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用7幅人像攝影作品 為你講述7個關於攝影的故事

用7幅人像攝影作品 為你講述7個關於攝影的故事

因旅行而結緣攝影,所以我一直把自己當作一位旅行攝影師。

旅行,就是從自己待膩的地方去別人待膩的地方。

這是一句調侃旅行的話,但也確實,從一個自己熟悉的地方去一個陌生的環境旅行,途中常常有不可預知的、好的或者壞的狀況發生,然而,從攝影的角度上看,正是這種「不可預知」往往給拍攝帶來驚喜。

在旅行的過程中會遇到不同的天氣、不同的風景、不同的美食、不同的人,所以拍攝題材是豐富多彩的,可以拍民俗、拍建築、拍靜物、拍風光……,

其中,人像的拍攝是我旅途中最主要的拍攝內容。

竊以為,人像的拍攝不完全等同於肖像的拍攝,兩者之間有太多的相同之處,似乎又有著某些不同之處。打個比方說,同樣是進口的某SUV,只有通過儀錶盤上的時速刻表才知道哪個是中規、哪個是美規;又如美國白人與英國白人,都是央格魯﹒撒克遜民族卻分別說著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再回到攝影上來,人像與肖像,無論從主體、構圖、影調、曝光等等各個方面上看,大部分時候我們都傻傻的分不清,但隱約又可以感覺到二者之間有著那麼一絲不同。

如果硬是要「來找茬」這一絲絲的不同!是不是可以這樣區分一下?用光上,肖像攝影多數運用人為布置的光線,人像攝影多數運用自然環境下的光線;構圖上,肖像攝影大多拍攝特寫與近景,人像攝影不僅僅有特寫、近景,還有照顧到環境因素的遠景;拍攝過程上,肖像攝影有與被攝對象反覆溝通、交流的可能,類似於擺拍,而人像攝影則追求自然發生、原汁原味,講求抓拍。也許沒有必要來區分他們之間的不同,這僅代表我個人的一點看法,是否顯得多此一舉?供大家參考、討論。

人像攝影亦或是肖像攝影,拍攝的主體是人,對人物肢體語言和表情的抓取顯得尤其重要。影棚里拍攝的肖像拍攝,有充分的時間去構思畫面,可以與被攝對象有充分的溝通,再通過精心的環境布置和光線布置,反覆多次的去拍攝,相對容易可以拍攝出精美的照片,肖像作品的難度應該是如何拍出新意。區別於影棚拍攝,在自然環境里拍攝的人像,選擇什麼樣的光線、以什麼樣的角度拍攝,能否準確抓取人物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對於拍攝的成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機會往往只有一次,難度在於如何把握稍縱即逝的精彩瞬間,正所謂「決定性瞬間」。

業餘時間我喜歡拜讀一些大師的著作,尤為喜歡人文、人像一類的作品,其中受格雷戈爾·海斯勒《50幅人像傑作背後的奧義》的啟發頗深。今天讓我做一次嘗試,沿著大師的足跡,結合我在旅途中拍攝的圖片,來解讀人像攝影背後故事,以致敬大師!

——陳大軍

▲《雪中》 / 拍攝於四川阿壩縣

每年正月的莫朗節是阿壩藏族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起源於宗喀巴大師的宗教改革,是為了紀念佛祖釋迦摩尼而創建的節日,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節日期間舉行瞻佛、跳法舞、盛裝巡遊等活動。照片取材於節日的活動現場,在一場不期而遇的大雪中,記錄了無法觀看盛裝巡遊的祖孫三代無奈躲避在門檐下的情景。

光線,在攝影中的重要性無需贅述,攝影師選擇光線的角度,以逆光、順光、側逆光等來進行拍攝。在所有的光線中,散射光是非常獨特的一種光線,太陽被雲層遮擋,彷彿套上了一個柔光罩,光比明顯減小,物體因為沒有明確的投影而缺少立體感,然而,相對於強烈光線下的生硬,在柔軟的散射光下拍攝出的照片,則可以得到更為豐富的細節。

