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為什麼喜歡上網看貓?

我們為什麼喜歡上網看貓?

音樂人程璧之前聊到與貓相處時印象最深的細節。

她說:「正午日光很好,我在寫字,貓睡在旁邊。它有時半閉著眼睛,樣子頹廢,彷彿是感受到了生活里所有的倦怠。有時又是對身邊的我全然不覺的酣睡,似乎給予我所有的信任和依賴,它就會這樣度過一生吧。」

你呢,你又是什麼時候被它迷住,而進了「吸貓」的坑?

在英國,人們每天上傳至互聯網的自拍照片是140萬張,而貓咪照片則是380萬張。

2014 年,YouTube 上新增超過 200 萬支貓片,獲得 260 億次觀看,單支視頻點擊量為12000 。

2016年,貓砂在全球賣出了49.33億美元,貓咪為日本貢獻GDP共2.3萬億日元,超過了國民偶像AKB48。

除了擼貓、吸貓、更嚴重的人還有「幻貓症」:「看見黑乎乎的東西就以為是貓,走近才發現原來是一袋垃圾,或者拖把頭。」

再瘋狂一點,還可能會傾家蕩產。比如去年年底就有一則新聞,「北京一女子沉迷吸貓無法自拔,半年內網貸買81隻貓欠債70萬」。

印第安納大學傳媒學院對「為什麼人們對網路上的貓咪感興趣」進行了調查研究,大約有7000人參與這次網路調查,大部分的參與者都知道Lil BUB這隻在社交網路上走紅的貓咪,其主要結論可以概括為以下六點:

喜歡發布貓的照片和視頻的人要比喜歡發自拍的人的多出一倍。

貓咪視頻的評論數量要大於YouTube上任何一個視頻版塊的數量。

性格調查研究表明,喜歡貓咪視頻的人更隨和,他們更善於同他人合作,更值得信賴。

經常觀看貓咪視頻的人也通常較為害羞,對他們來說,同不熟悉的人相處會使他們感到緊張。

有些人喜歡在工作或學習的時候看貓咪的視頻,儘管他們會為自己的倦怠而內疚,但卻認為這都是值得的。對他們來說,看一隻日本肥貓想盡辦法鑽到一個小巧的籠子里,能給他們帶來無窮的樂趣。

研究表明,觀看貓咪視頻時,人們的焦慮、憂鬱和暴躁程度要低於平時。

確實,當我們看到一隻貓擺弄著玩具、試圖偷偷接近它的主人,又或是把自己捲成一個毛茸茸的小球時,我們根本難過不起來。

但在萌萌的外表下,更讓現代人羨慕的,是它們的「貓系生存法則」,一起來看看。

貓VS社交:保持獨立,互相尊重

很多人提到社交都很頭疼,現代人在集體主義的影響經愈來愈弱,個體變得更加自我,碰到不得不面對的事也更不喜歡去妥協或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想擔社交中可能產生的一些責任和義務。

這時貓的出現就顯得剛剛好,德國心理學家分析稱,「今天是一個追求個性化的時代,人們不願意約束自己,但又迫切需要情感歸屬,寵物貓最能夠滿足這種情感的需求」。它只要求很少的照顧,即使陪著你,也對你愛答不理,讓我們在滿足自己施予愛的願望同時,又不用因此讓忙碌的生活再添負擔。

畫家Masanao Hirayama和他的貓Makoto-chan

梁文道稱:「最理想的人際關係,幾乎就是人跟貓的關係。它與你作伴,但不干擾你,你要尊重它的空間,尊重它的獨立性,不要過分騷擾它,彼此之間存在著界限。」

@日本攝影師島田大介的貓しらす

貓總是默默注視著人類,一邊鄙視,一邊用自己的方式照顧我們,狗往往需要與主人協同,而貓可以獨自完成很多事,彷彿歷來沒有與人類建立緊密關係的必要性。

@日本攝影師島田大介的貓しらす

這種低能耗的交往,是現代人更喜歡的社交關係。

貓VS戀愛:界限模糊的親密關係讓人更舒服

漫畫家朱德庸說:「貓跟狗最大的差別在於:貓只找情人,狗拚命找老婆」,也有人說,養貓就像養女朋友。

貓很懂事兒,它的愛沒那麼衝動和直接,也很少給人帶來負擔感,也更偏向於現代人在親密關係中「不主動,不負責,不拒絕」的特性,在交往中善於製造曖昧,但不主動追求;可以有親密的行為,但不承擔責任;不拒絕他人的好感,但也不明確給出承諾。

@Alyssa和貓咪Ray

它和人之間的陪伴本身就有一種模糊界限的自由和相對獨立的曖昧。一旦他們和貓分開,你不會覺得他會在家裡思念你,這種情感上的道德綁架會更輕。如果狗跑了,你思念狗,以狗忠誠的秉性也會在外邊思念你,而貓不會,它會開始自己的新生活。

