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岳飛悲劇新解

岳飛悲劇新解

今天,

我們來複盤岳飛悲劇,

推敲一下他為什麼會被殺。

這無疑是個悲劇。

但是既然發生了,

平抑情緒,

探討究竟,

也非常必要。

後世敬岳飛是民族英雄。

他挽天下於既傾,

在北伐進展順利的情況下,

被朝廷十二道金牌,

逼迫退兵,

而後收復失地全部丟失,

自己也被捉拿下獄,

以莫須有罪名被害。

通觀南宋,

岳飛北伐,

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

也因此,

岳飛的故事格外悲壯。

令人扼腕。

但是,

岳飛悲劇,

究竟為什麼會發生呢?

只有切換到宋高宗趙構的視角,

結合南宋初立各方形勢,

甚至還不能局限於當時,

而要從歷史舊事中尋找線索,

仔細推敲,

才能找到答案。

東晉與南宋

要破解這個題目,

我們必須回到東晉,

因為東晉與南宋,

面臨的形勢實在太相像,

可資為鑒。

南宋和東晉,

二者有諸多相近之處。

兩個朝代都是煌煌盛世

之後的偏安政權。

西晉承繼的是,

漢代輝煌之後的大勢傾頹,

北宋承繼的是,

唐代輝煌之後的大勢傾頹。

而東晉和南宋,

則屬於西晉和北宋在傾頹之後的再次收縮。

折上再折。

這個過程不是偶然的,

有規律可循。

簡單說,

兩個帝國都孕育了嶄新文明,

並分別在漢與唐達到勢力高峰,

帝國邊界大肆擴張。

帝國廣土眾民,

很多民族被納入帝國體系,

或因為戰敗,

被移地安置,

或因為欽慕繁華,

主動內遷。

時間一長,

很多民族出現在帝國內部原本由漢族居住的地區。

在帝國鼎盛期,

文化上講究自信寬容,

各民族比較平等,

共同沐浴在繁榮里。

帝國強盛,

主要是靠武力強大。

但是帝國總有衰弱空虛的時候,

或者由於軍隊都被派往帝國邊境,征討四方,

或者由於帝國內亂不已,元氣大傷,

總之帝國虛弱了,

武裝起來的異族就獲得了機會。

在第一帝國,

漢末三國直至西晉八王之亂,

累年內戰,

使得中原與關中地帶遭到重創,

軍力大損。

遷居并州的匈奴人首先發現機會,

劉淵成立劉漢政權,

擊滅了西晉,

隨後羯族人的後趙,

匈奴人的前趙,

鮮卑人的諸燕和氐族人的前秦等

相繼在中原地區登場。

在第二帝國,

唐中期由於帝國軍隊主力屯於邊關,

帝國內部核心區域空虛,

雜胡安祿山起兵攻擊,

帝國頓時陷入混亂。

雖然經過八年,

安史之亂被平定。

但是,唐朝北方如同東晉之後一樣,

陷入了實際上的外族割據之中,

直到兩百年後北宋建立。

但是北宋建立,

只是緩解了這個歷史過程,

並未將其逆轉,

它未完成對契丹的征服,

也未能給帝國北方建立安全的防線。

總體上,

兩宋依然是帝國收縮期的繼續。

後來,女真人擊敗契丹人,金滅遼,

稍後,金再滅北宋,

高宗趙構好不容易退守南方,

收攏形勢,

建立南宋。

這就是東晉與南宋,

建立時的大背景與大形勢,

也是岳飛活躍的時代舞台。

南渡皇帝心病

從北方大亂中,

跑到南方建立偏安政權的皇帝,

到底是怎麼想的?

有沒有共同的心思?

