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趙安剛:更樂的母親——大池

趙安剛:更樂的母親——大池

淺析更樂鎮地標「池坪」

離涉十五里,有村叫更樂。邑中巨鎮。

村中央有一池,古來有之,人稱「大池」。後改稱池坪。是更樂鎮重要的文化廣場。

池,指水池,水塘。儲水之用。多由人工開挖而成。更樂地處高阜,周圍高山峻壑,人多地少,村人多打窖挖池,引渠儲雨,以備平常日用之需。亢旱之年,更需到幾十里外的漳河或者鄰村井店肩背手挑取水。更樂「大池」,就是為全村人畜用水所建。

大池,創建年代不詳。嘉慶四年知縣戚學標編撰涉縣誌池井篇有說,原文如下:有(仁池)在更樂,由明萬曆年邑令金壇王公請於府,動支本鄉社谷一百石,俾鄉民張尚禮相地開鑿。於是,民用不乏,號稱(仁池)。後稍淤,有劉子秦等人請邑侯吳公可願重加疏通。有萬曆二十二年李秉謙和天啟甲子年李四端碑記做依據。

查資料得知,王公,名啟疆。直隸金壇縣人,萬曆二十四年前任涉縣知縣。在任時間不詳,估計不超三年。他曾作《修理興文書院記》,志書有載,內有足跡可尋。這個叫李秉謙的乃涉縣本土人士,嘉靖年舉人,他爺爺是嘉靖年貢生,武邑教諭。可謂是一門同貢,聲震木天。他做過代州知州,後賦閑在家十幾年。著作頗豐。萬曆二十五春,岳陽人李天柱來涉上任接替王啟疆,改年,李天柱聘請已是邑人鄉賢的李秉謙一同編撰涉縣誌。

李四端,亦是賢明遠播,泰昌年貢生,做過兩年平陽府通判,升絳州知州不舉,晚年寓居北京,遇李自成攻城後返回涉縣。

邑侯吳可願,直隸寶坻人。天啟甲子年涉縣知縣。

了解清楚後,明白這些話大意是說:李秉謙和李四端記載;更樂有個池叫(仁池),是萬曆二十二年,縣長金壇人王啟疆,奏請知府,動用更樂本鄉一百石米穀,讓更樂一個叫張尚禮的鄉人,在村中相地開鑿了一個池,民眾踴躍參加,池子號稱;(仁池)。三十年後,仁池稍淤,已是天啟甲子年,李子秦等人又請當時縣長吳可願重加開浚。後人就有了「大池」乃「仁池」之根據。

但我心存疑慮。

我遍查各種資料,涉縣舊志,同年代李天柱和李秉謙編寫的涉縣誌,任澄清增編的涉縣誌書,清順治,康熙都無「仁池」片言隻語。許是資料缺失,也許是當時事迹不值一書,我頗感迷茫。

但更樂古來雖人多地少,但唐時就為巨邑,戶過三百,金元時期更是涉一大都會。境內洪福古寺,靈澤王廟,八蜡神祠等官祭神廟星羅棋布。雖經元末戰亂,天災人禍,人員減少。但明洪武移民屯邊,輕搖薄賦等休養生息政策,到明代中葉更樂漸漸恢復生機,人丁過千。這麼多人畜用水,不可否認,更樂先人當水利先行,應該有所顯示。

我翻閱本鄉傅菊未先生編寫的石魂記時,豁然開朗,嘉慶志中所說本鄉人張尚禮實有其人,此人在多通碑文中有記,在一塊萬曆二十二年《重修大廟及東橋》石碑中還提到大池及東大橋。

碑文記載:主事張尚禮,趙廷試及香首楊仲節,張一魁因大廟(指靈澤王廟)山門照壁年久失修,與社眾燒磚打瓦,添設巴磚脊獸夯土,木工等加以改造一新。後又見大池岸坍塌,難以行走,抬石壘堰,周圍堅固,只因池中水節年水歉,不及一年所用誤農。村東橋又損壞,該修理。督工江理、趙寒率領一千餘人費米百十將橋石鋪墊擋水入大池內,各家頭畜所用。又將南洞牆坍塌堵失開挖。

