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作為清代常備軍力量的綠營,在鎮守西南邊疆上發揮了什麼作用?

作為清代常備軍力量的綠營,在鎮守西南邊疆上發揮了什麼作用?

作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林小靜

綠營是清代常備軍力量之一,是以漢人為主建立起來的一支正規部隊,因其以綠旗為幟,故名「綠營」。在清代中前期,綠營不僅數量龐大, 最多時為同期八旗軍隊數量的3到4倍,而且是清朝主要倚仗的力量。與八旗駐守京師不同,綠營分散駐防於各個省區,尤其是在雲南等邊疆身份,綠營駐紮規模大,以起到為清政府穩固邊疆的作用。

綠營軍

雲南是綠營駐紮的主要省份之一,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軍平定雲南後,為了鎮壓當地的反清復明起義,於是從內地調撥相當數量的綠營兵駐守雲南。有清一代,駐防在雲南的綠營部隊經歷了一個變化的過程,第一個階段是在清朝中前期,也就是順治時期,雲南綠營兵制基本形成,順治十八年(1661年)設立雲南提督,駐守永昌。第二個階段是康熙時期,這時雲南的局勢發生了很大變化,雲南周邊地區的叛亂已基本上被平息,清政府常年用兵,財政壓力巨大,因此選擇淘汰部分綠營。康熙朝雲南的綠營兵力由順治時期的5萬多名將至3萬多名。但是康熙十二年(1673年)開始的三藩之亂讓綠營大部跟隨吳三桂反清,綠營走向崩潰。三藩之亂平定後,清朝在此地重建綠營,並形成了雲南綠營三標、七鎮、六協和七營的基本建制。

恩施的土司王大堂

第三個階段是雍正即位後,在雲南東北和南部推行大規模的「改土歸流」,綠營成為「改土歸流」的有力武器,因而清朝在雲南東北部和南部大力加強綠營建設,並重點設防。雲南其他地方的綠營駐防逐漸移向東北、南部地區。第四個階段是乾隆皇帝時期,此時緬甸不斷騷擾滇西南一代,於是自乾隆三十年(1765年)到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間雙方爆發了三次戰爭,作戰中綠營顯露出了戰鬥力低下、軍心渙散的弊端,清廷就此認為雲南的綠營需要裁改,因此拉開了裁減綠營的序幕。至乾隆末期,雲南地區共有綠營兵丁3萬8千多名。

第五個階段是嘉道時期,這時清朝國力已逐漸衰微,巨大財政壓力之下,需要對雲南地區的綠營進行「酌量裁減」,共裁綠營2332名。同時,為了鞏固雲南邊疆,開始在當地編練新軍。

雲南新軍訓練

可以說,清朝中前期,整個雲南邊疆的駐守主要依賴於綠營,綠營兵也起到了維持社會穩定、鞏固邊疆地區安全的作用。清朝建立之初,各地反清復明起義不斷,雲南地區尤盛,綠營在鎮壓叛亂中起到了積極作用,又在叛亂平息後穩定了雲南大局,這也是綠營能夠駐守此地相當長時間的原因。同時,清朝通過綠營兵也實現了由內地向邊疆的轉化,拓寬了清王朝的統治範圍。在雍正時期,綠營作為改土歸流的主要依靠力量,加速了清王朝對當地土司的改革。

參考文獻:

秦樹才:《清代雲南綠營兵研究》,雲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2年6月。

秦樹才:《綠營兵與清代的西南邊疆》,《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4年11卷第2期。

薛志清:《從綠營到新軍:晚清雲南駐防兵制發展述論》,《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桂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武昌起義能取得成功有哪些背景因素?武昌起義為何能成為辛亥首義?
還原真實的王二小和小兵張嘎 戰爭年代的兒童真能耐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