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譚醫生的遭遇看中西醫之爭以及醫生的社會責任

從譚醫生的遭遇看中西醫之爭以及醫生的社會責任

Snake oil is an expression that originally referred to fraudulent health products or unproven medicine but has come to refer to any product with questionable or unverifiable quality or benefit. By extension, a snake oil salesman is someone who knowingly sells fraudulent goods or who is themselves a fraud, quack, or charlatan.

圖片來源:https://www.stereophile.com/

譚秦東醫生因發文質疑「×毛藥酒」而被跨省抓捕的事發生在今年1月,至今已過去了3個月。可能是因為近期已到了移交審查起訴的關鍵階段,網路上才開始炒起這件事來。迄今,已經包括燒寶、於鶯等在內的多位自媒體人、丁香園等多家專業媒體以及澎湃、新京報等社會媒體參與到此事件的評論中。此事件引發的輿情一開始主要局限在專業領域內,目前頂級官媒尚未對此事發表意見,而且按照新浪的習慣,一般很快通過愛問醫生推出相關話題討論,但迄今沒有動靜,可見此事件定性和後續處理導向尚不明朗。不過,@涼城縣公安局 今日剛剛就此事發出了通報,說明社會關注已經發酵到不得不引起關注的程度。

「×毛藥酒」不是什麼新鮮物種,據稱是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的老方子。其實在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廣播電視上就曾接受過該產品廣告的「狂轟濫炸」,同期還有「505××元氣袋」、「×陽神」之類的「神器」,男女老幼莫不耳熟,恰如後來的「×白金」「×個核桃」廣告,過了些年頭才慢慢沉寂下來。

然而,從這兩年開始,陸續有門診患者再問「能不能喝×毛藥酒」,「×毛藥酒對自己的病有沒有好處」的問題。開始我很詫異,這玩意兒二十多年前曾經風靡一時,如今竟還有擁躉?隨著問的人越來越多,連家裡人也提起,我才意識到,新的一輪廣告「轟炸」已然開始。因為家裡沒有電視機,才會後知後覺。

就像以往多次的輿情事件,同一樁事情引發的討論往往會指向好幾個方向。當然,有關司法公平、潛在的交換等等並非我的專業,還是一如既往秉承「讓子彈再飛一會兒」的原則,耐心等待結果即可。我想說的是另外兩個與自身有關的問題。

事件再次撩撥起「中西醫之爭」的敏感神經

「×毛藥酒」號稱添加了67味中藥材,包括多種明確存在毒性的藥材,這些物質加在一起,稱為「毒藥」也不為過,再次撩撥起「中西醫之爭」的敏感神經。有人認為藥酒里毒性物質含量很低,拿起「不能離開劑量談毒性」的大棒砸過來。可是「毒藥」的屬性和劑量並沒有關係,就像低於中毒劑量的砒霜甚至可以治療白血病,但仍屬於毒藥吧。與此同時,酒精本身就是「一級致癌物」,致不致癌全拼人品,不看劑量,所以我們平時勸人不要飲酒。這藥酒倒好,越是有病的人,越勸著喝。

也有人反駁,西藥也都是有毒性的,說明書里明明白白寫著「中毒劑量」、「致死劑量」。其實這就對了,正是有了上市前經過充分的毒理實驗,明確使用劑量,才能讓醫生準確地使用,而不會盲目的勸人多吃,這與「×毛藥酒」完全不同。而換個角度看,「葯」和「毒」本來就是一體兩面,氧化二氫過量了一樣會死人,那麼,是「毒藥」才真的有作用,也沒什麼不好。

實際上,中醫界自媒體廣泛表示「×毛藥酒」的鍋中醫不背,祭出了「沒有辨證施治,違反了中醫學的原則」,「中藥方劑用的藥物種類越少越有水平」等等理由,誓與之劃清界限。不過很可惜,「×毛藥酒」是正正經經的國葯准字註冊OTC藥物,類別正是「中藥」。作為現代醫學(俗稱「西醫」)科班出身的醫生,我對中醫藥的態度確實不夠友好。不過,上學時本人中醫學考試仍然得了高分,我覺得中醫理論儘管有不少玄幻、牽強的成分,但仍然是一個有很有趣的理論體系,沒有到逢中醫必反的地步,而且平時對中醫臨床科室同事們的工作也挺支持的嘛。但個人覺得,將中醫藥強行納入或強行排除在現代科學體系之外的努力無益於自身的發展,中藥方劑無需經過臨床試驗驗證的「特快列車」是否會駛向深淵也不得而知。中醫藥產業和市場需要規範和科學的管理,我想中醫界的同仁們也不會贊同絕對且激進的做法。現代醫學依託於現代科學和循證醫學的發展,建立了新葯、新的診療手段嚴格的評價體系,這一點對於中醫藥也同樣重要,否則難以根絕打著中醫藥旗號招搖撞騙的行徑。

醫生應有怎樣的社會責任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功利地增加服務人次和單次消耗是僱主鼓勵醫生獲得更高報償的重要方式。即時有醫生不願這麼做,但在粗暴的考核指標壓力下,不得不屈從以維持養家糊口的基本需要,在疲於應付中漸漸麻木。醫生被裹挾於商業化的醫療資源中,成為從承受著病痛的患者甚至被創造出的「患者」身上攫取利益的幫凶,無疑將這個行業的從業者推向了其服務對象的對立面。失去了與廣大服務對象共同利益的認同,醫生喪失承擔其應有的社會責任的基礎,也將自身置於險地。

現有的臨床實踐、組織結構、管理思路,以及社會對醫療的理解同樣不強調醫生的社會責任,空泛的「醫德」要求不足以支撐壓抑在醫生內心深處的理想,傳統的家長式的醫療作風也無視著公眾的真實需求。

從職業的固有屬性和價值觀出發,醫生應當幫助患者甄別並有效利用各種醫療資源,共同抵抗商業的貪婪本性,才是醫生的責任。而面向廣大群眾和潛在患者的科普工作,正是醫生在更大範圍內發揮社會責任的重要一環。與此同時,只有更多的衛生工作者參與到向公眾傳播正確的健康知識與理念的工作中,才能不斷降低公眾上當受騙的可能,提高行騙和攫取不當利益的成本。

科普寫作,尤其是沒有功利目的的純粹知識傳播和揭露、闢謠類的科普,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學習、查證、檢索資料需要很多時間和精力,為了保證結論的科學性,又要避免吸睛的絕對化、口號式表述,不易為公眾接受和傳播,效果不好。而且這類寫作常會與一些利益方發生衝突,有時是與醫療相關企業,有時是與醫療機構,有時甚至是與既有的醫療政策。即便如此,還是有越來越多的衛生專業人員義無反顧地堅持著,期待著自己的努力能夠幫助更多的人,但這次卻都真的頭一回這麼深切地驚訝於寫個科普文竟也有被跨省的危險。

譚醫生因為科普被跨省刑拘,被關押至今讓人很心寒,但與此同時使人聊以寬慰的是,無論是醫界同仁,還是圈外人士,紛紛在事件爆出的第一時間堅決表明立場,並「求跨省」,表明廣大群眾對司法公正仍然充滿信心,相信譚醫生一定能得到公正的判決,而作惡者必將受到法律的懲處和社會的唾棄。今後,或許還有其他的「神器」、「神葯」會層出不窮,但監管的規範性和群眾的鑒別力正是在一次次的鬥爭中不斷提高,一定會讓騙人者、害人者再難有生存的空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脊柱 的精彩文章:

病人、醫生和外科手術

TAG:第一脊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