有的。

總體來說,有兩個。

第一,收攏人心,保住天下。

第二,穩住之後,收攏權力。

兩個目標分先後,先穩住,後集權。

兩個目標追求,都不含糊。

我們來看看東晉初年的故事。

西晉永嘉年間,

北方基本被劉淵的劉漢佔據,

318年,晉元帝司馬睿在建康即位,

開始了西晉。

由於當時西晉上層對天下大勢崩壞,

有一定預期,

司馬睿(時為琅琊王)和王導,

此前是作為備亂被派往南方的,

所以他們重新撐起朝廷,

建立東晉,

還不算完全無備。

晉廷南遷,

在東邊,從江淮到中原,

在西邊,從荊襄到中原,

百姓都處於無保護狀態。

所以,各地百姓紛紛起義,

建立塢堡以自保。

後來,一些重要人物,

收攏起一些塢堡軍將其變成正規軍,

依附東晉朝廷,

包括祖逖和郗鑒。

祖逖軍駐守在徐州,

保衛江淮一帶,

這裡是東晉帝國的東大門。

與此同時,王導之兄王敦,

領重軍駐紮在荊襄一帶,

確保了帝國西部穩定。

王敦和祖逖等將領在外以軍事拱衛東晉。

同時,王導擔任朝廷丞相,

主要對江南世家大族展開統戰,

爭取他們支持朝廷。

江南地區原屬東吳,

西晉滅東吳並不久遠,

一代人而已。

如果人心不附,

東晉政權就會成外來政權,

局勢就危險了。

好在王導成功做到了。

正是在內外大臣合力下,

晉朝局勢逐漸扭轉,

東晉得以站穩。

這個格局,

是為應對北方軍事壓力產生的。

但是,

這個格局可保天下,

卻未必能保皇權。

為了應對軍事壓力,

在外領軍的王敦和祖逖等將領,

實際上享有很大的決策權力。

有東晉一代,

在外領軍的方面,

都有成為軍閥的傾向。

這是必然的。

因為只要想有效應對北方軍事壓力,

皇帝就不得不對主要方向的主將充分授權。

不僅如此,

還要將帝國出產,

各種物質供送前線以作軍資。

這樣一來,

方面大員極易搞獨立。

事實上,王敦就已經軍閥化了,

祖逖還沒有但也不被朝廷信任。

所以,

結果是:天下保住了,皇帝手裡沒權。

穩定之後,

晉元帝就開始著手打破局面,

收攏權力。

比如,在朝廷,他另外提拔人才,

並疏遠王家代表丞相王導。

王家隱約感覺有滅門之災。

祖逖一死,

王敦起兵造反了。

他帶領著荊襄軍順流而下,

直達建康,清了君側,

晉元帝認慫了。

雖然王敦最終沒有廢黜晉元帝,

但是此後他掌握了大權,

在荊襄遙控朝政。

這一波折,

確認了東晉的基本政治結構:

在外領兵的將領,

尤其是居於朝廷上游的荊襄方面大員,

握有重權,

而坐鎮朝廷的皇帝,

並無實權,

幾乎成為虛君。

元帝之後,到了晉明帝。

作為皇帝,他也對這個局面不滿,

這個遊戲再玩一遍,

王敦再次起兵。

雖然這次因王敦病死,沒有成功。

但是王敦之後鎮守荊襄方面的

陶侃庾亮桓溫,

每個人都對朝政擁有很大話語權。

此後,東晉還有叛亂,

皆是因為皇帝對大權旁落不滿,

意圖消弱在外領軍的將領權力所致。

無論結果如何,

都沒能改變東晉朝堂的基本架構:

外臣權重,皇權虛懸。

從東晉案例,

究其根源,

我們可以總結出幾個結論。

第一,

偏安政權極容易陷入君權旁落,

將領權力過大的局面;

第二,

導致這種局面的,

根本上是有持續不斷的外部軍事壓力。

這是一個很明顯的邏輯鏈:

外部軍事壓力大,

資源就向關鍵方面集中,

關鍵方面極容易做大,

反過來又推動資源進一步向己集中,

最終尾大不掉,

難以節制,

皇權旁落。

岳飛為何悲劇

宋高宗一定知道東晉歷史,

也一定會著力避免東晉的皇權虛懸。

在高宗看來,

岳飛是有可能成為南宋的王敦的。

岳飛也是鎮守荊襄地區的方面大員,

他矢志北伐恢復中原,

並因此為北伐廣集資源。

岳飛北伐,

不斷打勝仗,

最遠打到了舊都開封門外。

這對天下百姓,

尤其是失陷區百姓來說,是好事。

但是,對高宗來說,

就未必是好事了。

第一,

北伐訓練了岳家軍,

但岳家軍是不是忠於朝廷,

是不是離了岳飛就難以節制,

朝廷是吃不準的。

如果失控造反,

這一支虎狼之軍,

是很麻煩的。

第二,

北伐吸納了南宋大量的資源供應,

岳家軍基地荊襄兩湖平原,

有足夠的物產,

而且居於長江上游,

戰略高地輔以充足物產,

是可怕的。

第三,

如果北伐成功,

岳飛迎還二聖,

高宗就面臨帝位合法性問題。

這還是好的估計。

如果岳飛名義上尊崇二聖,

實際上以二聖之名行攝政之實,

那時候怎麼辦?

這天下是姓趙還是姓岳?

第四,

如果北伐成功,

就算沒有二聖,

岳飛班師,

以大功之身回朝,

此後朝堂格局會怎麼演變?

