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文咖啡館?「理解馬克思並不容易!」

人文咖啡館?「理解馬克思並不容易!」

人文咖啡館

「理解馬克思並不容易!」:走進馬克思複雜的思想世界

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嘉賓:聶錦芳

時間:4月21日(周六) 下午2-4點

地點: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讀者服務部地下一層(地鐵4/10號線海淀黃庄站D口出來即是)

報名方式

②直接前往現場。

沙龍內容

馬克思是迄今為止仍然參與現代世界的「塑造」、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思想家之一。然而,由於特殊的時代境遇、實踐發展和學科分界,言說了近一個半世紀的「馬克思主義」,迄今為止並沒有獲得人們明確的認知和深刻的理解,反而愈益陷入聚訟紛紜的境地。

為什麼說馬克思的批判決不是棄之不顧、徹底打碎、顛覆重來,而是在深刻剖析、反思基礎上的揚棄和超越,是濫觴之上的勃興?

什麼是馬克思哲學超越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所體現的「新「」現代」的內涵?

馬克思為什麼沒有完成《資本論》的定稿工作?共產主義是「全人類的解放」還是「普遍的個人的解放」?

2018年4月21日下午,北京大學聶錦芳教授做客人文咖啡館,帶領我們走進馬克思複雜的思想世界,矯正長期以來形成的誤讀和曲解,回到客觀、準確的馬克思主義。

嘉賓介紹

聶錦芳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獨著《濫觴與勃興——馬克思思想起源探究》(2017),《「到馬克思的故鄉去!」》(2017),《批判與建構:〈德意志意識形態〉文本學研究》(2012)《清理與超越——重讀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礎與方法》(2005)《哲學形態的當代探索》(2002)、《哲學原論——經典哲學觀的現代闡釋》(1998),合著《馬克思研究讀本》(2013)、《馬克思主義哲學史》(2012)、《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程》(2003)、《超越「後發展」困境》(2002),主編《「巴黎手稿」再研究:文獻、思想與歷史地位》(2014)《馬克思的「新哲學」——原型與流變》(2013)、《〈資本論〉及其手稿再研究:文獻、思想與當代性》(2013)等;發表論文200篇。

聶錦芳教授主張「回到馬克思」去梳理和分析馬克思主義發展,因為在馬克思主義史上,馬克思是第一個自覺地思考過這個問題的人,特別是在晚年,馬克思提出了非常明確的看法,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本文選摘自《濫觴與勃興——馬克思思想起源探究》,文章有刪節,標題為小編所加。

文 | 聶錦芳

今天面對新的時代境遇和全球化態勢,總結20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這個問題更加尖銳地擺在我們面前。對此,人們發表的議論很多,真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裡我們也不擬從理論上抽象地分析,還是主張「回到馬克思」進行梳理,因為在馬克思主義史上,馬克思是第一個自覺地思考過這個問題的人,特別是在晚年,他提出了非常明確的看法,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馬克思晚年的改變值得注意

從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到1883年去世,馬克思的理論創作和實踐活動極為耐人尋味:

首先,馬克思為《資本論》的整理、修訂和擴充持續不斷地努力,但始終沒有完成定稿工作。這其中既涉及對以往建構的理論體系及其方法、原則的再斟酌,諸如業已完成初稿的第二、三卷的內容如何編排、原來「六冊計劃」是否依然有效、數學分析之類的方法如何有助於理論的科學化等等;又觸及原來關注不夠的或者沒有引起注意的經濟現象的分析,諸如金融、銀行業和土地制度問題;還有就是70年代之後資本世界的新變化。大量新現象的湧現,使他放棄了「完成」一部成型、完整的著述的工作,而是深入到更為深刻的自我反思、材料積累、視野拓展及對相關複雜問題和現象的探究之中。

其次,馬克思意識到自己的理論與實踐之間關係的複雜性,突出的表現是他與德國社會民主黨之間的微妙的關係。對於1863年由斐迪南·拉薩爾創立的「全德工人聯合會」(拉薩爾派,ADAV)和1869年由奧古斯特·倍倍爾、威廉·李卜克內西創立的「社會民主工黨」(愛森納赫派,SDAP)兩派之間曠日持久的爭論,馬克思的態度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同意兩派的整合,另一方面又對整合後的綱領很不滿意,於是寫作了《哥達綱領批判》。但他的意見並沒有被接納和吸收,所以,事實上「馬克思生命歷程的最後十年,不再專註於政治活動和工人運動,而是致力於歷史和人類學的研究」。對於後來於1875年整合成立的「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SAPD)馬克思發表言論時非常慎重,而1890年改名「德國社會民主黨」(SPD)時,馬克思已經去世了。

最後,馬克思發現了自己以往研究不夠乃至完全不知之處,即對於東方發展道路和古代向現代轉型過程的討論。為此他自學了俄語,撰寫了大量有關人類學、歷史學的筆記,而在他幾乎沒有自己評論的大量史料的梳理中,原先建構的唯物史觀的理論框架得以大大突破:他與猶太—基督傳統的關聯,與近代人道主義、啟蒙思潮和科學理性的瓜葛,他傾心探究但又極為困惑的資本主義的發展……都以隱晦的方式顯示出來了。

