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哥哥維托里奧與世長辭,影壇「塔維尼亞兄弟」組合成歷史

哥哥維托里奧與世長辭,影壇「塔維尼亞兄弟」組合成歷史

義大利當地時間4月15日,著名導演維托里奧·塔維亞尼(Vittorio Taviani)在羅馬因病去世,享年88歲。他從影半個多世紀,一直與弟弟保羅·塔維亞尼(Paolo Taviani)以兄弟檔的形式,行走於影壇。如今維托里奧溘然長逝,曾在歐洲電影節上數度揚威的「塔維亞尼兄弟」這一名號,也就此作古。

維托里奧·塔維亞尼

維托里奧·塔維亞尼1929年9月20日出生於義大利中部比薩省歷史悠久的小鎮聖米尼亞托,比弟弟保羅年長兩歲。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兩兄弟從小就熱愛閱讀。而他們那位堅決貫徹反法西斯主義的父親,也一早就影響到了他倆關於社會、正義與革命的看法。

1946年年底,羅西里尼的《戰火》(Paisa)在義大利上映。正在比薩念高中的兄弟倆看完這部電影后,內心極受震動。他們發覺這部電影說出了自己內心許多原本不知該如何表達的情緒,當即便雙雙決定,今後也要當導演,拍電影。

由比薩大學畢業後,兄弟倆做過一陣記者。最終,兩個年輕人的電影夢驅使他們放下一切,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來到了「電影城」羅馬。經歷了新現實主義的式微後,此時的義大利電影工業正處於低谷之中,即便是到了羅馬,兄弟倆發現也沒多少新片正在開拍,兩個毫無資源的門外漢想要殺入影壇,談何容易。不過,早已鐵了心的維托里奧和保羅,並未就此打退堂鼓,反而給自己定了一個相當激進的五年計劃:五年後還不能成功拍上電影的話,那就乾脆自殺。

幸好,差不多到了第五年的時候,荷蘭紀錄片大師伊文思找他倆參與了《義大利不是個窮國》(Italy Is Not a Poor Country)的劇本創作,塔維亞尼兄弟就此邁入影壇。

「塔維亞尼兄弟」長片處女作《一個將被燒死的人》電影海報

1962年,兩人聯合編劇、執導了長片處女作《一個將被燒死的人》(Un uomo da bruciare)。該片繼承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傳統,「塔維尼亞兄弟」這對創作組合也正式誕生,並在影史留下獨特的一筆。

首先是兩人拍片的方式前無古人。每當影片開拍前,他們預先就會合計好整部影片的畫面、對白、音樂。正式開拍後,兩人會一個個鏡頭輪流做導演:一人負責執導時,另一人就在邊上靜靜旁觀,閉口不語。拍完之後再一起討論該鏡頭是否要修改;沒問題的話,兩人換班,繼續拍攝下個鏡頭

1974年,兩人拍攝第六部劇情長片《阿隆桑芳》(Allonsanfan)時,擔任主演的義大利著名演員馬切洛·馬斯特洛亞尼剛開始很不適應,不知該找哪位導演說話,於是他索性將兩人的名字混在一起來叫,「保羅維托里奧,你覺得我這裡該怎麼演?」結果發現,兄弟倆其實配合得相當默契。電影殺青之後,有記者問馬斯特洛亞尼,這種一仆二主的感覺是不是很難受。他卻反問記者:「哦,難道你說導演是兩個人?」

《我父我主》劇照

真正令塔維亞尼兄弟揚名世界影壇的,是三年後的《我父我主》(Padre Padrone)。這部講述文盲牧羊人自學成才的影片,在1977年戛納電影節上,贏得金棕櫚大獎。當年的戛納評委會主席正是對兄弟倆影響最深的前輩羅貝托·羅西里尼。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也是德國傳奇導演赫爾佐格最鍾愛的作品。當年為爭取該片可以在聯邦德國公映,他與施隆多夫等人不惜用鏈條將自己鎖在了慕尼黑一家影院的大門上,以示抗議。「那片子說的是個牧羊人,所以我們抗議時還帶去了一頭羊。媒體報道了我們的誇張行徑,引來社會各界的注意,大家都關心一個最基本的問題: 我們為什麼沒法在大銀幕上看到《我父我主》?最終,它得以在聯邦德國上映了。」赫爾佐格後來回憶說。

