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我的教育教學反思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我的教育教學反思

1985年7月大學畢業後參加工作,三十三年來一直從事高中物理教學,經歷改革開放後高中物理改革的全過程。前19年在廣西南寧市的一所重點中學任教,後14年分別在廣州市白雲區的「省一級」和「市一級」兩所中學任教,經歷「優」「中」「低」基礎迥異的三類學生:既有高考總分全省第二名的學生,也有輕鬆考上普通本科線的學生,還有勉強考上了專科B線的學生。面對差異如此鮮明的個體,我一直秉承「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既為尖子生也為基礎薄弱的學生尋求通往知識天堂便捷的學習之路,竭盡全力為國家培養英才、為社會培養優秀公民。

1、我為國家育英才。「尖子生」是具有較強綜合學習能力的學生,面向一般學生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因此,有差別的教學是促使學生脫穎而出的必要條件。我的主要教學策略有:(1)慧眼早識英才,從高一開始選擇綜合素質高的學生進入培育狀態。(2)實施個性化學習。一生一案,為個體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學習方案,如個性化的目標設置,個性化的學習資料選擇,個性化的學習任務設置,個性化的作業要求等。(3)注重培養思維品質。通過競賽輔導,訓練學生的思維廣度和深度,培養創新思維品質。(4)倡導均衡發展理念。只是物理成績好並不算優秀,全面發展才是優秀人才的共同品質,激勵並幫助學生成為一名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在廣西工作期間,培養出近百名獲省級以上物理奧林匹克競賽獎的學生,他們中的大部分都考取一流名校。作為全校培養優生成績最突出的老師,我感受到了「集天下英才而教之」的職業自豪。

有人認為尖子生可遇不可求,這不是正確的教育觀。一方面如果放任自流,極個別尖子生也許脫穎而出,但不會有穩定成績和形成規模,另一方面無差別的教學將會耗盡學生旺盛的創造力,直至磨平創新的稜角。因此,積極主動有秩序的教學活動是優生成長所必需的。由於應試教育的弦綳得太緊,自己對優生的工作更注重文化基礎素養的培養,而對社會參與素養的培養相對薄弱,較少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的物理實驗、科學創新活動。不重視實驗探究素養的培養,影響實踐創新素養的形成。

2、我的分級教學探索。2009年9月調入白雲中學後,開始大面積接觸基礎薄弱學生。為解決教學上的困難,我著手研究這類學生的教學問題。2011年在研究論文「高中學生薄弱科目的成因及轉變對策」中指出,學科最基本的知識和最基本的方法構成學科的基本素質,當學生的學科基本素質貧乏時,學習將陷入困境,要轉變學業困境就要做好學科基本素質的積累。2012年在另一篇論文「高中物理課程分析評價淺探」中提出,要依據學生的基礎層次和教學內容的層級實施「分層教學,分級評價」。隨後,陸續從學習台階、起點知識、數學基礎、學科核心概念、教學難點的分級教學等方面進行系統研究。經過近八年的理論和實踐探索,並通過課題研究方式(承擔省、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歸納形成基於SOLO分類評價理論的「面向低生源組學校的高中物理分級教學方案」,主要內容有:(1)紮實做好學科基本素質的教學。把體現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知識轉化為個體學生的知識,把最基本的學習方法轉化為個體學生的認知能力,奠定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知識和方法基礎。(2)平緩鋪造學習台階。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鋪造平緩的台階才能使更多的學生融入高中物理殿堂。(3)開發適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校本教材,使學生學有材料(教輔),練有收穫,學有信心。(4)實施分級教學,循序漸進實現目標。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其發展,實施三個等級的教學:基礎等級(一級)實現學生認知水平從前結構上升到多點結構,中等等級(二級)實現學生的知識結構上升到關聯結構;發展等級(三級)實現學生的知識結構達到拓展抽象結構。教學結構如下圖所示。

在具體的教學實施上,以目標為導向,以學案為載體,按內容等級與學生層次相對應原則實施教學。基礎好的學生(A層次)以第二級為教學重點,部分達到第三級目標;基礎中等及以下學生(B層)以第一、二級為教學重點。當低等級教學目標實現後,可向高等級教學發展。

經過這幾年來的實踐研究,方案對我校的物理教學產生重大的影響,已經成為物理教學的共同方案,極大地推動物理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目前正對方案做推廣、修正和理論提升工作。

3、總有一條通往最近發展區的便道

堅持教學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學生的發展需要就是教學的起點和終極目標。不論是基礎好的學生還是基礎薄弱學生,都有適合自身的最近發展區以及跨越最近發展區的便捷通道。對基礎好的學生,可提前進入部分大學課程的學習,而不停留在高中課程的反覆上;或者設計更具挑戰的最近發展區,減少低層次的題海訓練,從而較快實現目標。面對基礎薄弱學生,無需跟風學習,而是紮實地做學科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的積累,通過量變促進質變的發生。我校近幾年來物理成績的快速提高,更深層的原因是我們有獨立的教學價值判斷,沒有人云亦云,而依據因材施教原則,因人而教,因內容(材料)而教,扎紮實實開展分級教學活動,並逐漸形成了有特色的教學體系,包括教學方案、教輔資料編寫與應用等。

4、在學習與反思中提升教育能力

我們的成長時代一直接受凱洛夫(N.A.Kaiipob)教育理論的影響,而建立在行為主義心理學基礎之上的現代西方教育理論從上世紀末大舉傳入我國,並逐漸取代凱洛夫而成為主流理論。為適應教育理論的變化,我以極大的熱情參加各種形式的學習培訓活動。2001年參加廣西師範大學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習,以後陸續參加華南師範大學組織的「新課程培訓」(2004年)、「廣州市中學教師實踐基地學科負責人培訓」(2012)、「廣州市百千萬人才工程」教育專家培養對象培訓(2014-2017)。在眾多學者名家的教誨下,自己得以站在更高的理論高度審視和指導教育教學工作,以較強的研究意識對待教學問題。

三十二的教學歷程中,沒有因為教學理論、環境和對象的變化而長吁短嘆,而是以更高的熱情面對這些變化。有教無類是教育的追求,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智慧。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吾將上下而求索。

寫在「物理伴我行」公眾號開通之示,是為序。

2018年4月15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OW開放水域和AOW進階開放水域潛水
情真意切,新穎獨到——評析《大明宮詞》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