岳飛有可能成為東晉桓溫。

桓溫是誰?說回東晉。

桓溫是東晉後期的權臣,

他的權臣地位是怎麼產生的呢?

因為有大功。

桓溫接管荊襄地區防務後,

力排眾議,率軍進入巴蜀,

經過苦戰,

討平了割據半個世紀的成漢政權,

收復巴蜀,

建不世之功。

此後,

桓溫也矢志北伐,

恢復中原故土。

桓溫曾領軍對中原地區進行了三次北伐,

但都以失敗告終。

失敗原因之一,

是北伐得不到朝廷支持,

受到很大掣肘。

東晉朝廷想,

一旦北伐成功,

那必是桓溫的成功,

但會是晉廷的成功嗎?

桓溫與晉廷進行了激烈鬥爭,

後來東晉軍隊幾乎都歸桓溫節制,

桓溫成為權臣。

桓溫還廢過一任皇帝。

站在高宗角度看,

大臣累立大功,

但是志向超過朝廷,

對朝廷來說必然是好事嗎?

一旦北伐成功,

如果岳飛藉機要求接管南宋對金防務,

高宗能夠拒絕嗎?

宋廷有實力拒絕嗎?

而且這還不算完,

如果岳飛掌握了南宋軍力,

等同於徹底改變了政局的實力形勢,

輕則引起君權旁落,彷彿東晉,

重則會引起改朝換代。

當然,

岳飛個人品行高潔,

不至於此。

但是實力結構的改變是深刻的,

怎知岳飛之後人作何想?

桓溫之子桓玄,不就造反了嗎?

曹操之子曹丕和司馬昭之子司馬炎,

不就受禪了嗎?

宋高宗要的不是岳飛善意,

而是不讓岳飛有此實力。

岳飛北伐越順利,高宗就會越緊張。

正因此,

他才會緊急敕令退軍,

發了十二道金牌,

堅決把岳飛的北伐終止,

阻在開封城外。

還有第五,

以上是考慮岳飛北伐成功的情況,

如果沒能全功,

沒能直搗黃龍,

而是只收復一部分失地,

那就意味著,

此後宋金還會繼續對峙,

只是戰線由江淮和荊襄壓到黃河沿線。

從長久看,

以金軍與宋軍的戰鬥力對比,

這條線是守不住的。

或許在岳飛之後,

這些地方又會得而復失,

戰線會重新壓縮到江淮一線。

但是,這個過程糜費不可勝數,

會對帝國持續構成沉重壓力,

結果可能只是壯大了邊境軍閥。

以今天的眼光看,

在冷兵器時代,

如果中原帝國控制不住燕山地區,

從而把草原帝國擋在長城之外,

那麼,

中原帝國所居中原地帶,

無險可憑,實質上是守不住的。

因為相對草原帝國,

中原帝國軍事劣勢極為明顯。

何時被驅逐出中原,

只賴草原帝國內部的兵鋒所向而已。

從這個意義上,

北宋能堅持一百五十年實在非常難得。

因為北宋傾力與遼維持了和平。

等到金崛起,

一定要靠軍事決勝,

宋就沒有機會了。

如果看到這一點,

高宗決策主動退守江淮,

就是正確的。

總之,

推敲之下,

對宋高宗來說,

與金人議和才是長治久安的最佳選擇。

議和,

從根本上消除外部軍事壓力,

不僅能保住南宋半壁江山,

更關鍵的是,

還可保住皇權不旁落。

既然將議和定為國策,

宋高宗就堅決消除內部的戰亂因素。

如果岳飛還在,

議和必然不成,

朝廷強行議和,

岳飛就可能會反,

岳家軍就會失控。

這就帶來了岳飛悲劇。

可悲,可嘆!

岳飛的北伐及其勝利,

只是讓宋和金雙方朝廷,

都感到迫切需要議和。

岳飛直接促成了這個結果,

但他個人卻因此犧牲。

這個結果,

對岳飛和岳家軍,

是極大的悲劇。

對宋人來說,

也不是當時可能爭得的最佳結果,

所以人們為岳飛鳴冤千年而不止。

但是,

對於宋高宗和他的皇權,

卻是最好的結果。

《新解》,

有助於理解岳飛悲劇是如何發生的,

但絲毫不減弱岳飛事件的悲劇性。

推敲這個故事,

提醒我們,

業務幹部一味向前的時候,

要抬頭看一看,

亦要為己謀身,

免遭悲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珠峰之路:親愛的老黑,讓我再相信你一次
哥窯瓷器怎麼鑒定出手 哪裡拍賣正規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