就這張照片而言,散射光下的拍攝由於缺少立體感,構圖上對於整體架構的設計顯得更為重要。畫面中以土牆中間處,恰當出現的門來勾勒畫面,門的造型、色彩、「各莫寺57號」的門牌、以及人物鮮明的服飾明確了地域特徵;門裡的豐富的元素和相對厚重的色彩則強化了主體的突出。層次上似乎平了點,但從灰白的天空到土黃色的牆、再到紅色邊框的門、再到人物,在區塊上、色彩上通過這種漸進式的過渡豐富了畫面層次,使畫面的層次感並不顯得過於平淡。祖孫三代以群像的方式出現,或坐、或站、或回眸、姿態各異,表情落寞,技巧上對於快門速度的控制,為了著重表現雪花飛舞的景象,營造出冬季天氣「冷」的氛圍,強調了人物無法參與節日活動無奈的「冷」的情緒。

由於散射光這種柔性,弱反差、不生硬的特質,更利於表達安靜、純美的畫面,雖然層次感上有所弱化,但更為豐富的細節則彌補了一些缺憾。

▲《母親》 / 拍攝於衣索比亞

這幅作品拍攝於衣索比亞南部的原始部落。當我們抵達這個部落時已經是正午時分,車子剛一停穩,男人、女人和小孩紛紛從樹林與茅屋裡走出來,雖然這裡與世隔絕,但他們對我們的到來並不感到驚奇,顯然,我們不是第一批過來的客人,無須太多的交涉,拍攝就在村寨里開始。

這位母親好像不喜歡摻和,躲的遠遠的,一雙眼睛冷靜的注視著一切,透過她的眼神,可以看到她對別樣世界的注視,我懷疑她真是把我們當成奇怪的人,驚奇我們這些舉動的意義所在。襁褓中的小孩正滿足的酣睡著,乳頭上似乎還殘留著沒有吮吸乾的乳汁,這種溫馨且富有親情的姿態讓我們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母愛是一樣的,不管是來自現代社會還是原始部落。她很美,五官精緻,細長的脖子上纏繞的一串串珠鏈,或許是財富的象徵;披在身上的羊皮衣掛著各種掛飾,臉上的紋面以及穿破下唇的樹枝,代表著部落的風俗與傳統。拍攝這樣的眼神不需要前去溝通,哪怕是極短暫的打擾都會被破壞掉,所要做的就是準確的抓取。

現在有一種現象,發達地區的攝影師喜歡去欠發達地區拍攝「原生態」的人像,我也是其中一員,但是我厭惡那些刻意的去表現貧窮、醜陋、骯髒、悲傷……這種「冷」的照片,更不喜歡像拍攝模特一樣的去擺拍,總是想以自然的且富有情感的方式去拍攝,通過抓取人物的表情、眼神來傳達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處事態度、乃至一種文化。

這幅照片,人物的姿態自然、不做作,以天空為背景乾淨而純粹,低機位拍攝表達對被攝對象的尊重。原片,藍色的天空、綠色的樹林、黃色的皮衣、多彩的珠串,色彩混雜弱化了對於眼神的關注,照片以黑白的效果呈現,突出膚色的質感,有利於強調主體,增強作品的表現力。

▲《吸煙的老者》/ 拍攝於成都

2016年拍攝於成都雙流老茶館的「半擺拍」人像,為什麼稱之為「半擺拍」?其實是一種詼諧的說法。在旅途中遇到倫勃朗光的機會不是很多,遇到了就一定要拍下來。當我舉起相機準備拍攝時,老人自然的擺出了經典造型,無論從姿態、表情、眼神都非常到位,可以說這是一次成功的擺拍,然而又不是按照我的要求來刻意擺拍,所以,我稱之為「半擺拍」。在國內類似於雙流老茶館這種經典的拍攝場所,像這樣半職業、半專業的群眾演員還有很多,之所以有這種「半擺拍」的出現,或許是「擺拍」現象嚴重後的溢出效應吧。

對於倫勃朗光的運用普遍出現在人像攝影里,「倫勃朗光」是因善於捕捉光影明暗變化的荷蘭畫家倫勃朗而得名。光線從側面照射被攝對象的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處,使畫面更有立體感,更具戲劇性。這張照片在運用倫勃朗光上無疑是成功的,光線透過窗戶照射進來,勾勒出人物的輪廓、豐富了層次,大光比隱去了背景的雜亂而純粹了畫面。

