以認為是天國,佛教徒可以認為是西方極樂世界,至於其中真正的區別,他們並不感興趣。

9

上帝並非人,人可以是神

這並不意味著現代年輕人要否定信仰,其實他們思維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既不否定什麼,也不肯定什麼,重要的是經歷和感受到了什麼。因此,他們並不反對信仰上帝的存在,但他們認為的上帝與真理中啟示的上帝相去甚遠,正如西遊記中的玉皇大帝一樣,上帝並非全知全能,因此上帝也無法單方面來改變世界,需要人的合作與幫助。而人類作為萬物之靈,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獲得超自然的能力,去影響或改變周圍的環境。就像二十多年前,有人相信可以通過發氣功來撲滅森林大火一樣,有些人對此深信不疑。

10

只重現在,不關心未來

因為對理性認性的不確定性,使人把對人生關注的重點從未來轉移到現在。不去過多思想以後和來生的問題,關鍵是當下的需求與感覺。只要自己能得到滿足,什麼樣的行為都合理合情。人們比過去任何時代都變得更加自我與自私,甚至整個社會環境也受到這種思潮的極大影響,只重視當前的需要,甚至不顧及社會與環境將會對子孫後代造成什麼影響,並以「活在當下」 作為津津樂道的口頭禪相互鼓勵,反應這一代或幾代人已經深受影響的群體意識,只看現在,不關心未來。

2

理性主義的發展與敗落

1

理性的發展

十五世紀之前的羅馬帝國,以天主教為國教,教會全然剝奪了人們直接領受真理和與神直接交流的權利,以宗教愚弄人民。人們不需要有思想,只需要單純地順服教廷的教導,成為貴族和皇室的奴隸。然而,神創造的人是一群有思想有獨立意志的人,他們終必在自我意識的完善中覺醒。15-17世紀平地掀起的「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運動,就是人的理性自我復甦的結果。「文藝復興」引導了人文主義的發展;「宗教改革」為真理正本清源,使人在自我的獨立性中恢復了與神的生命關係,並以個人的理性接受真理的澆灌與帶領,極大地推動了基督信仰的健康發展,直到如今。

十七到十八世紀之間,一大批科學家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等的出現,人們發現可以用科學闡述自然,一大批哲學家培根、笛卡兒及史賓諾沙等的出現,為人主觀對自然的認知找到了理論基礎。人們開始脫離聖經的真理,以理性的思辨來思考宇宙的起源與神的創造等問題,人們稱這一時代為啟蒙運動。

存在於十七至十八世紀之間的浪漫主義思潮,在理性以外,又發現人的感覺所能帶給人的巨大財富。他們非常重視大自然,看重人的感覺,使「自然」凌駕於神之上,神卻被迫進一步從自然和人的生命之中剝離出來,人自己成了生命的中心,是自己的主宰。其中的代表人物有作家盧梭;詩人華特華滋、濟慈、雪萊及歌德;思想家康德、休姆等。總的來說,不管是理性主義還是浪漫主義,都是以人為本,從不同的角度擴大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

直到1859年達爾文《物種起源》發表,給浪漫主義者帶來了歡欣,進化論證明了他們的感覺,人是自然進化的最高產物;也給以理性為代表的現代思想奠定了強大的理論基礎:即,人是通過漫長的歷史時期,由無生命的有機物逐漸進化而來的,人是自然進化的最高產物,這個世界沒有神存在。由此,人們對人生的憧憬開始由天上的國度轉變為地上的王國。而以牛頓力學為基礎的科學宇宙觀;以達爾文進化論為人類起源說的人生觀,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學來解釋人類心靈問題的生命觀,成為了理性主義的三大基石。

2

理性主義的異化

理性以科學和進化論為支撐,讓人們發現了人類自身理性的力量,人們因此開始相信,理性是良善的,理性是科學的,理性是不斷優化的,因此人們完全相信,理性最終能完善人的本性和人類社會,給人類帶來真正的幸福和類的和平。

一時間,理性有全面取代宗教信仰成為人類精神支柱的趨勢,高舉理性的人也相信,宗教最終會被理性主義所取代,為人類創造地上的天國。自此,理性開始異化為控制和掌管人類社會的主宰,人們唯理性是舉,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須通過科學理性的論證與鑒別,能反應這一時代特徵的口號,集中反應了全社會對理性主義的共識,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最有代表性,他所說的「實踐」就是以理性為神的科學活動。

