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國時期的孫權派遣衛溫出海尋找「亶洲」的目的是什麼?無非兩個原因

三國時期的孫權派遣衛溫出海尋找「亶洲」的目的是什麼?無非兩個原因

三國時代,表面上是三足鼎立,實際乃曹魏一家獨大,而東吳與西蜀只能聯手以自保。以當時孫權的憂慮,無非就是兩個原因:聯盟抗曹;擄掠人口,擴大地盤。

一、 孫權為了對抗曹魏外聯公孫淵,還不滿足,另想去東邊尋一盟友「亶洲」,也就是日本,也稱其倭國,乃九州島上的小勢力,在當時日本島還有著上百個政權。雖說和日本結盟,日本也幫不上什麼忙(那時的日本跟土著一樣,連件像樣的兵器都沒有),但至少可以對曹魏可以起牽製作用。

二、因其連年征戰,人口數量少,又急需擴充地盤,於是就派衛溫和諸葛直出海,因二人不知其方向,一路往南,來到了夷洲,也就是台灣。二人駐紮了一年並帶著幾千土著回來交差,並第一次把台灣納入中國的版圖,按理說,二人可是立了大功了呀!但並不,確被孫權以「違詔無功」給砍了頭。來時領兵數萬回時確只有一千之餘和幾千土著,失去十之八九得不償失。而且當時與將士同去的還有丹陽太守李瑩這樣的文官,根據種種跡象表明,孫權意在長期經營。

此趟航海之行,孫權雖說未能如願經營台灣,但是此後兩岸的聯繫就日益增多了,況且隨軍的沈瑩,回來後寫了《臨海水土異物志》,大量記載了台灣的物產、風俗、地理等,為後期建立政權作了準備,成就了水上霸主的地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智囊 的精彩文章:

不到2萬人的八國聯軍為何可以攻下北京?無非五個原因

TAG:歷史智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