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從日美貿易戰中得到怎樣的啟示

中國從日美貿易戰中得到怎樣的啟示

全文共2423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王林

美國對華商品加征500億美元關稅、中國對美價值30億美元的100多種商品加征關稅、美額外對10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加征關稅、中國對原產美國的大豆、汽車、化工品等14類106項商品加征25%的關稅……

看到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摩擦逐步升級,日本銀行(日本的中央銀行)前行長白川方明感到這個場景有些眼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剛進入日本銀行工作的白川方明,親身經歷了當時日本與美國之間的「貿易戰」,也見證了由此引發的日美貿易政策和貨幣政策變化。

白川方明認為,目前中美貿易摩擦與那時的情況很像,但如今中國面臨的問題更為複雜。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上世紀60~90年代,日本與美國之間頻繁發生貿易摩擦,並最終升級為兩國間的「貿易戰」,造成深遠影響。在近日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來自日本、美國等國家的嘉賓,回顧日美「貿易戰」的歷史,認為這段歷史對當前中美貿易摩擦有諸多啟示。

中國應當吸取日本的教訓

-- 1 --

上世紀70年代,日本家電業崛起,並在美國佔據三成市場份額,巔峰時,對美出口占日本彩電出口的九成左右。但因為貿易摩擦加劇,在1977年,美日簽訂貿易協議,日本「自願限制出口」。

上世紀80年代,日本汽車業對美出口飆升,成為日本對美貿易高額順差的核心產業。在美國的抗議和打擊下,日本汽車廠家改為赴美投資、自願限制出口、取消國內關稅。

在上世紀70年代之前,日本的紡織品、鋼鐵等行業也遭遇了類似的經歷。而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及90年代,日本的半導體晶元對美國產業造成衝擊,美國以反傾銷、反投資、反併購等手段進行貿易保護,最終以日本對美出口產品進行價格管制等手段告終。

年過八旬的日本歐力士(Orix)集團資深董事長宮內義彥見證了日本戰後的經濟騰飛,也親歷了日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在他看來,美國與日本在那時出現貿易差距,最終卻提出並要求日本實施限制出口等解決方案,「真是非常地奇怪」。

彼時,受到美國和歐洲國家的壓力,日本政府放寬了金融政策,推出經濟刺激項目,央行降低利率。1985年,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在紐約簽訂了著名的「廣場協議」,規定日元與馬克(聯邦德國的法定貨幣)應大幅升值,美元應大幅貶值。之後,上述五國聯合干預外匯市場,拋售美元,繼而推動日元持續大幅升值。

在「廣場協議」簽訂後的幾年,大量的日元資金流向房地產和股票市場,特別是房地產領域,造成房產價格上升過快,形成泡沫。宮內義彥認為,當時的政府「犯了一個錯誤」,想要打破房地產等領域的資產泡沫,以使之恢復到正常水平,但「進行了矯枉過正的調整」,造成消費物價指數(CPI)過分下降。

(「廣場協議」簽訂合影 註:圖片來自網路)

「當時CPI根本就沒有上升,沒有泡沫。」宮內義彥認為,日本政府出現的誤判,以及之後出現的經濟泡沫,和將近10年的經濟發展「停滯期」,從根本上是源於日美「貿易戰」之後的一些列貿易、貨幣政策。

「我覺得中國政府從日本的經驗上學到了很多。」宮內義彥說。白川方明也認為,日美貿易產生巨大差距後,美國逼迫日本調整匯率,進行日元貶值,導致了長期的貨幣寬鬆政策,是造成日本經濟泡沫和「停滯」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國是不是要吸取當時的經驗教訓?」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肯特·凱爾德(Kent E.CALDER)以商量的口吻提出,日本當年的貿易政策轉變,以及利率市場化等一系列貨幣政策轉變,影響了後續的很多機制,包括長期信貸、銀行發展等。這對今天再次出現在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摩擦,提供了一定的啟示。

內部結構性改革是重點

-- 2 --

作為當年日美「貿易戰」的親歷者,以及之後日本金融政策的制定者之一,白川方明對目前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仍保持謹慎觀察的姿態。他認為,對於「貿易戰」這類帶有明顯政治屬性的經濟話題,需要更為理智、全面的思考,應該回歸兩個國家的「基本面問題」。

以日本當時的宏觀經濟狀況為例,白川方明指出,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的經濟增長速度雖然在國際上仍然很快,但與之前幾年相比有所下降,但當時的決策者不能接受經濟增速下降的現實,希望通過加槓桿等措施來刺激經濟保持高速增長。

回顧當年的歷史,他認為應該仔細研究「貿易戰」背後,潛在經濟增長率下降等核心問題。以人口結構為例,恰恰是在日本「人口紅利」最高的時候,日本的經濟泡沫破滅了。白川方明指出,在持續的貿易摩擦背後,更應該關注和尋找解決本國經濟內部結構性問題的辦法。

宮內義彥指出,當時面對來自歐美國家的壓力,日本央行的做法是正確的,但要解決外部貿易摩擦、內部經濟結構等問題,所依靠的不只是貨幣政策,還要通過財政政策來提高供給側需求。「在現實過程中,貨幣政策的寬鬆只是一個工具而已,這對我來說是比較失望的,因為只有貨幣政策在發揮作用。」

事實上,日美「貿易戰」時,日本經濟是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國內消費需求在經濟發展「三駕馬車」中所佔比例較低。而今天,內需已經成為日本經濟最重要的部分。據宮內義彥介紹,如何穩定內需、提升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已經成為日本政府關注的頭號大事。

肯特·凱爾德認為,日本在「貿易戰」期間的財政政策不夠積極,這也是一個問題,背後所反映的是,在自身產業高速發展的同時,日本國內當時的體制轉型過程並不成功,特別是全球化的過程太快了,反而毀壞了日本的一些機制。他指出,中國可以從中吸取教訓。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則把關注的目光投向日美「貿易戰」的另一個主角。

在他看來,美國在上世紀60~90年代將貿易逆差歸罪於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出口導向型經濟,並且逼迫日本把生產轉移到美國,但直到今天,美國所面臨的貿易逆差並沒有減少,反而還在繼續增加,這說明關鍵問題還是在於美國自身的經濟結構。

「現在美國的貿易逆差同樣是因為儲蓄率太低,只有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林毅夫說。但讓他感到遺憾的是,美國並沒有從自身問題下手,而是繼續盯著貿易逆差不放。他認為,中國再次面臨著類似的情況,「這次我們有理由做我們該做的事」。

原文刊載於《中國青年報》2018年04月17日 11版

原標題:《中國從日美貿易戰中得到怎樣的啟示》

製作:莫昕楠

編輯:張均斌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青經濟 的精彩文章:

TAG:中青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