3

理性主義的崩塌

其一,理性主義的瓦解起源於其科學基礎的崩潰。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與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徹底改變了人類對科學真理的認識,亦即科學真理同樣具有相對性。物質不滅和宇宙永恆曾經是現代主義的經典,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基礎。

但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證明,物質和能量可以互相轉化。目前廣泛為科學界所接受的大爆炸理論則認為宇宙不但是有限的,而且有開始也有終結。關於物種起源,達爾文的進化論也逐漸引起科學界的質疑。生物科學的進步,特別是生命基因科學突飛猛進的發展,促使人們對一貫迷信的進化論反思,原來,生命的存在並不是簡單的物質轉化所能解釋的,像宇宙萬物一樣,充滿了超然的智慧與設計。

從科學研究本身的價值來看,人類在享受科學技朮所帶來的福利的同時,也同時品嘗了由其引發的災難性後果︰生態環境的惡化、化學產品對土地的污染和人類身體造成的危害、核子工程帶來的核戰爭與核爆炸的隱患、極大地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人們通過各種科學研究的產品不斷為了帶來先進的生活方式和內容,然而化工產品和各種新型工業的產品和副產品,卻極大地損害著人們的健康。

你好

青春

其二,二十世紀人類社會的現實,粉碎了人類自救的神話。

理性主義普遍認為,人類理性的發展,不僅能帶來社會的進步,而且能促進人類道德質量的提高,最終實現地上的天國;共產主義就是這一烏托邦思想的典型代表。而在理性充分發展的二十世紀,兩次世界大戰中人類殘酷無情地互相迫害,導致人們認真思考人類的出路。納粹在歐洲的死亡集中營、日本人在中國南京的大屠殺,以及其後極左國家在極權暴政之下發生的對人類從精神到肉體更加深層的傷害等,迫使人們反思,所謂科學與理性不僅無法消滅人類罪惡的本性,甚至會變化出更為殘酷的方式,給人類自身造成更大更嚴重的傷害。時至今日,全世界範圍內社會道德水平普遍下滑,更使理性主義的捍衛者們束手無策。

其三,偶像權威的隕落。

理性主義是奠基在各種權威的理論與研究結果基礎之上的,他們作為各行各業的代表,他們的言論與代表作對時代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人們崇拜權威,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常常會打著某個權威的名字和旗號;為了證實自己言論和想法的正確,也時常會以某個行業或領域的頂尖名人為自己背書。

理性主義的破產,也包括著其代表人物的思想與言論的破產,因為理性主義導致的社會問題,歸根結底是因其代表人物和創導者的思想與言論的錯誤,例如達爾文所創導的進化論,希特勒的極端民族主義與民族滅絕政策,列寧領導的蘇維埃政權等。當人們發現原來被神化的權威和領袖也會出現錯誤,甚至是更大更嚴重的錯誤和危險的時候,人們對領袖的崇拜全面降溫,不僅不會再度產生領袖崇拜的狂熱,而且對各種權威領袖的理論與思想,多半會產生審慎的接納態度。

最後,作為理性主義產物共產主義運動的失敗,以德國的柏林牆及其它國際共產主義解體為標誌,其慘痛的教訓無情地諷刺了人類的理性至上主義。

4

後理性主義的出路

理性主義的倒台迫使人們在理性主義之後的人類社會和現實尋找出路。

世界一切事物都有一個通則,就是當人們在自己追求的道路上迷失時,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回到出發的起點,並尋找另一條開啟人生的道路。對於在理性主義中迷失的世界而言,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重歸基督的信仰,並在信仰的基礎上重新開啟生命的道路。但人們在理性的錯誤中迷失太久了,不願意在認知範圍之外尋找支點以幫助自己面對現實,而是用自我封鎖的方式,拒絕來自於社會化的思想影響,同時,在自我感受中以自我理性與感覺為中心的放任自流。

因為各自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所以,各種思想和想法也是五花八門、不成體系、眾說紛紜和沒有頭緒。為了研究方便,有人把這種當代的反理性思潮稱之為後現代思潮。