@Alyssa和貓咪Ray

情感理療師Esther Perel說:「是現代人的需要與恐懼,使得親密關係越來越告別可以被明確解釋的狀態,進入"穩定的不確定"狀態。我們都害怕孤獨,渴望與他人的關係和聯結,但是出於種種原因,我們又不願意完全投入穩定的親密關係,享受著這種模糊界限的自由。

貓與人之間的若即若離並不代表它不忠誠,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當貓和主人相伴時,它們會表現得更放鬆,當和陌生人同處一室時,喵喵叫的次數更少,會花更多的時間在門邊等待。

網紅貓@Sam眉毛君

貓對於愛的冷靜和剋制在人身上很少見,就連「分手」也屬於冷處理的類型,有研究說,貓並非容易迷路,如果它離開,只是因為預感到了危險、想找個新家或者獨自終老。

貓VS城市孤獨感:「我們對它期冀不多,

但情感安慰和忠誠的回報卻穩定頗豐」

截止至2018年初,我國吸貓人群規模接近5000萬,消費者規模接近 3000萬,幾乎每10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在養貓狗,剩下可能都在「雲養貓」。

2017阿里數據發布《一個貓病患者的自救手冊》報告,發現「貓病」高發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其中上海人民最喜歡「擼貓」,每成交16筆貓相關訂單就有1筆在上海,浦東新區則成為最聚集的養貓陣地。

報告顯示吸貓的群體以中低齡為主,主要是越來越多湧入城市工作的年輕人,他們也被稱為「空巢青年」:放假想宅在家,不想主動聯繫別人,娛樂主要靠手機,有點自我孤立式的人群。

印第安納大學教授傑西卡·米瑞克研究了 6795 位志願者後發現:看貓片後,吸貓者被治癒了。

全世界各大在線視頻網站的大數據也顯示:學生假裝學習,和白領為工作發愁時最喜歡觀看貓片,這種行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他們的焦慮。

我們在看「貓片」的時候,有時會將貓人格化,在它身上投射不同情感。病毒內容傳播專家薩姆·福特說:「貓的神秘驅動著我們的興趣,因為貓的神情和肢體語言不易懂,於是有了詮釋空間,你可以將自己的情緒投射在貓身上,它就變成一塊"完美的情緒畫布"。」

日本超級明星貓 @貓叔

在互聯網上,我們在它們身上投射著自己的情緒,在現實中,它也是許多人情感的「完美替代」。

英國一個動物慈善組織的調查顯示,每10名女性中就有一名愛寵物多過愛她們的伴侶,39%的受訪女性在受到男朋友冷落後會轉而向寵物尋求感情慰藉,在這些女性的寵物清單里,貓佔據了第一位。

她們對它期冀不多,但情感安慰和忠誠的回報卻穩定頗豐,這種低付出高回報的情感交易更能給人安全感。

@校閱員牟田都子和她的貓みたらし

Facebook Research曾分析16萬名用戶的資料,在城市獨居者中,養狗和養貓的人比例為4:5,寵物和主人的個性密切相關,貓主人多半內向,住大城市,喜歡宅在家裡看電影或讀書。相比之下,狗主人則比較外向、性格開朗,好友人數比貓主人平均多出26人。

於是有了「貓型人格」和「狗型人格」之分。

2010 年,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對「貓型人格」和「狗型人格」做了一個性格分析。

註:通過測量一個人的開放性、宜人性,盡責性、外傾性與神經質,可以對人的性格進行全面的描繪

一個典型「貓型人格」在生活中的表現為:

比較內向 ,在人多熱鬧的場合,會感覺不自在;

宜人性較低,有些自大甚至自戀,喜歡單打獨鬥勝過團隊合作;

盡責性較低,喜歡隨心所欲行事,沒有明確的目標計劃;

情緒不太穩定,對環境變化非常敏感,常因一些生活瑣事而情緒波動;

開放性較高,好奇心強,習慣挑戰傳統與權威。

貓和現代人很像,一邊秉持著獨立樂活主義,一邊又不想因為渴望溫暖而對一段感情承擔過多的義務,不願意被束縛,並且希望對方也有著「不越界」的自覺。

@日本設計師倉橋孝明的貓

無論是「貓系社交」、「貓繫戀愛」、還是「貓系生活」……當你的生活貫徹了「貓系生存法則」的時候,一切就變得容易多了。

而它們的生存法則就是:懶得理你。

@日本設計師倉橋孝明的貓

你是貓系青年嗎?

生活中瞬間讓你覺得自己非常貓系?

今日份卒稿瞎更 近日心愿:少背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枚水煮蛋 的精彩文章:

TAG:一枚水煮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