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全球變局的機遇與挑戰

全球變局的機遇與挑戰

原標題:全球變局的機遇與挑戰


2018年,對中國而言是改革開放40周年,對世界而言是國際金融危機10周年。歷史不是線性向前發展的,跌宕起伏和曲折反覆是常態。當前,世界局勢愈加變幻莫測,全球化前景混沌不清,全球政治經濟形勢正經歷深刻變動。在混沌中找出全球化前行的輪廓並予以「再定義」,不僅需要哲學家的眼光、政治家的睿智、經濟學家的判斷,同樣需要普通老百姓的直覺和感受。中國作為新興發展中大國和影響力日益上升的社會主義國家,如何適應全球化新形勢和世界政治經濟新變局,積極引領全球化進程和全球治理體系的調整,正是我們需要向國際社會提交的「答卷」,也是《風雲激蕩的世界——從全球化發展看中國的機遇與挑戰》主要思考的問題。


全球化仍是大勢所趨

「歷史不會終結」。冷戰結束後,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斷言,美國的民主自由思想體系已經佔據永久的統治地位。但現在我們看到,全球化已把各國聯結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生產要素的全球流動、世界市場的形成、全球治理體系的建立與逐步完善等制度性安排和規範符合世界各國利益,有利於全球生產鏈的發展和貿易投資的擴張,故而不會因為全球化的波折而倒退或消失。換言之,全球化的大趨勢不會改變,歷史將繼續前行。


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正在改變國際力量對比。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全球治理從過去的「西方治理」向「東西方共同治理」轉變的歷史潮流不會逆轉。其間會有矛盾和摩擦,甚至會出現反覆和衝突,但是西方「一統天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中國經濟力量上升必然要求中國深入參與全球治理,為全球提供符合各國共同要求的「公共產品」,這是全球化新時期大國成長的必然路徑。


孕育全球化、保障全球化發展的國際體制機制仍將延續。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建立起來的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各種制度性安排不會倒塌,而是在調整、改革、完善的基礎上更加公正、公平、合理,給予發展中國家更大的發言權和決策權。在可預見的將來,以大國戰略均衡為基礎和保障的和平局面仍將得以維持,雖然局部戰爭和衝突難以避免,但是世界大戰依然打不起來。


新時代全球治理的核心問題

全球化需要全球治理,治理的本質是國際制度和規則的競爭。如今,全球治理面臨一系列嚴峻挑戰,全球化出現許多新變化、新發展,是歷史在倒退,還是歷史發展進入一個「新全球化時代」?思考這個問題,有三點值得注意:


首先是全球化的普惠性。全球化不是也不應成為少數國家和利益集團的特權,必須是各國百姓普遍參與、共同富裕的進程。去年5月份,中國召開「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推進倡議的全面落地,正是想給各國人民帶來更多的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中國幫助非洲發展的思路凸顯了全球化的普惠性。2015年習近平主席訪問非洲時提出中國幫助非洲發展「十點計劃」,第一條就是幫助非洲國家實現工業化,非洲國家不能延續西方強加的單一經濟發展模式。


其次是重視全球宏觀協調、聯動發展。世界經濟是「一盤棋」,需要加強協調與合作,不能各干各的,相互踩腳。過去不僅發達國家難以協調自己的宏觀政策,更談不上世界範圍的宏觀協調。中國在這方面身體力行,早在2016年中國主辦G20杭州峰會時,就確立了宏觀政策協調機制,並把發展議題正式列入議程並取得實際成果,為各國經濟聯動發展奠定了紮實基礎。這是克服世界經濟失衡的重要步驟。


再次是中美兩大經濟體相向而行。中美在全球治理中加強合作,反對保護主義,促進自由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將給世界強烈的信號,提振市場信心,減少波動風險。中美經濟相互依存如此之高已經把兩國經濟緊緊地綁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體。動輒搞反傾銷、貿易救濟調查,甚至不惜打貿易戰,其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


在全球治理中融入中國思想

在全球治理中融入「中國敘事」和中國方案,形成中國思想,逐步改變以新自由主義為代表思想的「西方敘事」獨行天下的局面,使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更加公平、公正,將成為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新時期的主旋律,貫穿整個歷史轉折期。現有國際制度和制度性安排也將發生相應的轉變和轉換。


從目前世界各國已經形成事實上的利益共同體到建設休戚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各國在全球化新時期的良好願景和理想,目的是消除由於發展水平不同、意識形態各異、文明文化差異、國家實力不等,而在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獲利不同的不平等、不公正、不公平現象。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還將為歷史轉換期大小國家和平相處,避免大國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創造有利的國際大環境。