都知道攝影是用光的藝術,一次對於光線的恰當運用,原來攝影也可以如此的簡單。

▲《歡樂少年》 / 拍攝於尼泊爾

在通過「景別」的線索來解析構圖時,對於「距離」有著多角度的的解讀。同樣,人像攝影里「距離」也是非常有趣的因素,它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在拍攝實踐中,如果我們距離被攝對象很遠,就會失去了與他們的聯繫,拍攝出的畫面往往缺少情感;如果我們與被攝對象靠的太近,則有可能讓他們感到拘謹,拍攝出的畫面也許會感到矯情而做作,由此可見,拍攝距離對於人像攝影的重要性。

照片使用了一隻35mm定焦鏡頭以f2的光圈來拍攝,之所以沒有放大到最大光圈拍攝,是因為最大光圈會出現像差與衍射現象,從而會對畫質產生重大影響,適當的縮小一、兩擋光圈,這種影響可以得到改善,況且f2的光圈已經足夠的大,能夠滿足拍攝的需要。35mm鏡頭的視角接近於人的雙眼視角,拍攝出的照片是最真實的所見,適合人文紀實一類的拍攝,這樣,既可以保持與被攝對象的適當距離,又可以有足夠廣的視角來容納更多的元素。

故事發生在加德滿都郊外的一個村莊。下午,與一群放學的小孩相遇在小路上,本沒有打算拍攝,不知道是我太具有親和力還是小孩們太過熱情,簡單的肢體語言交流,我們似乎已經很熟的樣子,贈送他們幾塊隨身攜帶的餅乾,又拉近了我們的距離。這個中國叔叔真的太好了!這樣一個畫面是值得記錄下來的,於是我端起相機拍攝,是否因為有之前溝通的鋪墊,相機的出現反而激起了他們更大的熱情,於是,歡樂的畫面就出現了。

▲《岩石教堂里的神職人員》/ 拍攝於拉利貝拉

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基督教教堂--拉利貝拉岩石教堂。岩石教堂始建於12世紀後期的拉利貝拉王朝統治時期,有非洲奇蹟之稱,是12至13世紀基督教文明在衣索比亞的非凡產物。照片拍攝於最大的梅德哈尼阿萊姆教堂,倫勃朗光的運用使神職人員的形象更為突出。然而,最為驚奇的是掛在岩柱上的一幅聖母像,這與我們以前所見到的聖母像截然不同。

基督教源自猶太教,基督教信仰以耶穌基督為中心,聖經為藍本,核心思想就是上帝的救贖。基督教最基本的教義,主張人「本著恩典,因著信仰,被神救贖」,這個教義的基本邏輯是,因為人的本性不可救藥的墮落,所有的、人的行為都帶有罪性,甚至於做好事也是出自於人的自利、自滿、自傲的罪性,所以需要來自上帝的救贖。那麼救贖怎樣體現?教義說,救贖體現在這樣一個事實上,上帝作為人子降臨於世,在十字架上替他們死了一回,替他們贖罪,並將聖靈賜予「信仰上帝本身替人贖罪這一事實」的人,讓他們依靠信仰得到來自上帝的聖靈,使身體與靈魂獲得救贖。聖母瑪利亞是耶穌的生母,她懷孕、生產、養育了耶穌,在聖殿里將耶穌奉獻給聖父,並與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共受痛苦,所以聖母常常以懷抱耶穌的形象出現。

當基督教傳播到東部非洲的時候,聖母、耶穌的形象似乎本土化了,在岩石教堂的聖母像儼然是以非洲黑人的形象出現,黑色膚色的聖母、黑色膚色的耶穌,宗教在傳播過程中出現的變異。這種現象也如同佛教一樣,從古印度傳入我國中原地區而發展成大乘佛教,傳入中南半島而發展成小乘佛教,傳入我國西藏地區而發展成藏傳佛教一樣,這種宗教在傳播過程中本土化的再發展,值得研究。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甚至不是任何一個宗教的信徒,所以沒有發言權,只是驚嘆於這種現象的神奇。

