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革命」傳統課堂 打造高效課堂

「革命」傳統課堂 打造高效課堂

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組織的形式大體上可以歸納為教師講授型教學與開放型教學兩種基本模式。就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學情況來說,傳統的教師講授型教學依然佔據較大的比例,對於這種授課模式,教師們普遍有這樣的感覺:上完一堂課不難,但上好一堂課卻並非易事;課堂上的教師多半在唱獨角戲,沒有精彩的知識生成,看不到學生亮眼的表現,讓人心生職業倦怠感等。那麼,教師如何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才能化枯燥為生動,進而打造出活力四射的高效課堂呢?

首先,做實課前準備。

筆者認為,備課的首要環節是「備學生」,即分析教學對象,了解當下學生的背景知識、智力情況、學習特點、心理狀態、興趣愛好等因素。「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由於學生的情況是不斷變化的,因此對教師來說,「備學生」是需要長期不懈、一如既往地做的一項工作。「備內容」是課前準備的重點環節。當代教師是非常幸運的,只需通過網路,就能獲取豐富的備課素材,但這也導致部分教師患上「網路依賴症」。須知,互聯網是一張開放的網,學生照樣可以通過網路獲取這些知識。知識可以「檢索」,但更需要「探索」,教師更應該積極深入社會企業開展實踐活動,收集掌握第一手的鮮活素材。一名教師獨立創新的能力及成果,是檢驗其自身價值的關鍵標準。實踐也證明,學生最感興趣的例證就是教師或學生親歷的事例。教師應關心時事,善於將社會上熱點問題融入課程中,以保證課程的時代性和先進性。學生具有天然的向師性,對教師有一種信賴感,對教師講授的知識往往深信不疑。因此,教師務必抱著「求真務實」的態度,對教學素材,尤其是從網路上收集的案例,進行仔細「甄別」,避免以訛傳訛。教師在「備教法」時,必須立足於學生的基礎條件和個性特徵,充分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與適應性,同時,教學方法的選用還與教師的修養、特長、氣質等有著密切的關係。「備環境」可能是教師比較容易忽略的一個環節。教師如要組織學生進行圓桌對話、情景詮釋以及角色扮演,那麼事先必須對教室進行布置。另外,教師還要清楚教室的大小、朝向,甚至音響效果、通風系統、照明裝置等都會對教學效果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備班級」是「備學生」與「備內容」的結合與延伸。筆者認為,班級規模會對教學效果產生不小的影響,但並不是時下流行的小班化教學就一定更有成效,這要看是什麼教學內容,有些教學內容倒是更適合大班化教學。

其次,做優課中講授。

無疑,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的核心,但教師豐富的課堂組織技巧與授課藝術卻是賦予課堂生機與活力的關鍵所在。據美國學者沃爾伯格的研究,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諸多因素中,排在第二的就是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提倡恢復上課時師生問好的儀式,儀式會使師生關係得到界定,從而建立起一種促進學生的氛圍。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伊始,教師可以設計一套固定的小幅度肢體熱身活動,這不僅可以防止課堂教學中學生活動不足,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蘇聯學者斯維特洛夫認為,教師的最重要「助手」是幽默,德國學者比吉特·里斯蘭則通過實證研究證實,教師的幽默感可以有效消除緊張感並保障教師的課堂教學順利開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於運用激趣藝術,讓課堂里時時有笑聲。良好的課堂氣氛還可以提高教師的職業滿意度,從而在其他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課堂教學中,實現師生互動的方式很多,但提問最為常見。教師的提問是有技巧的,例如:難度較低和難度較大的問題要適當混合;學生的回答要能得到教師有針對性的反饋;教師要在適當的範圍內提問到所有學生,而不能僅僅青睞幾個優等生;對於學生太早說出的正確答案,教師可以故意「忽略」,以便讓全體學生都有機會深入思考問題;教師可以針對學生所犯的一部分錯誤,通過「表揚錯誤」的方式推動教學。臨近下課的這一時間段,教師要進行複習和總結,糾正錯誤,以保障教學成果。如果時間允許,教師還可以安排一個收尾放鬆練習,讓學生帶著「意猶未盡」之情結束上課。

再其次,做好課後反思。

美國學者波斯納曾提出一個教師成長公式,即成長=經驗+反思。反思是促進教師個人專業發展、自我發展,促進教育理念不斷優化、不斷發展的重要方法。研究表明,是否積極地從事教學研究和反思,是造成教師之間發展差異的主因。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過去的教學,用遺憾的眼光看成功的教學,用陌生的眼光看熟悉的教學。每堂課後,教師都要認真分析這堂課教學的得與失,並寫出詳盡的課後感。對於成功之處,要在課後進行總結和提升,從而使經驗系統化。對於失誤之處,要進行深刻剖析,思考如何改進提高。在教學心得的基礎上,最好能形成教改論文。教師還要重視教學反饋,要求學生單獨或者經過小組討論後給教師一個評分與意見。教師要做好從反饋信息中總結出經驗教訓的心理準備,要明白反饋的目的不是打個分,而是為了改進課堂教學質量。教師要能夠利用反饋信息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總結出課堂教學的優勢與需要改進的地方。教師不要因為反饋結果與期待的不同而感到惱火,要明白學生給出的只是主觀的評判而非客觀的見解;要對這些「異見」感到高興,這些結果或許會成為教師轉變視角的契機。另外,教學反饋活動只有堅持做下去,才有意義。教學藝術水平的提高,就是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往複過程。

最後,做深課外學習。

筆者認為,一名教師能否把課上好,有三個關鍵要素,從態度角度來說,要熱愛教學工作,熱愛自己所任教的課程;從能力角度來說,要有較強的語言表達和信息組織能力;從知識角度來說,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陶行知先生認為,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套用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一句話:一個教師不能兩次踏進同一課堂。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對象,都處在不斷變化之中。作為一名教師,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才能處「變」不驚。教師要想精通一門課程,還得學習研究相鄰課程。只懂一門課,是講不好這門課的。據說有這樣一位老師,為了講好一門課,竟然翻閱了4000本書,聽了近10門相關課程,參觀了100多個企業。這裡也建議教師在適當的時間,去一所組織模式大相徑庭的新學校體驗不同的課堂教學,以此獲取新靈感,從而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教師在借鑒他人經驗時,千萬不要刻意模仿。一名成功的教師,應該有自己鮮明的教學風格,個性化的教學最易體現教師的人格魅力。而個人教學風格的形成,是一個把自己的特長發揮到極致的過程,需要不斷學習、積累與磨鍊。

(作者單位: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中國教育報》2018年04月17日第1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小記者給廳長提了個「大問題」
《見證十年》:為中國教育改革發展而吶喊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