3

走出困惑的出路

不管是後理性主義或是後現代思潮,都是對理性主義徹底失望的反彈,這種反彈的最大問題在於:一方面它否定了理性的萬能;另一方面卻又誇大了個人理性和感覺的認知能力,以自我為核心看待與面對社會的現象和問題,以致於造成以七十年代以後出生的青年和成年人,整體與依然高舉理性的傳統社會疏離。

同時,高科技的虛擬空間為他們逃避當前的現實提供了避風港。如果這個問題不認真面對與解決,必然造成人們對社會活動參與的大量減少,及因人們自我虛擬化、絕對化、個體化而導致的心靈空虛,和對社會缺乏責任感、使命感和參與感,甚至對生命產生厭惡性的極大問題。

如果徹底改變當前這種狀況,希望以下幾個建議能給我們的青年群體帶來幫助。

1

承認與接納理性認知的有限

啟蒙運動以來的理性追求之所以最終變成缺乏理性的理性主義,是因為人們神化了人的理性能力。毛澤東曾說,「只要有了人,什麼人間奇蹟都可以創造出來。」果真是這樣嗎?如果說人類創造了什麼奇蹟,恐怕沒有什麼比地球變暖、物種快速滅絕等更令人瞠目結舌的「人間奇蹟」。

如今,現代青年徹底覺悟,這句話所表達的,只不過是人們逃避現實、 自我安慰的夸夸其談,因為人被造而局限在一個有限的肉體、理性、精神、時間、現實的空間內,人無法超越自己的有限以對無法認知的事物和事件進行正確表述和評判,這是理性賦予人認知範圍之內可以完全明白和了解的事實,然而、人們為了提高人在宇宙中的至高地位,有意把理性絕對化和偶像化,也導致了理性主義的嚴重錯誤。

既然我們明白了理性主義失敗的根本原因,我們應該在理性的錯失之中,恢復對理性能力的正確評判,接受理性的不完全和認識能力的有限性,並給我們不能認知的感性和靈性留下可以思想和探索的空間,全方位擴展對生命、世界和宇宙的認知能力,從而在錯失中找到真理,找回自己。

2

從社會化的理性走向宇宙化的理性

既然以個人理性來消極逃避社會化理性的錯誤不是正確方式,那麼有沒有其它方式讓我們極積面對,完善人類對真理的追求呢?有!

當人們把自己看為宇宙萬物唯一智慧的生命存在時,人們的理性被無限制地強化,導致了人們對理性崇拜和現實的崩潰。然而,雖然理性的至高地位被否定,但宇宙規律依然存在,不僅依然存在,並且在不斷發展的現代科技手段中被人更多認知,其結果使人更進一步地看到自己的有限,更驚嘆這奇妙無窮的宇宙的存在和維護其運動的規律,絕非來自偶然,而是來自於某種超越人理性認識的智慧。

從宇宙星球運行的規律到細胞的結構和行作,其中都包含著至今理性通過一切方法都無法全知的規律和內容。這一切都在向人類顯示,在宇宙萬物以上,必然存在著一個更加超然的生命和智慧,由這個生命體通過其智慧創造了宇宙萬物,並編製其運動及發揮功能的規律,使它們不僅能單獨在運行中發揮功能與作用,並且彼此之間以各種奇妙無比的方式彼此牽聯、相互運作、交換能量,共同維繫著宇宙這個寵大的整體和秩序,缺一不可!

既是這樣,我們何不向這位宇宙萬物之上的智慧者舉目,在其啟迪之下重新定位和開發自己?

3

在合理的信仰中開拓對智慧的認知

在理信的世界裡,人們一提到信仰就一刀切地稱之為迷信。理性思維的不確定與非可靠性,應該為現代年輕人打開一個更為廣闊和活潑的認知之門。正如我們對宇宙智慧的認識,也必然引發我們對宇宙智慧所指向的存在產生合理的認知與思考:如果宇宙智慧的存在是這麼豐富與活潑,那麼,誰是這超然智慧的發動者呢?

