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至木:讀《心經》明白了什麼1939

張至木:讀《心經》明白了什麼1939

美文|誦讀|書畫|攝影|新聞

心經

 Smile Angel

王菲 

00:00/06:16

讀《心經》明白了什麼

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唐·無盡藏

作者

張至木

一般來說,人們修行還是喜歡從《心經》來入手。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心經》短小精悍,文體流暢,語言精練,讀起來朗朗上口;起修的方法和過程明確,直截了當,使用方便。所以,好多人把這個經文看的很重要,當作讀經的首選。而且熟讀在心,背的滾瓜爛熟。不僅如此,佛道兩家在裝藏聖像時,都必然要把書寫在黃綢緞上的《心經》經文、與其他聖物裝在裡邊,而且法事過程和儀式非常講究。

這個《心經》來源於《大般若經》中的「學觀品」,在那裡面可以找到二者幾乎完全一致的精典經句。部帙龐大的《大般若經》多達六百來卷。為了方便修學受持,所以呀,譯經的古德們才把《大般若經·學觀品》中的最精要、最嚴謹、最核心、最上口的這個部分摘錄出來,翻譯後單獨流通,故而這一部分最精華的經文就叫做《心經》了。

二000年前後,具體時間我記不準了,我看到過聖一大法師於一九九二年五月在九龍文化中心、南京雞鳴寺所講的《心經講記》。這個本子啊,講的很好了,當時好像是寶蓮禪寺主辦一連三晚的講經法會,我只記得大概是由老人家的弟子衍輪恭錄整理的。看了聖一大法師的心經講記內容之後,你只要是真修學,你就進去了,進入到那個法性皆空、超越假有不實的維度空間的自在世界了。而且回到現實生活環境當中,你能感覺到就連那個法性皆空、超越假有不實的維度空間的自在世界,也是空有,所以之後做事、說話就不再鑽死牛角尖了。做起事來,首先想到的是合不合當下的法理、情理,對方或他人是否反感,是否會損害別人的利益。於是自己周圍的生存環境就和諧了,一切事情就順當了。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單獨流通的《心經》,最早面世的時間大概應該是在公元5世紀初。學術界認為,《心經》有兩種流通的版本。短的稱為「略本」,長的呢?稱為「廣本」。在我國最早出現和流通的「略本」,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這個是後秦的鳩摩羅什翻譯的。翻經的時間呢?專家們確認為公元的402年至412年。另一個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師在公元649年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文的全文僅有260個字。所以說《心經》最早單獨流通的時間,應該不會晚於公元的五世紀初。

唐玄裝所譯的《大般若經》,是一部宣說諸法皆為空性大義的大乘般若類經典的彙編,是佛陀住世時在四處地方,進行了十六次集會所宣講的法要、積累記載的經文。通常後世把這個稱之為「四處十六會」。這部經涵蓋了其中的《心經》和《金剛經》。《大般若經》集結成書的時間是公元前1世紀左右,最早出現在南印度,隨後傳播到了西印度和北印度。在貴霜王朝時期已經廣為流傳,多數的梵文本目前仍有留存。《大般若經》宣稱的般若即是大乘,大乘即是般若,大乘般若無二即一。它是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

此經大義說明了諸法性空幻有的道理。佛陀有真身和法身之分,法身也就是我們信仰者追求的最高真理或者真如,要通過持之以恆修行的六種方法,也就是佛經上通常所說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般若波羅蜜,可以獲得徹底解脫。《大般若經》宣講了佛所說的一切法,即一切的現象都沒有實實在在的自性。所說的幻有,是指一切法雖然自性為空,但是並非虛無,因此,假有的現象仍然是存在的。經中認為我們凡俗認識的一切對象皆屬於因緣和合,假而不實,只有通過修學、明了和獲得般若智慧,才會對世俗認識加以否定,才能把握佛教的普遍真理,從而達到覺悟和解脫。

《大般若經》通過對空性的詮釋,讓人們透過了解空性的道理,斷除一切煩惱障礙,而得到小乘的涅槃、聲聞、獨覺的菩提果位。如果能夠通過了解、認識、明白空性的內涵,同時得到福德資糧的圓滿,徹底斷除所固有的一切智障,從而獲得大乘的涅槃、無上菩提果位。因此說,260個字的《心經》包含了《大般若經》的全部密義。所以說,《心經》是《大般若經》最核心的精髓。它把四諦、五蘊、六度、六根、六觸、十二處、十二因緣、十八界、菩提薩埵、究竟涅槃、波羅揭諦、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非常重要的佛教核心概念展現給了大家。

而《心經》的「廣本」和「略本」的重要區別在於:「廣本」包括經文的三個部分,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而精簡過了的「略本」只包括正宗分一個部分,這樣做雖然方便流通持誦,卻把本不該忽視的、為何啟經說法的因緣、重要信息情境的說明,以及世尊入定、出定、對菩薩修行方法的最終確認、達到什麼樣的效果,皆埋沒和淡化了。致使一代一代的人們,在讀誦《心經》的時候,也許會走一些彎路,增加了理解的負擔。就連某些講經師,解經的時候,總是在那裡「哎呀!舍利弗……哎呀!舍利子」,讓人感到尷尬。

