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醫和西醫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麼?

中醫和西醫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麼?

理論基礎

西醫是以形態學作為基礎的。我們開始學習西醫時,首先學習的是人體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肌肉、骨骼、神經、血管等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而組織胚胎學採用顯微鏡、電鏡等也是可以看得見組織和細胞的狀態。

現在,我們進行的分子生物學的實驗也能證實基因的改變或信號傳導中遞質的改變。因此,西醫學是以物質形態為基礎的醫學。 然而,中醫的理論基礎是「氣一元論」「陰陽五行學說」等,這些是超越形態的功能概念。舉個例子來說,比如脾臟在西醫學中只是一個免疫器官,切除脾臟對人體不會造成致命的影響。可是,中醫學中的「脾」,則具有運化、吸收功能,包含了整個西醫的消化系統的功能,同時,脾藏志,七情為思,思慮傷脾,所以此脾還與情志相關。然而,在臨床工作中,脾的功能失調還會影響其他臟器的功能。因此,此「脾」非彼「脾」。

造成現在中西醫臟器的混淆,主要是因為當時將西醫翻譯、引入中國的時候借用了中醫的五臟名稱,使得現在西醫物質的「五臟」與中醫功能的「五臟」有一些混亂。 發展方向 西醫的發展方向是越來越微觀,從肉眼可見的人體解剖學到藉助顯微鏡觀察的細胞,再到DNA(脫氧核糖核酸)、RNA(核糖核酸),再到現在的基因改變,分子信號通路的失活與激活,發展到微觀的不可想像等。 中醫則是宏觀的,治療疾病時需要考慮四季的更替、天體的運行、地域的差異等,針對人體則考慮臟腑之間的互相聯繫與影響。我們都知道月圓時在自然界會出現漲潮現象,這是月球對水的引力造成的。人體中水的比重佔70%,大腦組織中水的比重也達80%,而血液里的水則高達90%,就連骨骼里也有15%的水。難道月球的引力對人體中的水分沒有影響嗎?有,所以針灸學中提出「月圓勿補,月缺勿瀉」的治病方法。而在用藥時需要考慮季節和地域的差異,比如在夏天或南方,麻黃的用量肯定不能像在冬季或北方的用量一樣,在河南對於成年人來說,夏天,我一般用三五克,而冬天的用量則在9克以上。這樣,兩種醫學一個越來越微觀,一個是宏觀,本來是向不同方向發展的。那麼,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非要用西醫知識來解釋中醫現象,這肯定解釋不清楚的。

治病依據

西醫治病由以前的經驗醫學發展到循證醫學,通過大規模的臨現實中不是每一個患者都與臨床試驗的入組標準一樣,所以人們又提出個體化治療方法。床試驗來驗證。可是,存在一個問題就是

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西醫又提出了「精準治療」方法。 中醫則是在先賢經驗總結的基礎上進行個體化治療。相同的致病因素,體質不同,則證候不同,用藥也就不同。比如兩個人同時感受表邪,陰虛體質的人更容易得「風熱」,而陽虛體質則更易得「風寒」。在臨床上同為發熱,但辨證結果卻完全不同,用藥也有可能是完全相反的藥性。

辨病與辨證

西醫以辨病為治療的根本,如果疾病診斷不清則「無從下手」。比如患者發熱,如果找不到發熱的原因,則只能用一些退熱藥物,而不能徹底治癒疾病。同時,只有診斷明確,才能有的放矢,徹底控制疾病,進而治癒疾病。

而中醫則是以辨證為主,並以辨病為輔,但歸根到底還是需要先辨證的。比如「溫病」,還是需要通過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來辨出證候,方可進行治療。

在臨床上,醫生經常會遇到診斷不明的情況,西醫感到束手無策的時候,中醫在不知道其病名的時候就可以辨證施治。比如臨床上經常遇到的「無名熱」,找中醫治療會好一些;在臨床上遇到的一些情志疾病,西醫將其歸到了「焦慮、抑鬱症」中,中醫通過臟腑辨證、五行的相生相剋,就解決了問題。

局部與整局體

西醫治病更注重局部而兼顧整體,而中醫治病則更注重整體而兼顧局部。在臨床工作中,如果患者得了心絞痛,西醫處理一般首先進行心電圖、心肌酶譜檢查,通過讓患者含服硝酸甘油,來減輕心臟負荷。 而中醫處理心絞痛則通過四診合參,了解是血瘀,還是氣滯;是胸陽不足,還是中焦阻滯;是上熱下寒,還是心腎不交。總之,都是心前區疼痛,中醫的處理則會個性化一些。再比如高血壓病、頭暈,脈弦硬,考慮肝陽上亢,五行肝屬木,腎屬水,這時我們還要考慮是單純肝血不足導致的肝陽上亢,還是由於腎陰腎陽不足導致的肝陽亢。