世界不同的宗教都試圖解釋這一問題,正是因為這些宗教認知上的錯誤,結果給理性主義以全然否定的借口。那麼是宗教本身的錯誤嗎?不,是人在信仰追求過程中發生了錯誤。

學者易中天曾說:「什麼是信仰呢?信仰就是對超自己、超世俗之存在,堅定不移的相信。這裡面有三個條件,第一個是相信。第二個是堅定不移地相信。第三點這個相信的對象既不屬於自然界,也不屬於人類社會,它是超自然、超世俗的。」但我們在研究世界上大多數迷信信仰的時候,發現它們都存在世俗化的共性,即,信仰對象具有極其明顯的人類社會性和人格特性,比如信仰對象的七情六慾,天上社會的等級身份,彼此關係的愛恨情仇,整個信仰世界其實就是地上王國的翻版。這就是迷信信仰的共性:人在尋找神,在用人的方法和經驗定義神;其結果是,人們相信的那些神都是自己虛構出來的假神。

那麼什麼是真實的信仰?除了易中天所說的超自然與世俗的屬性之外,同時還必須經得起理性思辨的分析,因為宇宙萬物中的智慧和規律彰顯的神,本身一定是有著超然理性的神。在世界各種宗教信仰之中,唯有聖經經得起理性的分析與認知。

首先,它承認人理性的有限性。人通過自身的感官和機能和理性,無法全然認識創造宇宙萬物的神,神因為對自己創造的生命——人類的愛,自願與自動地走進人的有限,向人彰顯自己的生命和品格,包括祂與人的關係以及祂的救恩計劃。

同時,它也告訴我們宇宙及其規律的來源,還要神對宇宙的維護;還有,通過神對人的創造,讓人明白人與神的關係,即創造與被創造的父子關係,天父對兒女的愛就成為彼此的紐帶,也就是為什麼神要成為一個名叫耶穌的人來到世界上,以創造者的名義背負世上兒女的罪債,使人脫去罪的攔阻,得以與神重新和好的唯一原因。

最後,負有人類罪惡的耶穌,因這罪的重擔承受了必定死的結局。但因為祂自己凡事遵循天父的旬意,沒有犯罪,在經過死亡的時候,死亡的陰間不能禁錮一個無罪的聖潔生命,以至於耶穌從死里復活,並回到天上成為世界上一切被造之人得救的源泉!因此,耶穌基督來到世界,不是一個權威的代表,而是以一個僕人的身份與我們每個人認同;祂沒有高言大智和理論,而是向人類傳達從天上而來的真理。

神的理性高於人的理性,所以在易中天強調信仰的三個條件時說,「第一個是相信;第二個是堅定不移的相信」。因為有限的人僅僅只能活在當下,卻無法再經歷過去並提前體驗未來,並化為理性的認知,相信天父通過聖經傳遞的真理的合理性,相信人的理性無法認知的神的存在,相信神透過聖經的真理是引導我們走向天國的唯一道路,並在生活和社會實踐中依靠和順服祂。這就是聖經所說的信,也是透過人的理性認知並不斷與神同行的經歴建立起來的信。

信不是單單由人發起和完成的信仰行為,信是由信心的對象——神,和信心的參與者——人,共同完成的一種信仰行為。世上有人說「信則有,不信則無」,全然把信仰看做是信者一廂情願的事。

其實不然,在信仰過程中,我們與神建立起生命的關係,和神同時投入到信仰的聯接與實踐中,神是活神,祂就是以祂屬靈的生命實體——聖靈,參與我們的信仰生活,帶領我們的生命道路,在人生道路上與我們同行,並竭力保守我們在信心中堅固與豐富,與天上的神實現全然的合一。

結語

有很多社會學家和活動家,都力求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當前青年人對理性的否定,以致於失去人生方向的重大問題。很多方法在現實中的確卓有成效,但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當代青年要認清理性的本質,在有限之中找回自己,並在承認自己有限的同時,藉助超然於宇宙萬物之上的理性,與這位創造宇宙萬物的神建立生命關係,並在神的帶領與訓導中恢復神創造人時賦予人生命本來的天性與品格,才可能使人真實地從迷茫之中找到自己,活出自我的價值,實現對社會的參與,活出生命的意義。

更多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約瑟的家v 的精彩文章:

耶穌的僕人到底該是一群什麼樣的人?
金錢至上的時代,基督徒應持怎樣的金錢觀?

TAG:約瑟的家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