「我只知道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

馬克思晚年的努力無疑是他以前的工作的繼續,雖然沒有寫出完整、成型的著述,但其中無疑蘊涵著極大的思想建構的空間和多元實踐的路向。更為可貴的是,馬克思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自覺地思考了其學說未來的命運,當自己的思想、苦心在當時已經不能被忠實的理解和轉換的時候,他發出了沉鬱的慨嘆:「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 這句振聾發聵的話該如何理解呢?謹根據我所掌握的文獻特做如下的分析,即馬克思提醒後繼者不能把他的學說理解和演變為———作為「超歷史」的「萬能鑰匙」的馬克思主義。1877年,馬克思在《給〈祖國紀事〉雜誌編輯部的信》中,譴責了米海洛夫斯基把他「關於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一切民族,不管它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註定要走這條道路」,認為「他這樣做,會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辱」。接著就舉了《資本論》中的幾處論述來詳加分析,指出他的學說不是「一把萬能鑰匙」,不是「一般歷史哲學理論」。

被誤讀的馬克思

「當作標籤貼到各種事物上去」的馬克思主義。現在流傳下來非常明確地披露馬克思上述慨嘆的文獻來自恩格斯1890年的幾封書信。恩格斯在8月5日致康拉德·施米特的信中指出,馬克思特別反感把唯物主義、唯物史觀當作標籤,只看重馬克思主義哲學「依賴於物質存在的條件」而「排斥思想領域反過來對物質存在方式起作用」,把唯物史觀解讀為「經濟決定論」,使「唯物主義」這個詞成為「只是一個套語」,「一把這個標籤貼上去,就以為問題已經解決了」。而在8月27日致保爾·拉法格的信中恩格斯再次痛斥這樣的「馬克思主義」者,設想「馬克思大概會把海涅對自己模仿者說的話轉送給這些先生們:『我播下的是龍種,而收穫的卻是跳蚤』」。

作為政治鬥爭工具的馬克思主義。德國社會民主黨圍繞合併而展開了曠日持久的鬥爭,而且兩派之間都聲稱其主張符合「正統的」馬克思主義。雖然不能協調他們之間的矛盾,但馬克思敏銳地覺察出,他的學說有被利用的危險。1878年,在給奧古斯特·倍倍爾、威廉·李卜克內西和威廉·白拉克等人的信中,他說自己不擔心身後其思想被湮沒,而是要特別警惕他的學說以後會淪為政黨政治鬥爭的工具和占統治地位的「國家哲學」,認為那樣會「窒息精神創造的本質」,並且舉例說黑格爾哲學就是這樣衰落的。

壟斷思想解釋權的馬克思主義。同樣針對斐迪南·拉薩爾、奧古斯特·倍倍爾、威廉·李卜克內西等在德國社會民主黨內展開的紛爭,馬克思還發出這樣的痛心之語:「你們應該明白:把馬克思主義壟斷化並使它成為一種國家宗教,就意味著卡爾·馬克思精神的死亡,而這種精神正是他畢生研究和生活的靈魂之所在。」 這裡必須強調指出,馬克思的這種說法當然有特殊考量和具體語境,所以也不能無限地延伸、引用和肆意發揮,特別是不能用來對當代現實進行評論,但他生前對將其理論和方法做簡單化、極端化、「頂峰論」的理解的傾向保持高度的警覺並且做出嚴厲的批評,真正顯示了他的高瞻遠矚,確實發人深省。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我們必須秉持馬克思自其思想起源期直到晚年的價值追求、理論意旨和思維邏輯,結合當代社會的新態勢進行理論和實踐創新,才能發展出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

重讀馬克思:文本及其思想(12卷本)

主編:聶錦芳

《重讀馬克思:文本及其思想(12卷本)》是由聶錦芳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6ZDA098),也是由其領銜的團隊在多年追蹤世界學術前沿、廣泛搜集文獻資料和悉心解讀內容基礎上推出的重要成果,我們想以此作為厚禮獻給2018年馬克思誕辰200周年。

濫觴與勃興——馬克思思想起源探究

(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庫·第二輯;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聶錦芳 著

本書將馬克思的「中學材料—大學文學作品—哲學筆記—博士論文」作為一個文本單元統攝起來進行了詳盡的梳理和解讀,藉此勾勒出馬克思思想起源期的複雜狀況、演變軌跡、思維邏輯和後續效應。作為一種無形的「文化場」的「特里爾傳統」,經千年風雨洗禮仍巍峨聳立的古羅馬恢弘的建築及其所蘊含的宗教氛圍和情懷成為馬克思成長的環境和背景;啟蒙主義教育和大量人文經典滋潤著他年幼的心田,在「適合抒情詩的年齡」,他「以情感來觀照人性、理解世界」,在愛中體味、追問、展示愛的功能和內涵、浪漫和困境,最終意識到情感的局限性以及升華和超越的必要性;「回到古希臘『衰落』的時代」對「原子論」哲學的追尋,激發他對自由與必然、個體與總體、本質與現象、短暫與永恆、主體與客體等哲學原則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個初步成型的思維框架和「世界的哲學化同時也就是哲學的世界化」的理念。這些哲學思考、自我意識和價值取向對馬克思在「《萊茵報》—《德法年鑒》時期」面對複雜的社會現實展開的探索,以及更往後的「意識形態批判」和「政治經濟學轉向」產生了持久的影響。

本書大部分章節是在馬克思故鄉特里爾完成的,這也使作者的寫作和思考帶有獨特的感性體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咖啡 的精彩文章:

愛生活,漫咖啡

TAG: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