進步的基石

西醫的每一次進步都需要物理、化學、計算機等的進步,物理學上射線的發現促進了放射檢查及放療的進步,光學的進步使得現代醫學步入微觀世界,化學的進步促進了製藥行業的進步及對人體生化過程的認識。而現在計算機計算能力的大幅提高使得大數據分析成為可能,十幾年前人類基因組計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現在二代測序技術則使得基因組全序列測序非常簡單,並且還能分析出表觀遺傳學的改變,比如甲基化、乙醯化等。 而中醫學的進步則是在大量臨床實踐中慢慢積累形成的,比如外感病,由於張仲景撰寫的《傷寒論》影響較大,使得1000多年來中醫在治療外感病一直跳不出傷寒的範疇;到明末清初戰亂紛紛導致瘟疫流行時,採用傷寒的治法已經不能解決問題,俞嘉言、吳又可等名中醫開始對溫病進行積極探索,特別是吳又可用大劑量石膏治癒許多患者;後來,到葉天士、吳鞠通和王孟英成為名醫時,才形成了溫病獨特的三焦與衛氣營血辨證和不同的用藥方法。因此,中醫的進步是診治大量患者後經驗的積累,並逐漸形成了一套體系。

下面再來談一談「科學」的問題

古代西方國家醫學的「四體液學說」認為,人體是由血液、黏液、黃膽液、黑膽液組成的,而且各個部分是相互聯繫的,身體中充滿了各種液體,這些液體的平衡是機體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它們的平衡與否反映在氣色、氣質和性情上;同時,古代西方國家的醫學還強調心與身、人體與自然的相互聯繫,並非常重視保持健康狀態,認為健康主要取決於生活方式、心理和情緒狀態、環境、飲食、鍛煉、心態平和以及意志力等因素的影響;

古代西方國家的醫學體系要求醫生應當特別重視研究每個患者健康的特殊性和獨特性,所以它關注的是患者而不是疾病。這些與中醫是非常相似的。 文藝復興以後,科學隨著哥白尼的日心說而誕生。而西方醫學開始了由經驗醫學向實驗醫學的轉變。

1543年,維薩里發表西醫解剖學研究《人體構造論》,建立了人體解剖學。而中國最早使用「科學」一詞的學者大概是康有為。他出版的《日本書目志》中就列舉了《科學入門》《科學之原理》等書目。在新文化運動中高舉德先「德先生」(Democracy;民主)與「賽先生」(Science;科學)的大旗,才被廣泛應用起來。從我們現在所知的最早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成書是在戰國與西漢時期,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漫漫長河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應對幾次席捲全球的瘟疫流行中醫功不可沒;

可是,同處地球另一端的古羅馬帝國因為一場瘟疫而一蹶不振,最終消亡。因此,發展了幾千年的中醫和中醫的療效是經過實踐證明的。 科學旨在理性、客觀的前提下,用知識(理論)與實驗不斷探索接近真理,所以是一個不斷自我否定的過程。因此,科學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真理。而中醫理論是建立在樸素的哲學思辨基礎上的,其理論基礎為「氣一元論」「陰陽五行學說」,世間萬物非陰即陽,非男即女,其本身就像1+1=2,就是真理,所以是從真理出發解決問題的。在診治疾病過程中是調節陰陽平衡,達到老子所謂的「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陰陽和合狀態。所以中醫也屬於哲學範疇。因此,中醫治病的核心離不開哲學思維的「辨證」。我國中西匯通的第一人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有這麼一段話:「吾中華醫學貽自開天闢地之聖神,其精到之處原迥出西人之上,而欲以西人形跡之學以求吾中醫至奧之理,庸可得乎。世之輕棄國粹而篤信西法者,尚其深思愚言哉。」因此,以科學來盲目衡量中醫是不合適的。 近代,西醫的發展與優勢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但也有缺陷之處,而中醫恰好與之互補。因此,兩種醫學體系各有優勢,如果能夠取長補短實為患者之福。厚德載物,有容乃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花開花落在何方 的精彩文章:

神問答:你認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十個人都是誰?
這三大星座的女生非常理智,最討厭聽甜言蜜語

TAG:花開花落在何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