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玄沖道醫揭示:十二經脈之太極運動與太極拳
作者: 祝玄沖 武當祝氏道醫
——人身最大的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玄機。
太極拳的練功原理和祝華英道長的內證經脈運行機理(左右陰陽表裡之雙向正負對立太極運動)是一樣的。人體的左側十二經脈運動與右側十二經脈完全對立相反,左升則右降,右升則左降;而身體一側的十二經脈六陰六陽表裡經脈運動升降相反,陽升則陰降,陰升則陽降。
太極以左右為陰陽。在招式中,都是秉從太極陰陽的對立原則,比如左虛則右實,左實則右虛。又比如雲手,雲手就是典型的太極對立升降原則。在太極雲手中左手向上運動的同時,右手則向下運動;左手升到極點轉而向下,右手與此同時降到極點轉而上升。左手有個升降的太極運動,右手也有升降的太極運動,而關鍵是左右的太極運動剛好相反。這個正好是與我們身體里的左右經脈之對立升降運動相符。
太極拳是左右交替發力,比如左側在出手發勁的同時,右側卻在收縮蓄力。當左側發勁之後轉而蓄力,而右手剛好蓄力完成轉而發勁。這樣左右交替對立發勁、蓄力,正好可以綿綿不絕,如行雲流水前後陰陽相接相續。太極拳如果左側在前則右側在後,左側在後則右側在前,左右之變化以任督為中軸,任督交匯左右之陰陽運動以及樞轉左右陰陽。
上身之運動以下身足跟為根基,以腰為上下之樞機,下為力之根源,上為勁氣之用。力跟於足,樞乎腰而發乎手。此正所謂上以下為基,手三陰三陽以足三陰三陽經脈為根基也。足部六經為勁氣之根源,而手部六經為經氣之外發。腰部以神闕肚臍一圈之帶脈為上下天地陰陽之交,故為上下手足勁氣之樞機。足部經脈的勁氣上貫於腰,推動腰部旋轉,勁氣由腰輸佈於上肢肩而到達於手部。
太極拳的拳架完全是按太極生兩儀,即左側身體、右側身體為兩儀,其兩儀以身體居中的任督二脈為左右分界;上下再以腰為界,肚臍以上為天道,肚臍以下為地道,把左右兩儀從中沿帶脈腰軸再分上下,此為兩儀生四象;再加上後背為陽,前面胸腹為陰之身體前後,則為四象生八卦,而形成左右之兩儀、左右上下之四象、左右上下分前後之八卦格局,如加上中定之百會透尾閭中正,則為人體九宮格局。人體前後左右上下運動中,前後、左右、上下運動對立,左實而右虛,左虛而右實;左靜而右動,左動而右靜;左前而右後,左後而右前;左上而右下,左下而右上等;左右都有兩種對立性運動,此所謂四象生八卦之運動。此八卦格局每一卦都有三條經脈組成一個經卦,比如左足之足三陽位左側地部之陽卦,左側足三陰位左側地部之陰卦;右足之足三陽位於右側地部之陽卦,右側之足三陰位於右側地部之陰卦;右手之手三陽位右側天部之陽卦,右側之手三陰位右側之陰卦;左側手三陽位左側天部之陽卦,左側手三陰位左側之陰卦。其位於中之任督二脈,為先天八卦卦位,亦分前後左右上下之八卦,不過,與十二經脈之後天經脈卦位不同。
但是這些拳架都是模擬的後天八卦之陰陽運動。太極的思維是先天為體而靜乎本心,後天為用而動乎外形。太極之先天為虛極靜督,無思無為,故需獨立守神,心神內守本心之虛靜,以合先天無極之清靜虛靈。這樣去進行太極拳的走架,才能讓體內氣機符合真正的太極陰陽自然之運動,虛於心而動乎形,如此方能得太極之奧妙。太極拳在練習過程中,不要有所求。身心合一,收斂身體的感覺回歸於心,只有心靜空明的狀態。當然,前提是熟悉拳架。
我一直有個猜想,當初張三丰真人創立太極拳,應該就是在修鍊丹道過程中,精炁神圓滿後,虛靈不昧神守於內,心合於大道身合於天地陰陽,而後周身經脈氣機依天地陰陽二氣之法則自然發動,以左右陰陽表裡的經氣之太極對立機能,自然而然帶動了身體作出種種肢體太極運動,遂創立了天下聞名的太極拳,畢竟張真人為丹道修鍊大成之修真者。
太極拳的機理是從身體的左右十二經脈經氣太極能量運動來因勢順導的,因為人身的太極兩儀四象八卦運動主要就體現在經脈里。
為什麼很多人練太極拳達不到很好養生效果,太極拳要想真正達到養生的目的,一定要在心靜過程中才可以。在心神無為不干預經氣運動的前提下,經脈之氣的能量才能完全按照自己本來的太極狀態去運動,這樣才能達到身體陰陽平衡而沖和的完美狀態。老子云:「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如是也!
6月深圳《武當祝華英十二經脈揭秘應用》道醫研修班二十期公告
開班時間:2018年5月26號到5月30號開班,5月25號報到。
主講老師:武當著名道醫祝華英 祝玄沖(俗名祝勇)
報名聯繫:13823327712 劉老師(同微信)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發現中醫 | 劉敏:恩師家人成就我的中醫路
※【真傳一刻】第175期:沈謙益-疾病之來源去路的現階段思考(上)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