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傳統武術能不能打』是個偽命題」
本文作者
什麼是偽命題?
比如就這個命題——「傳統武術能不能打」,無論答案是肯定還是否定,因缺乏充分的客觀證據,在邏輯上都無法成立,這個命題就是偽命題。偽命題不可能有答案,但並非沒有意義,有時也能引發進一步的思考。
其實當代人提出「傳統武術能不能打」,不是要討論練傳統武術的人能否打敗不練武術或不練技擊的普通人,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是無須討論的。當代人提出「傳統武術能不能打」,其問題的核心是想知道作為傳統武術技擊的頂尖水平能否與當代職業散打或者國際上MMA的頂尖水平相抗衡,甚至具有某種優勢。就這個意蘊而言,「傳統武術能不能打」無疑是個偽命題。因為職業散打及MMA是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才出現的國內和國際賽事,而中國傳統武術自1956年後其技擊能力被閹割了30餘年,到1979年開始恢復武術的對抗性運動時,這時的傳統武術已經完全失去了其技擊巔峰時期(清末民初時期)的技擊能力,很多高效的訓練方法也已失傳。所以「文革」後的傳統武術,就其技擊能力與技擊技術的內涵而言,早已不是當年的傳統武術。所以今天我們接觸到的傳統武術是被閹割了30多年技擊能力的傳統武術,與清末民初時的傳統武術不能畫等號,尤其是在技擊能力上更不可同日而語。
因此作為巔峰時期(清末民初)的中國傳統武術技擊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才興起的職業散打和MMA在時間上碰不上面。而在中國傳統武術技擊巔峰時期的清末民初,國際上也沒有全球性的職業格鬥的競技賽事。所以,沒有充分的客觀證據來證明中國傳統武術最高水平的技擊與國外其他格鬥門類最高水平的技擊孰優孰劣。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傳統武術能不能打」是個偽命題。
當代人之所以關注這個偽命題,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今天的傳統武術職業拳家面對職業散打和職業MMA的頂級選手確實打不過,而且差距甚大。第二,長期以來一些人、一些門派出於各種利益的驅動極力吹噓、誇大當代一些所謂的代表性拳師的武技,甚至不惜弄虛作假,造成今人認為他們超越或至少不在其前人之下。但當他們面對職業散打和MMA的選手時,不是望而卻步,就是不堪一擊。於是就有人提出這個偽命題。
我一直認為危害中國傳統武術的不是徐曉冬等人對當代傳統武術技擊能力的質疑,而是多年來各種媒體對當代某些拳師的虛假宣傳、包裝,更深層次的弊端是中國武術界多年來始終沒有建立起一個正確的歷史態度,使得中國傳統武術界變得十分奇特,任何荒謬的邏輯似乎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立足點。
客觀地講,中國傳統武術技擊是無限制格鬥,強調一擊必殺,其技藝和練法都是針對這個目的的。而技擊競技比賽,無論是中國的現代散打還是國際上的MMA,本質上都是體育競技,不是以殺人為目的,因此中國傳統武術技擊與現代格鬥競技如中國現代散打及國際上的MMA等現代搏擊運動,在目的性及訓練的內容與方法上都存在質的不同,完全是兩個不同的領域。
自明朝中期至清末民初,各家各派有關實戰技擊的訓練內容與方法是非常私密的,在眾多從學者中如果不是天賦和德性俱佳的入室弟子,是不輕易傳授的。所以一方面極易失傳,另一方面也造成不同門派之間的技擊能力差異甚大,形同天壤。1929年浙江、上海先後舉行的兩次全國性的徒手擂台賽,孫祿堂先生只許那些跟他學拳3年以內的學生上台參賽,老弟子中除孫振岱因作為國術館教師,為支持大會而參賽外,並無他人下場。孫振岱連勝兩場後,孫祿堂先生就令他退賽。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以那些老弟子的功夫,他們一出手很容易傷人性命。即使如此,兩次比賽名列前茅者還是多為孫祿堂先生那些從學僅三年內的徒弟。由此可見訓練內容和訓練方法帶來技擊能力的巨大差距。孫存周先生晚年時講:「孫氏拳讓我帶進棺材裡去了」,指的就是這種一擊必殺的技擊功夫。當然不僅孫氏拳,在那個歷史環境下,這種殺人技都是不能輕易傳授的。換言之,一旦學生惹了事,教授者是要受到牽連的。個別人、個別門派即使私下傳授,也由於大環境及傳授對象受到很多限制,其傳授的效果往往大打折扣。所以中國傳統武術技擊在經過30多年的斷代後,如何將其殘留的少數不完整的訓練內容與訓練方法挖整轉型,使之適應當代競技技擊比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涉及進一步挖整和轉型這樣兩個層面,絕非短期內就可以完成。
所以今天我們談傳統武術技擊,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傳統武術技擊成功轉型——適應當代競技技擊這種形式,來體現其效用與價值。換言之,今天我們能夠推廣的傳統武術技擊一定不是當年的傳統武術技擊,而是為了適應當代競技體育規則的所謂的傳統武術技擊,即被改造的傳統武術技擊。所以,今天的傳統武術只要進入競技體育領域,至多只是也只能是其中某些要素帶有傳統的符號,就其整體而言與傳統必然分道揚鑣。所以從這個角度講,今天談「傳統武術能不能打」是只有不了解傳統武術的人才會提出的問題。
其實不僅中國傳統武術是如此,我們今天在奧運會上看到的日本柔道、韓國跆拳道都與傳統的柔術和傳統的跆拳道大相徑庭。中國武術要想進入現代競技領域,必然要經歷一番艱難、重大的改造過程,因為這是在不同領域之間的一次質的轉型。可以講當代中國散打的出現正是這種轉型的一個例子,當然這種形式的轉型是否成功,則屬於另一個話題。
我認為,中國武術界長期以來處於十分浮躁的狀態,直到今天也沒有明顯的改變,很多重大的理論認識問題、歷史認識問題和技術挖整遠沒有達到清末民初的水平。當代人包括一些專業的武術工作者、武術文化推廣者們,他們對傳統武術認識之幼稚和混亂使得其常常犯一些低級的常識性錯誤,其整體素質有待提高。解決上述這些問題,比組織一些人跟徐曉冬隔空論戰要重要得多。
TAG:武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