以全球夥伴關係代替軍事同盟關係,以和平相處、和平競爭代替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走出一條全球化新時期不對抗、不衝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道路。亞太特別是東亞將是關鍵的地區,因為其中包括中國、美國、俄羅斯、印度、日本、東盟這些當今大國和主要地區國家組織。歐洲、中東也面臨同樣的選擇和挑戰。


中國作為新興大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在全球化和現有國際體系的大框架內發展壯大,有望在未來幾十年里成為世界強國。這是西方工業革命幾百年來前所未有的現象,其能否成功不僅取決於中國自身的努力和堅守,也取決於國際社會能否維持和平發展的大環境。


負責任大國與負責任治理

在世界政治經濟雙雙進入「新常態」的歷史時期,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和全球性大國,在幾十年快速發展和國內成功治理的基礎上,正在積極推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事業,深入參與全球治理,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上,都努力提供體現中國智慧的全球公共產品,繼續做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繼續為國際秩序的轉換和調整,為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與完善做出自己的貢獻。在當前歷史時期,中國參與全球治理需重點處理好以下關係。


「此扛旗」並非「彼扛旗」。作為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國際秩序重塑的引領者之一,需要中國在處理國際事務,特別是全球治理部分領域中「扛旗」牽頭,但那是在這些領域發揮建設性的引領作用,貢獻中國的思想、智慧和方案,為國際新規則的制定和新制度安排做出自己應有的努力,而不是放棄「韜光養晦」,滿世界去「扛旗」、去替代誰當領導。中國根本無意這樣做。中國在氣候變化領域發揮的作用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補充完善而非「另起爐灶」。整個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的難題如何破解?這實際上涉及國際秩序的重新塑造,需要在更加公平、公正的基礎之上完善國際秩序以及全球治理體系。這自然會牽涉如何處理新秩序與現有秩序的關係、新規則與現有規則的關係、新興大國與霸權大國的關係等等。整個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出現的問題,確實不是僅僅靠修修補補就能徹底解決的,但是這一進程必須是逐步改革、補充、完善的過程,並非「另起爐灶」,推倒重來,更不是哪個國家替代另一個國家。全球治理體系改革涉及各國根本利益和全球化利益的分配格局,需要各國充分協商和談判,需要建設具有合理、廣泛代表性的有效平台,更需要有「同舟共濟」的精神和共識。這在一個大動蕩、大變革、大調整的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新時期,是個必須邁過去但同時困難重重的一道坎。通過中國和其他國家的共同努力,使命運共同體思想成為各國的共識,使全球夥伴關係網路取得更大成功,將是今後幾十年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歷史考驗。


化解地緣政治矛盾,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如何破解地緣政治的衝突和糾葛,為全球化新時期新型全球治理消除障礙、鋪平道路?反過來如何通過更加公平、公正的全球治理來創造各國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雙贏和多贏局面,為化解地緣政治矛盾創造條件?在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中出現「逆全球化」和嚴重「碎片化」的同時,世界主要地區地緣政治矛盾也在加劇,兩者疊加的衝擊力和破壞力不小。只關注地緣政治矛盾、追求地緣政治「優勢」,必然導致國際大環境的惡化和大國衝突,而一味推諉於全球化出現的負面因素,不努力解決諸如貧富差距擴大、社會矛盾激化等重大問題,則有可能使全球化進程夭折,從而激化各種社會矛盾和國際衝突。一戰和二戰的歷史悲劇雖不太可能重演,但兩次戰爭浩劫人類付出巨大代價的深刻教訓不可忘記。

目前,恐怖主義泛濫、民粹主義思潮席捲全球、移民潮洶湧而至、自由貿易與保護主義矛盾加劇。這些現象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各國文明之間是相互融合還是衝突的深層次問題。中華文明素來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為特點,從而成為世界上歷經5000多年、唯一沒有中斷的古老和現代文明。如何更好地利用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理念來化解現代世界各種文明相互競爭、相互排斥的難題,是對中國參與乃至引領全球治理和國際秩序重塑的嚴峻考驗。



(《風雲激蕩的世界——從全球化發展看中國的機遇與挑戰》: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日報文藝 的精彩文章:

再識「悲鴻精神」
連環畫 大學問 大畫家——《小人書大人物——中國連環畫大家群英譜》序

TAG:人民日報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