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此情當可成追憶,只是當時正憫然——楊貴妃在想什麼?

此情當可成追憶,只是當時正憫然——楊貴妃在想什麼?

陳鴻《長恨歌傳》中,方士在海上仙山見到了楊貴妃:

(貴妃)揖方士,問皇帝安否,次問天寶十四載以還事。言訖,憫然。指碧衣,取金釵鈿合,各析其半,授使者曰:「為謝太上皇,謹獻是物,尋舊好也。」

這「憫然」,辭典的解釋為「哀憐貌」。也就是說,楊貴妃聽了「馬嵬驛兵變」之後的事情,露出了感傷的神情。這裡可以探討一個有趣的問題:當時她在想什麼?這個問題其實關乎楊貴妃對唐玄宗的態度,可以為我們理解李楊(愛情)故事提供一個切入點。

楊貴妃到底怨不怨李隆基呢?我們知道,唐玄宗也很無奈。「上知不免,而不忍見其死,反袂掩面,使牽之而去。」(《長恨歌傳》)雖然經歷了「知不免」、「不忍」這樣的內心掙扎,但他畢竟是最後下令的人。作為一個渴望得到保護的女子,她應該會感覺被自己心愛的男人辜負了。《琅嬛記》里寫道李楊重逢,就有這樣幾句楊貴妃的哭訴:「以天下之主,不能庇一弱女,何面顏復見妾乎?沉香亭下月中之誓何在也?」這個全天下最有強勢的男人居然忍心讓自己「就絕於尺組之下」,她能不傷心、怨恨么?

有些看法比較極端,但也並非不可能。比方說楊貴妃因為遭到了「背叛」,此時恨透了唐玄宗,恨他薄情寡義狠心拋棄自己,毫無愛情可言。那麼李隆基之尋覓便成了「假惺惺」的戲碼了。哀莫大於心死。她對他早已絕望了,那麼接下來「指碧衣,取金釵鈿合,各析其半」就不是留個念想,而是「一刀兩斷」了。於是這「憫然」,真是決絕到了極點。

當然,也有人認為楊貴妃是個深明大義的女英雄。在馬嵬事變中,是她挺身而出,力挽狂瀾。以洪昇《長生殿》為代表:「陛下雖則恩深,但事已至此,無路求生。若再留戀,倘玉石俱焚,益增妾罪。望陛下舍妾之身,以保宗社。」既然心甘情願地為三郎一死,那麼楊貴妃的「怨氣」應該沒那麼重。不過,她的委曲求全並未換得唐玄宗的順利圓滿,這使得她的英勇犧牲多少有些不值得。「憫然」,是楊貴妃在無奈嘆息自己的不幸命運。

不過,我覺得更多的還是出於「愛」吧!身負使命的方士自然會把唐玄宗的態度表白清楚,而晚年失伴的李隆基也實在可憐。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長恨歌》)此時身為太上皇的李隆基已被奪取權勢,不過是一個在孤獨冷清中以追憶往昔溫情度日的風燭老人,而玉環是其最大的精神寄託。他好悔恨,好懷念。畢竟恩愛十來載,聽到他對自己的思念,她有氣,有恨,也應該消了大半了吧!既然三郎這麼痛苦執著地愛著我,我還能怎麼樣呢?楊貴妃的「愛」又燃燒了,於是才會授使者曰:「為謝太上皇,謹獻是物,尋舊好也。」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總之,「憫然」背後是有一個複雜心理活動的,這跟「茫然」一樣有趣。——方士表示希望「請當時不為他人聞者的一事」來「驗於太上皇」之後,玉妃茫然退立,若有所思。由情境來看,「茫然」絕不是回憶往事那麼簡單。當時楊玉環已經貴為仙女,必須隔絕紅塵,不得動凡心。她明知「由此一念,又不得居此,復墮下界」,可還是緩緩道出七月七日長生殿的誓言。「徐而言曰」,無疑是經歷了一番心理掙扎。而在愛與恨之間,楊貴妃最終選擇了「愛」,「或為天,或為人,決再相見,好合如舊。」

我不知該如何表達,只好不大確切地改寫李義山的兩句詩:此情當可成追憶,只是當時正憫然哪!

(216劉芷璇)

師說:芷璇非常細膩,這許許多多的疑問,當真道盡了「憫然」。

(216彭凌晰雨)

師說:晰雨感受到了楊貴妃內心的矛盾:愛恨交雜。因「愛」才生的「恨」,愛之深,恨之切,但又因為有愛,怎麼恨得起來了?最後只能怨世事難料、命途多舛了。

(216龍華源)

師說:華源很有想法!對於「皇帝安否」這個問題,似乎聽到什麼回答都是不能令人滿意的。他若「安」,這雖是她自己犧牲的目的,卻又會覺得落寞——我連性命都捨棄了,你怎能「安」呢?他若「不安」,又會覺得自己的捨棄沒有意義,然後免不了又一番牽腸掛肚。真的,不能在一起,你無論過得如何,我都會覺得不完滿。所以,還是「絕再相見,好合如舊」吧!

(216張詠琪)

師說:有人說,生命的燦爛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這大概就是詠琪所說的,「那些曾經擁有的瞬間,已經足夠她了無遺憾地過完一輩子了」「世上並沒有未完的故事,只有未死的心。」是的,馬嵬事變的時候,李楊的故事便已結束。後面還有的一切,不過只是唐玄宗和我們這些讀者的「心」在作祟罷了!

(217周妍欣)

師說:唐玄宗是楊貴妃命中注定的「劫」。再多的「恨」,終究還是敗給了「愛」。「因為愛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寬容」。

(217黃善愉)

師說:因為「回不去了」,所以「彼此互不打擾」,便是今生今世最後的情分。止於唇齒,掩於歲月,沉在心田,憶在人生,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風雨,就將一切埋在心底,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217溫瑩禧)

師說:瑩禧的觀點雖然特別又有些尖銳,但實際上是意味深長的。我們很難說楊貴妃一開始到底愛不愛李隆基,畢竟她有許多無奈、無力之處。瑩禧乾脆認為她就是不愛,而且還在利用唐玄宗。楊玉環可以集後宮寵愛於一身,有些手段大概也是正常的。但久而久之,她竟然愛上了對自己好的他。——當然這種故事也不少。這使得她開始不懂自己的內心,於是陷入矛盾衝突之中。比起我們經常說的「愛」與「恨」,瑩禧覺得矛盾的兩方,卻是「愛」與「不愛」。那麼這「憫然」就很有點意思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寄清居 的精彩文章:

讀書 淺談詩歌

TAG:寄清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