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漢服一名亟應廢棄

漢服一名亟應廢棄

為什麼要用這麼一個名字呢,是因為顧頡剛先生曾經寫過《中國本部一名亟應廢棄》一文,而我則也針對近期的「華服」熱點發表一下個人看法。我的核心觀點就是「漢服」一詞不具有現在意義和未來意義兩層意思,這個名詞在今天的解釋是不符合歷史發展實際和現實民族團結的。而「華服」一詞的使用則或許為一個相對和諧的新名詞,且符合上述兩點。茲分析如下:

第一:漢服不是漢民族的服裝。關於將漢服定義為漢民族的服裝這樣的說法,本身就是錯誤的。原因有幾個方面,一是現在所說的「漢服」大題款式定型源於商周的禮樂制度。但是關於「漢族」的形成目前學術界基本還是持東漢後期的觀點居多,我們一般認為商周時期是華夏族的重要凝聚階段。漢本為劉家天下朝號,後來所說的漢文化則是秦漢兩個時期大一統基礎上行成的先進的文化的統稱,因為這一切最終形成於漢以後,而繼承和吸收這個漢文化的人,我們成為漢人,所以最終的區別仍然是文化的含義,並非族群本身。二是漢人一詞在後來有過諸多的變化,其中一次是在元朝,其中有一類人被稱為「漢人」,是指元朝最先征服的金朝統治區域以及四川、雲南等地區的人,劃分為漢人,此一划分並沒能和今天的漢服有太大直接關聯,另外一次則是清末民初的五族共和裡面提到的漢族,這裡需要注意一點就是,漢族這一提法是在近代中國民族主義興起後逐漸被大量使用的,早期的民族主義者梁啟超、劉師培,章太炎,汪精衛,孫中山等都有過很多的提法,可能把漢族和漢文化等同起來,在這一時期應該比清初更加明顯,這也是今天的「漢服」者可以解釋為漢民族服飾的肇端。三是再說時間和空間的偷換,導致概念隨意使用的問題,美國華人歷史學家孫隆基在他的論文《清季民族主義與黃帝崇拜之發明》中感嘆:「黃帝崇拜至今猶存,而『中華民族都是黃帝子孫』和『漢族是黃帝子孫』這兩個命題是否可以混為一談,也鮮有引起疑問。」 而譚其驤和葛劍雄等歷史學家也根據中國民族發展變遷的實際提出,即便是漢族,也未必都是炎黃子孫。「 現代國家都有對國史上年代悠久的史跡之紀念,但它們往往是晚近產品。」也就是說,從目前的文化考古遺址來看,尚沒有炎黃時期的任何痕迹,目前也就能追溯到夏朝的二里頭文化,大量的有痕迹和材料的歷史多源於商周以後,神話傳說部分在科學面前依然是空白的,因為章太炎等人在日本興起的炎黃崇拜和當代的錯誤認知延續,從出現時間上來說並不可取。從時間上說,春秋以前的文獻如《詩經》《書經》所載最古之帝王皆止於禹,不曾提及黃帝、堯、舜,《論語》、《墨子》、《孟子》等書則上溯至堯、舜而不及黃帝。黃帝後來成為《史記·五帝本紀》之首,乃是帝系之始,而非「民族國家」的奠基者。在信仰系統方面,中華自漢武帝以後崇儒,而儒家祖述堯舜。漢初之道家曾黃老並稱,黃帝至後來演變成方術的守護神,和世上人口最眾的民族之始祖身分大相懸殊。近代革命派代表黃帝的造神實際是關內漢族外事無能的時候為了對小她幾十倍的滿族報復進行的區別華夷的宣傳策略。空間上的錯位則是表現在並未能認清中國歷史發展軌跡下的疆域沿革問題,自來秉持漢唐、宋明王朝史觀的人從來都認為是漢文化的有力代表,漢代開始尊儒,唐代佛教中國化,宋代心理學發展,明代再到心學,看似文化發展一條線,實際確實空間上的多次融合共生的。因為東漢末年道教也發展起來,北朝到唐朝時期佛教興盛一時,再到韓愈以後的宋朝理學和明代的心學和書院巔峰。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動態的變化,而且理學在北方廣泛傳播是在蒙古政權征戰時期,與南宋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所以漢文化本身而言是不受地域等客觀因素限制的,硬把其塞在上述幾個王朝核心統治區的人身上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圈禁和王朝史觀的產物。

第二,中華民族是一個整體,聯結這個整體的是中華文化。華即精華、優秀的含義,這在很多學者論述「花」的含義中已經有過很多表述。所以今天黨中央提復興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這是符合歷史客觀和當代社會語境的提法。近年來中華民族的研究成為學術熱點,覆蓋政治學,民族學,歷史學,考古學等諸多領域。我們應該知道,是先有「民族」的出現,才有「中華民族」的出現。中華民族的含義一定是結合近現代一百多年的民族主義發展而不斷豐富和完善的。梁啟超的等同漢族說法到孫中山的五族共和思想,再到今日的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的說法,都是一種時代的進步。中國古代的文獻當然有「民族」、「中華」、「中國」、「華夏」的記載,但是我認為其絕不是近代以來所形成的語境下所能使用和概念互換的,反之,當今時代的概念亦不符合古代的語境。我們沒有辦法知道古人具體是如何的,況且加上歷史書寫本身的誤差,中間的差距具體有多少,無人能下斷言。

第三,再說「華服」問題。陳垣先生的《元西域人華化考》作為元代民族研究專著,主要闡述了元代西域諸族之人來華後研習漢文化,在文學、建築、醫藥等方面的重大成就及豐富著述。其中所使用的「華化」一詞則或許與梁啟超等最開始使用的「漢化」、「同化」為一個意思,即周邊地區的民族不斷的學習吸收漢文化的歷史發展實際。今日香港舉辦華服節,大陸提倡華服日,使用華服我認為是最恰當的選擇,這裡的華即含有上文所述的優秀文化之意思在裡面,在漢服已經復興十餘年,信眾千千萬的,觀念走偏的時候,使用新名詞,未嘗不能不引起一些人的反思。華服當然不會等同於今天大多數人嘴裡說的「漢服」,我想如果本著一種包容的心態,華服會成為中國歷史上服飾發展傳承的一個重要標誌,諸如彝族,苗族,維吾爾族,藏族,蒙古語等等服飾文化都將亮相給世人觀看!!!

第四,一點結論。既然漢民族是東漢以後才基本行成的,那麼其之前的各種時期尚沒有所謂漢族的時候,其服飾和文化當然不能稱為漢,且漢族的民族含義在梁啟超等人以後才逐漸使用,之前更多的稱華夏,因為是否應該是簡稱為華服?今天漢族主義復興,是否用漢族來指代古代的族群是歷史真實的?一切都尚有不能說清的成分,因為中國每一次社會的變革都面臨著新的歷史書寫。在這個意義下,每一次對史跡的重新敘述都是一次新"發明"。這類"發明"並非對原史跡的扭曲,而毋寧是它的生命還沒終止的表示,它是一個還沒有完成的認識對象。我們甚至不能說後起的敘事是原史跡的副本,因為在現場發生的還不是歷史,當它變成歷史時已經是一種透過符號媒介的想像,換言之,即使是最早的一次敘事已經是一個副本。

作者:丁存金,系雲南傳統蒙學研究會理事,雲南國學網主編。

來源:雲南國學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南青年國學聯盟 的精彩文章:

林文欽:國學經典品書香

TAG:雲南青年國學聯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