《心經》的「廣本」有多種古譯廣本或藏譯本,一般都保持「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個部分。「廣本」和「略本」《心經》在一千多年前,不僅僅在各個寺院流通,同時也一直在朝野上下、文人墨客、各大書院和民間流傳。直至現在,各行各業草擬文件、總結報告時,一般也都會採用這種三分法的格式寫作。這種寫作方法大體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先是題頭戴帽,因何擬文,引用的根據和理由;第二部分,陳述問題、人和事的情節、事實經過、矛盾和結果;第三部分,文章的結尾,一般表述利害關係和建議、最終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想要達到目的或建議的法理依據,以及落款。現代人寫文章時,廣泛應運和正確實踐的題頭帶尾中論這種三分法的寫作方法,與佛陀的教學法是相通的。這就是佛教《心經》古老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寫作方法對後世的巨大影響。

由於,人們對《心經》廣為流傳的「略本」中,僅有的正宗分經文比較熟悉。所以,這裡要講的重點就是,如何正確理解《心經》「廣本」中的「序分和流通分」。因為,人們對這兩部分內容太生疏了。從古到今,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所譯的《心經》廣本和簡本統共加起來,大概有七十二種譯本之多,也許比這個還要多。漢傳佛教的《心經》呢,除了「簡本」而外,經專家們篩選後,僅有五個非常重要的「廣本」較為受後世的關注。且以紀元為序,把它記錄如下。

一、公元739年,唐法月重譯的《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二、公元790年,唐般若共利言等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三、公元856年,唐法成譯的敦煌石室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四、公元860年,唐智慧輪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五、公元980年,宋施護譯的《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公元790年,唐般若共利言等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個版本,讀起來十分流暢、舒服,而且震撼人心。這個「廣本」的「正宗分」內容,與唐玄裝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本」幾乎沒有區別。前者的「序分和流通分」與後者的「正宗分」之間的語言環境完全一致,因此說,唐般若共利言等譯的「廣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讀起來感覺十分親切,具有完整感,讓人直接感受到因果的存在和色空的轉換。我們先來看看唐般若共利言等譯的廣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般若共利言等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及菩薩眾俱。時佛世尊,即入三昧,名:廣大甚深。爾時,眾中有菩薩摩訶薩,名:觀自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離諸苦厄。即時,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白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欲學深、般若波羅蜜多行者,云何修行?」如是問已。

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告具壽舍利弗言:「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時,應觀五蘊性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櫱諦,櫱諦,波羅櫱諦,波羅僧櫱諦,菩提娑婆訶!

「如是,舍利弗,諸菩薩摩訶薩,於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是行,如是說已。」即時,世尊從廣大甚深三摩地起,贊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是行,如是行時,一切如來皆悉隨喜!」爾時,世尊說是語已。具壽舍利弗大喜充遍;觀自在菩薩摩訶薩亦大歡喜;時彼眾會,天人、阿修羅、乾達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也有的版本中的咒語是:「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還有的版本中的咒語是:「丐貝,丐貝,法拉丐貝,法拉僧丐貝,菩提薩婆訶!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其密義是一樣的。

原文呢,沒有標點符號,也沒有分段,以上的標點符號和分段是在下所為。現在呢,「簡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好多解經釋義書籍,對佛陀的弟子舍利弗的解釋是有誤的。首先「俱壽舍利弗」是一名實際年齡較大的長者;其次,舍利弗被觀世音菩薩稱呼為「舍利子」,是觀世音菩薩對舍利弗的恭敬表現。我們知道古代,只有對那些廣泛受人們尊重的聖賢,才被稱呼為「子」。如老子、孔子、莊子、孟子等等。故一些解經者解釋《心經》時認為「觀世音菩薩對舍利弗說,是老師對學生說,」這是一種非常幼稚的誤導。此時的舍利弗「承佛威力」,作為提問題、考大菩薩的現場主考官,您以為是學生向老師提問題嗎?他怎麼可能是不明佛理的學生呢?那麼又如何去「承佛威力」呢?當今、目前、現在,有那個高人做一做「承佛威力」的本事讓大家看一看,好嗎?所以說,舍利弗可是非常了的的大菩薩啊。我們從流通分的經文中,就可以看出菩薩們和天人、阿修羅、乾達婆歡喜過程的先後順序。「爾時,世尊說是語已。具壽舍利弗大喜充遍;觀自在菩薩摩訶薩亦大歡喜;時彼眾會,天人、阿修羅、乾達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這個排序,就連當年譯經的古德都不敢亂來。