「塔維亞尼兄弟」在《疾走繁星夜》片場

1982年,塔維亞尼兄弟完成自傳性作品《疾走繁星夜》(The Night of the Shooting Stars),影片以充滿詩意的手法回顧了戰亂年代的義大利鄉間舊事,相比過往的新現實主義風格,有了全新突破,也驗證了維托里奧曾做過的一番表述:「我們與新現實主義的關係,那就像是兒子和父親。再受愛戴的父親,到了某個節點上,做兒子的也不得不跟他說再見。不埋葬父親,兒子將永遠一事無成。但是,關於父親的那些回憶仍然留在兒子心間,依舊美好。《疾走繁星夜》就是這麼一部電影。」

除了對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繼承外,塔維亞尼兄弟的另一大特點是酷愛改編經典作品。在幾十年的電影生涯中,這兩位文學愛好者陸續將不少名著搬上銀幕,包括根據義大利作家皮蘭德婁小說改編的《混亂》(Kaos)和《你在笑》(You Laugh),根據托爾斯泰小說改編的《復活》(Resurrection)和《子夜的太陽》(Night Sun),以及來自歌德原著的《浪漫年代》(Elective Affinities)和來自大仲馬的《聖·費里絲》(La san Felice)等。

《愷撒必須死》劇照

2012年的柏林電影節,83歲的維托里奧與弟弟又帶著與名著有關的新作《愷撒必須死》(Cesare deve morire)參賽。影片以紀錄片的視角,拍攝一群犯人排演莎翁劇作《尤利烏斯·愷撒》的過程,以其深刻的內涵與悲憫的人性關懷,贏得金熊獎。

至此,塔維尼亞兄弟囊獲了金棕櫚與金熊,惟缺一座金獅便可達成「歐洲三大電影節」的大滿貫。其實早在1986年,威尼斯就已將終身成就金獅獎授予兩人。

2015年的《了不起的薄伽丘》(Maraviglioso Boccaccio)是維托里奧與弟弟聯合製作的最後一部作品。作為第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開幕片,當時兩兄弟還來到北京,與熱情的中國觀眾見面。此後,維托里奧身體狀況趨差。等2017年的《私事》(Una Questione Privata)上映時,導演一欄已經只剩下弟弟保羅一個人的名字了(編劇仍是兩人聯合署名)。

維托里奧·塔維亞尼有一子一女,今年49歲的兒子朱利亞諾從事電影作曲工作,《愷撒必須死》便是他做的配樂。除了保羅之外,維托里奧還有個比他小12歲的弟弟——弗朗哥·塔維亞尼,他早年間曾替兩位哥哥做過片場助理,後來自己也當了導演,活躍在義大利影視與戲劇界。

「塔維亞尼兄弟」組合,左為弟弟保羅

維托里奧·塔維亞尼去世的消息傳出後,歐洲文化界紛紛表示哀悼。義大利總統塞吉奧·馬塔雷拉(Sergio Mattarella)稱:這是「義大利電影與文化的巨大損失,我們今天失去了一位受人愛戴的主人公」。

而對於廣大影迷甚至媒體來說,或許時至今日,才第一次認清孰兄孰弟,真正是「直到死亡才能將他們分開」。幾十年來,塔維尼亞兄弟始終焦不離孟、孟不離焦,就連維基百科資料也是寫在同一條目下。他們也常被記者問到這種特殊的合作關係。「我們也會爭吵,不過從來不是在拍攝現場,而是在網球場上。」維托里奧曾經告訴媒體,「保羅是天蠍座,我是處女座,從星座上來說我們倆正好互補。而且別忘了,電影起源於一對兄弟:盧米埃爾兄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去普陀山的客運站,為何像極了布達拉宮?
巴塞爾表展終開幕:新生機、新科技與新挑戰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