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先秦諸子的「愚民」觀

先秦諸子的「愚民」觀

原標題:先秦諸子的「愚民」觀


近幾年來,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民族意識也日趨鮮明和強烈,其中的一個標誌就是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已由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懷疑和否定,轉變為眼下的謳歌與激賞。


所以少年讀經典的主張有人提倡,儒學拯救世界的論調有人鼓吹,凡此等等,都是對「月亮也是外國的圓」觀念的徹底反動,當然是大長了國人的志氣,滅了亨廷頓之流的威風,豈不快哉!


然而,對於某些學者毫無保留地肯定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不遺餘力宣揚「人文精神」古已有之的論調,甚至進而將儒家「民本」思想附會為近代民主思潮的做法,我是深表懷疑,不敢輕易苟同的。


說實在的,我可以理解他們這麼做的心情與動機,但卻無法贊同如此看待問題的立場與方法,因為這不是科學理性的行為,也與歷史的真相背悖。


要知道,早我們近百年的梁啟超比今天不少人的頭腦來得更為清醒,例如他心目中的儒家民本觀,其實有很大的局限,是根本不能與近代民主思潮相提並論的:


「然則儒家主張民權之證據有之乎?曰:亦無有也。民權雲者,人民自動以執行政權之謂也。儒家雖言得民而王,得乎丘民為天子。要之,以民為受治之客體,非能治之主體也。」(《先秦政治思想史》)


說到底,中國傳統文化建立在傳統社會機制之上,它所要維護的就是現存的統治秩序。這一點在先秦諸子之中表現得十分明顯。


《左傳》上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當時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不論是儒家、法家也好,還是道家、墨家也罷,它們都是「毛」而已,都依附在專制集權統治的這張堅韌的「皮」上。


這一性質決定了它們都很一致的強調現存統治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把治國管理的終極目標設定為維護綱常名理,最大限度地發揮專制集權統治功能這一點上,而「愚民政治」正是這一政治理念的最生動最具體的註腳。


檢閱先秦諸子的著述,我們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鼓吹「愚民」,讓廣大民眾成為一群渾渾噩噩的愚民,乃是當時各家各派的普遍共識。


儒家認為「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既然民眾是「下愚」,且無法改良屬性、提高素質(「不移」),那麼自然只好是採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原則了。


道家的態度也十分明確,即主張千方百計讓廣大民眾變成一群只知道吃飯睡覺,不會思考動腦的混沌人,也就是將人的社會性消除到最低程度,只保留人的生物性,「無擢其聰明」,(《莊子·在宥》)「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老子》第四十九章)並美其名曰,這是使廣大民眾「安性命之情」的正確途徑。


法家是極端的專制集權鼓吹者,提倡與推行「愚民政治」當然是比任何人來得更加起勁。他們所汲汲追求的「理想國」,是徹底的「愚民弱民」,造就完全的文化沙漠,思想真空,「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韓非子·五蠹篇》)


其他像兵家主張將廣大士卒當成是沒有頭腦,任憑驅使的「群羊」,「若驅群羊,驅而來,驅而往」(《孫子兵法·九地篇》);墨家之強調「尚同」,鼓吹「上同而不下比」,等等,也都是「愚民政治」不同形式的表述。


這也說明,「愚民政治」是先秦諸子的共同立場,所稍有區別的是,法家等人是赤膊上陣,公開兜售,整個兒「劊子手」的形象;儒家之流則來得比較含蓄一些,「半抱琵琶猶遮面」,不慍不火,留有餘地,更多的是以「牧師」的模樣出現。


可謂「百慮而一致,殊途而同歸」,各家在此問題上只有程度上的區分,並無本質上的差異。


先秦諸子為什麼如此熱衷於主張實行「愚民政治」?說白了,就是擔憂恐懼民智大開導致思想多元,異端蜂起,對專制統治構成潛在或實在的威脅,以至動搖所謂的「國本」。


在他們看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只能由君主一人思想,由君主一人來定是非曲直,他說黑,別人就不能說白;他說是方,你就不能說圓,最好是跟上一句:「瞧瞧著東西方的有稜有角。」


而絕對不允許有思想上的多元,所謂「兩則爭,雜則相傷」,(《慎子·德立》)「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論語·為政》)。



除君主之外,其他任何人都只能做君主專制機器上的零部件,君主放在那裡就在那裡發揮自己的作用,而絕不容許有半點自己的思想和見解。


因此,最高明的統治,是既不能誘發民眾的物質慾望,也不能使其有知識,更不能讓其關心國家大政方針,這叫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孟子·滕文公上》)。

要消除民眾的智與欲,消除民眾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使之陷入無為之地,不能有為或者是想有為而不敢為:「絕學無憂」,「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老子》第六十五章)。


當然,作為當時最活躍的讀書人,諸子百家人物都不是笨伯,他們知道,思想觀念是人心深處的東西,最難了解和控制,然而它又最具生命力,勢必通過各種途徑頑強地表現出來:禁止人們的言行相對比較容易,但禁錮人們的思想意識則要困難得多。


所以,要使國家按自己的理論宗旨得到治理,使君主專制獨裁體制永遠牢固,鐵打江山千秋萬代,永不變色。


那麼,在推行「愚民政治」時就必須正本清源,從禁錮人們的思維活動做起:「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韓非子·說疑》)。


老子有一段十分經典的言論概括了這種「愚民之術」的主要內涵及其所要達到的根本目的:「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老子》第三章)。


在這樣理想的「愚民之術」引導之下,普通民眾個個「愚而朴,少私而寡慾」(《莊子·山木》),管束起來自然是舒舒服服,得心應手了。所謂「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第四十三章)。


先秦諸子鼓吹「愚民政治」的深層意圖與本質屬性於此可見一斑。



不過,先秦諸子亟切推行「愚民政治」似乎是一廂情願的做法,民眾開闊視野、活躍思維乃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為什麼後世之人越來越變得聰明,最終成為歷史活動中的主宰呢。


恰如孫中山所說乃已成為普世的價值取向,不可逆轉的時代大潮,「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這是很讓專制集權體制的辯護士——先秦諸子痛心疾首而又無可奈何的。

可見「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任何思想家所設計的政治運作模式,都必須合乎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都必須具備可操作的基礎條件,不然終究是「銀樣蠟槍頭」,中看不中用;即使能夠在一段時間裡招搖撞騙,兜售其奸,但終究要為歷史所無情拋棄。這就是我們在考察先秦諸子「愚民政治」理論之後所獲得的基本啟示。


作者:黃朴民


來源:黃朴民讀史(ID:huangpumindushi)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責編

投稿信箱:tg@weizy.cn(歡迎您原創投稿)

論語


古文觀止

史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那些事兒 的精彩文章:

他文武雙全,才學僅次於李斯,被訛傳為閹宦2000多年,成亡秦的罪人!
優柔寡斷的張士誠沒帝王面孔

TAG:明朝那些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