這句話明白告訴我們,萬曆二十二這年,張尚禮正領著人忙著修理大廟照壁及大池和東橋。說明大池早已有之。

萬曆二十八年,《重修東食房碑記》:揭石壘堰,拘土橋東水集大池以養萬畜。

萬曆三十五年春,鄉首江仲同張尚禮,張亨,趙應登,勘驗大池,大池坍塌。首倡議將土攏易為石堰,高四丈,廣百步余,計用工三千,期一月有餘。當時議者多說,功大難成。只好作罷,只修了兩處蓄水口,又將新池渠口外清理。

八蜡廟《都察院明文碑》記中也提到更樂相約王銅,張尚禮等,遵依巡撫令……

鄉約或里社,是明清時期一種制度。鄉約是現在鎮長或者鄉長。設社首或幾個香首,就是村長,分管村中道路,橋樑,廟宇維修,村中各種雜事。幾年一換。

更樂屬龍山鄉,張尚禮是當時更樂鎮長或村長,主管一切事物。村中水池維護,自然也屬他管理。

文中多次提到維修大池,並無「仁池」二字。維修大池總要提到一同維修村東一坐橋,「東大橋」。抬石拘土,鋪橋擋水讓水從橋下流入村中大池。

東大橋,清稱東瑞橋。位置在天鐵一中前的馬路上,早已填埋。古時更樂用水,全賴下雨或者村東兩座大山流出的控山水。一座現在稱之為九峰山的北洞山,一座南洞山,兩山古柏森森,溪水潺潺,是古時更樂重要的用水要道。

碑文中還提到另外一個池,叫「新池」。新池,位置在紅街村頭,幾年前村中規劃改造,現以填埋。顧名思義,有舊才有新。新池建造年代亦是不詳,但萬曆二十二年到萬曆三十五年之間,新池無有維護記錄,只是在萬曆三十五年後,清理了一下新池渠口。什麼原因讓新池十幾年間不用維護,只是稍微清理了一下呢?

原因不得而知,最好的原因是,新池是村外備用之池,村人用水不多。再則是池體甚堅,或者是新開挖的池,不用維護。

我大膽妄猜一下,嘉慶四年涉縣誌中所提之「仁池」,應是村外「新池」。村人土語中,新,仁,讀作平聲,念來極其相似。寫志之人聽來誤寫成「仁」。建造年代也應稍早於萬曆二十二年前,也就有了萬曆二十二年到天啟甲子年三十年的時間才疏通了一次的記錄。

大池,鍋形,四周夯土而成。七二年天津鐵廠來涉之後,在池邊援建一劇場,並用大石壘砌加固大池引清漳河水入池。改名池坪。

九幾年在池坪蓋老人文化宮時,曾在離位挖出幾個瓮形鐵制遺物,當為修挖大池時所用鎮地之物。有人說是漢代之物,有人說唐宋,可惜古物不知所蹤。但不管何時年代,開挖大池時,一定相當隆重。志書或村中碑文不可能無載,惜乎史書無存。

池坪,自古還是更樂人最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每逢元宵佳節,村中各巷,去山中洞府,神觀廟宇中請回各路神靈,在大池邊搭台唱戲。白天搭高台,耍社火,晚上放煙火,走龍燈,祈求四季平安,五穀豐登。四鄰八鄉都來更樂看熱鬧。

更樂村中池塘眾多,幾乎每個巷中都有池塘,或大或小,或東或西,各池環繞大池,如眾星捧月。挨池之巷以池命名,南池、下池、池西、東池、東池傍、西池傍、上池南、小池坡,等等地名,無不體現池在更樂人心中的地位。

可以想見,古代更樂,村東南北二洞潺潺清流,從東瑞橋下,緩緩流過,沿著神山古道,在神山腳下,分流兩條;一條沿寺上巷注入東池,流入北池,西池。一條送東巷街奔騰而下,注入東馬池,再曲折向前,一直流入村中大池,南池,折西徐徐注入新池(仁池)。

紫霞初升,煙火漸濃………

後記:作為更樂本鄉之人,故土情結時刻縈繞。白衣小兒,執稚嫩之筆,權當弄斧,拋磚引得鄉賢隱士,一起來吹拂塵封的歷史煙雲,去尋找漸行漸遠的古韻鄉音………

戊戌年上元佳節

005編輯器

趙安剛,更樂南池人,邯鄲作協會員,熱愛歷史,文筆優美。資深收藏人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漳兩岸 的精彩文章:

柳葉飛青:祭四叔
溫健康:王平之「憨」

TAG:清漳兩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