回到旅行、攝影上來,旅行的目的就是感受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差異,並把這一切通過相機忠實記錄下來。旅行中拍攝這樣的題材,不會有充足的時間來熟悉環境,即便帶上燈光、腳架等設備,最終可能沒有條件使用上,所以,在邊走邊看的過程當中,需要敏銳的觀察與準確的把握。就岩石教堂這樣的場景而言,在各個空間里遊走,穿梭於乎強乎弱的光線里,需要特別嫻熟的調整拍攝參數來捕捉複雜光線下的人物,這對於成功的拍攝尤為重要。

▲《對話》/拍攝於衣索比亞

人像攝影盡量避免證件照一樣的拍攝,而是多去捕捉一些具有人文關懷的瞬間,旅途中,除了拍攝一些優美的照片,還要用鏡頭來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周邊的人和事,通過有溫度的拍攝來感染觀者。攝影師的最終追求,是拍攝出一張照片可以阻止一場戰爭、拍攝出一張照片可以引發社會變革,拍攝出一張照片能夠引起社會共鳴,這才是攝影的真正價值所在。攝影師大都帶著情感去拍攝,有人善於拍攝美好的「善」的照片,歌頌美好;有的人善於拍攝醜陋的「惡」的照片,鞭撻醜陋,這一切都是源自攝影師的創作態度與價值判斷。

話題好像有些沉重、宏大了!有時候,這種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的價值體現就悄無聲息的發生在身邊,只是你沒有注意而已。

如圖中出現的,同行的攝影師與非洲男孩的「對話」,是一個攝影人對於真實所見的內心表露,她說了什麼他不會聽懂,但她的肢體語言、她的眼神都表露出了對他的關懷與憐憫,他似乎也看懂、聽懂了這一切,我們能夠從男孩忸怩的姿態上看得出他發自內心的感應和相通。跨越地域和文明的交流如此神奇,讓人感覺到一種溫暖情感撲面而來。觀看這樣的照片無需在拍攝技巧的細枝末節上去糾結,也無需在藝術表現力上去反覆推敲琢磨,只要能看到人道情懷的最直白表達就足夠了。

▲《贊》/ 拍攝於摩洛哥索維拉

「人像不給臉」還能稱之為人像嗎?這是個有趣的話題。

記得前不久,一圖片網站舉行過一次「人像不給臉」的圖片徵集活動。內容介紹是這樣的:

如果「不要臉」還能拍出一張好的人像嗎?子曰:我看行。

沒有臉的人像,就是沒有窗的城堡,其中的情緒往往是收斂不外露的,窺探這樣的情緒,也往往霧裡看花。模糊,需要細膩的心腸。

然而,身體卻是很少撒謊的,所以身體傳達的情緒,往往更真,更純。

借用組織者的這段話來描述我的這幅圖片---《贊》!

拍攝人像,我相信:『像』由心生,

你拍到的不一定就是你看到的,

卻一定是你感知到的。

作者 | 陳大軍

編輯 | 圖游君

陳大軍

一個熱愛攝影的玉雕師

攝影作品屢次刊登在《攝影之路》、《中國國家旅遊、《廈門航空》等雜誌上。

福利

如果您認可本篇內容的價值

我們希望您可以不吝轉發

如果您有不同意見或建議

我們也希望您可以給我們留言

幫助我們做到更好

作為感謝

我們為您準備了九本好書

包括必讀之作《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

以及喬·麥克納利的《經典三部曲》

邁克爾·弗里曼的《數碼攝影聖經》

一共九本優秀書籍供您閱讀

當然這是免費的

請進入公眾號並回復「書籍」兩個字即可獲取下載地址

............

別激動,福利還沒送完

你可以申請加入福利滿滿的圖游九州社群

為什麼要加入社群?

因為.......

所有新鮮資訊以及乾貨內容,你將在第一時間獲取。

每周固定分享課,聽老師為你點評照片

講解構圖、用光、後期等等技巧

你還可以參加社群微影賽,每月一賽,獎品豐厚哦

請進入公眾號並回復「社群」兩個字,即可獲取入群方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圖游九州 的精彩文章:

照片背後的故事 浪漫巴黎

TAG:圖游九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