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隋朝統一,結束300年分裂局面,卻為何最終走向滅亡?

隋朝統一,結束300年分裂局面,卻為何最終走向滅亡?

隋朝統一,結束300年分裂局面,卻為何最終走向滅亡?

文|歷史老講堂,專註歷史故事研究

筆者最近在研究晉隋南北朝史料時,對隋朝的歷史印象頗為深刻,隋朝統一,結束300年分裂局面,卻為何最終走向滅亡?今天筆者就把自己的見解分享給大家,不到之處大家可以討論。

隋朝(581年-618年)始於581年。那年,隋國公楊堅受禪於北周靜皇帝宇文闡,成為隋朝的開國皇帝,國號為「隋」。到了619年,由唐公李淵擁戴為皇帝的隋恭帝楊侑,禪位於李淵,隋朝滅亡,國祚38年。

在歷時2300多年的中國古代,其間出現過三次大分裂,四次大統一。大統一分別出現在秦朝、西晉、隋朝、元朝。隋朝的一統,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筆者查閱史料發現,隋朝的國祚雖然並不長,但對歷史的貢獻卻是巨大的。漢史學家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中感慨:「在隋文帝和隋煬帝的統治下,中國又迎來了第二個輝煌的的帝國時期。大一統的政權在中國重新建立起來,長城重新得到修繕,政府開鑿了大運河(這為後來幾百年間的繁華提供了可能),建造了宏偉的宮殿,中華帝國終於得以重振雄風」。隋朝為了鞏固大一統的政治局面,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國家安寧,社會呈現空前繁榮。隋朝建立、施行的政治制度、法律典章、經濟措施等,被繼它之後的唐朝幾乎全盤承襲,並深刻影響到後期的中國各朝代。歷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併成「隋唐」。

在政治上,確立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優秀人才以充官任,弱化了世族壟斷仕官的現象,中國的科舉制度由此產生;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政治制度都強化了政府機制。

在軍事上,一方面繼續推行府兵制度,並加以改革;另一方面鑒於南北朝晚期,突厥強大的軍事力量,採用離間分化策略,使突厥分為東西兩部,彼此交戰不已,隋朝得以消除北顧之憂。

筆者認為,在經濟上,隋文帝認為」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久長者」,所以他在統治期間,倡導節儉,節省政府開支;設置穀倉儲存食糧,以備不時之需;仿北魏的均田制,實行均田法,改革賦役,廢除了必要的雜稅,以減輕農民生產壓力;為了查實應納稅和負擔徭役的人口,採取了「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措施,增加了財政收入。

在外交上,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等國及內屬的東部突厥都受到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隋朝時期,與西域的往來頻繁。

在文化上,大力提倡文教,懸金廣求各類圖書,並進行編纂,整理後凡得三萬餘卷,促進了教育、文學的發展;為表明教化,恢復華夏文化之正統,隋朝重新審定了禮樂,以提升國家的文化素質。

在建設上,興建了京杭大運河等多條渠道和馳道,建立了京師大興城和東都洛陽,由此出現了很多新興城市,南北之間的交通運輸也方便了許多;隋朝時期還多次修築長城、浚通運河。

讓筆者稱讚的是,隋文帝楊堅在位期間,疆域遼闊,經濟發展迅速,是中國農耕文明的巔峰時期,史學家稱隋文帝統治時期為「開皇之治」。由此,楊堅在西方人的眼中也成為最偉大的中國皇帝之一,他們尊其為「聖人可汗」。司馬遷在《資治通鑒》中,不惜筆墨,對隋文帝作了大篇幅的評價:「高祖性嚴重,令行禁止,每旦聽朝,日昃忘倦。雖嗇於財,至於賞賜有功,即無所愛;將士戰沒,必加優賞,仍遣使者勞問其家。」古時帝王三宮六院,然勤儉、性重的隋文帝楊堅只有獨孤皇后一人,這「在中國歷史中很可能是獨一無二的」,「一個后妃在君主的大部分執政期間對他有如此強烈和持續的影響,這實在少見」。

楊堅去世後,其次子楊廣隋煬帝即位,他在文化、教育領域方面卓有成績,「大治散樂,規模之宏大,式樣之多樣,技藝之高超,達到高前水平」;他「好治書修撰,自經術、文章、兵、農、地理、醫、卜、釋、道乃至蒱博、鷹狗,皆為修書,無不精洽」;隋煬帝大興學校教育,開創了影響中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在國家建設方面,他多次修築長城,鞏固國防;開挖了京杭大運河,直至今日依舊方便於南來北往的商客。

不過,筆者也認可史料對楊廣的評價,由於楊廣統治時期過分追求奢靡,消耗國力過度,對外征伐不斷,賦役無休止境,國內怨聲載道,最終導致隋末民變和貴族叛變,隋朝滅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隋朝 的精彩文章:

隋朝第一任太子楊勇被廢,到底冤不冤?
隋朝開鑿大運河的目的與路線是什麼?到底有什麼客觀作用?

TAG: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