《心經》的目的很明確,就是通過舍利弗「明知故問」的提問方式,再由觀世音菩薩認真詳盡地解答,然後由佛祖世尊來總結認可和讚美,使在場所有的聽眾深受教育,歡欣鼓舞,確立信心;讓廣眾修學時,能按照觀自在菩薩所講的方法去做、去受益。用這種很巧妙的教學方式,來表述這部重要的經典。《心經》不但講了哲學、心理學、修行的方法、以及功理功法,而且還講了做人的道理和如何去隨喜功德、讚歎別人、尊重別人。同時給我們後學者也提供了寫作的範本。另外,請注意《心經》中的一句話:「即時,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白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的這個承佛威力的「承」字,其有深刻的含義,這是一把解開《心經》的鑰匙。

我以為,從唐般若共利言等譯的廣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所描述的內容,以及安排的前後場景,應當是一次概述釋迦牟尼佛對弟子們修學現場非常完美的示範教學過程。通過點名發問,觀自在菩薩結合當下修學感受,認真從容的口試回答問題,佛給了「如汝所說,一切如來皆悉隨喜」的滿分。使這次「時彼眾會」成為等覺菩薩的考試、實踐、修學的圓滿盛會。

這時,問題就來了,既是現場點名、口答考試,那麼舍利弗向觀自在菩薩所提問的「善男子,若有欲學深般若波羅蜜多行者,云何修行?」這一問題,是誰出的題呢?有人會說:「就是舍利弗本人嘛!那還有假?」我呢,會回答說「錯!」因為,序分中經文講的非常明白,「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白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欲學深般若波羅蜜多行者,云何修行?』」關鍵就是這個「承」字。

在舍利弗向觀自在菩薩摩訶薩發問之前,佛世尊就已經「即入三昧」(入定界)了。《大智度論卷五》中稱,三昧定界有一百零八種之多,從「首楞嚴三昧(梵s/u^ram!-gama),金剛三昧(梵vajra),放光三昧(梵ras/mi-pramukta)……」一直到,「離著虛空不染三昧(梵a^ka^s/a^san%ga-vimukti-nirupalepa),」故稱百八三昧。

此處注意,舍利弗既是「承佛威力」,那麼佛世尊就在大定之中,通過五眼六通的神通功夫,非常明確地給舍利弗發出了提此問題的信息和信號,讓舍利弗來向觀自在菩薩摩訶薩直截了當提出關鍵的問題,再由觀自在菩薩在眾會現場做示範解答。當時佛世尊在大定中與舍利弗意念溝通的方式就是那句「承佛威力」,也就是我們當下科學界最新型的語言「量子糾纏」。有人說「量子糾纏」是騙局,這不是我想要討論的問題。這裡只想說一個事實,那個摸不著、看不見、逮不著的「磁場、氣場、信息場」的維度空間是真實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且,我們現在的人類社會已經無法離開這些東西了,這就是我們要解開《心經》的另一把鑰匙,即如何去正確理解「承佛威力」?如何看待舍利弗在《心經》中所起的作用?

透過《心經》,我們還了解到其它的一些信息情況。無論您修與不修,做人都要以誠相待,做誠實的人,講真話。做了什麼,怎麼去做的,就應該怎麼去說。觀自在菩薩就是表率,他是這樣講的:「如是,舍利弗,諸菩薩摩訶薩,於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是行,如是說已。」這段話,示現了觀自在菩薩答覆問題的正確態度,也充分體現了佛菩薩有求必應的悲憫法則。

在《心經》流通分中,我們還得到這樣一個信息,「即時,世尊從廣大甚深三摩地起……」這個「三摩地」是修禪定功夫時,定境的方法和名稱,這個境界有八萬四千定境,因此佛經上描述為「廣大甚深三摩地」。這個「起」的意思為自如離境、無遮無礙的意思。根據佛經記載,世尊從廣大甚深三摩地中,入定出定非常嫻熟,真正體現了若來若去,如來如去,來去自如的無上境界。只要您刻苦努力去修學《心經》,熱愛它、研究它、讀懂它,您就會找到自己所要的佛學真密寶藏。那就是法性皆空,色即假有;精進信心,無生法忍。佛經如瀚海,佛學博大精深,修學過程會使您站在一個高度,用多維的穿透力,去客觀公正地看待人生中的重大問題。

作者介紹

張書華

癸巳生人,居士道號張至木,師從希仙子張明貴,省公安幹校干訓班刑偵保衛專業畢業。幼習武,時誦拳譜歌訣,漸好古詩文,逐近探修佛道丹禪之妙觀,得明內丹即是精氣神元真之玄理,參禪即是靜坐靜思靜慮之妙意,入定是佛道兩家之境界。禪與詩的有機結合,是古體詩中有較強生命力的禪機臆境之妙用。想入靜即須除煩,想除煩即須感恩,想感恩即須讚美,此時所看到的都很美好,詩一出口皆是心田流出的鮮華。於是,我把所做的十餘首禪詩分享給大家。希望有更多的詩友喜愛禪詩,去創作禪詩。

作品鏈接

投稿關注

投稿郵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飛文苑 的精彩文章:

侯建榮:春風暖暖,瑞麗姐勒金塔熠熠生輝
子墨:懷念我的父親1903

TAG:騰飛文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