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新中遠程彈道導彈入列 可牽制6艘美國航母

中國新中遠程彈道導彈入列 可牽制6艘美國航母

近日,關於火箭軍某旅組織新型導彈授裝接裝儀式的報道引發廣泛關注,央視多個頻道、中國軍網都進行了密集報道。報道中提到的中國新型中遠程彈道導彈與2015年和2017年兩次閱兵中出現的「東風-26」中遠程彈道導彈特徵高度相似。由此外界普遍認為,這標誌著這種導彈經歷將近三年的試裝、試用後,達到了技戰術要求,開始大批量列裝。它將使中國的反航母防禦圈,再向外拓展數千公里。

>>進展

火箭軍新型中遠程彈道導彈正式列裝

據央視網報道,近日,火箭軍在某導彈旅組織新型號導彈武器裝備授裝接裝儀式,標誌著這個導彈旅由組建擴編、試裝試用,轉入全面形成作戰能力的新階段。這次整建制裝備該導彈旅的武器系統,是我國自行研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中遠程彈道導彈。

它核常兼備,可實施快速核反擊,能對陸上重要目標和海上大中型艦船實施常規中遠程精確打擊,是我軍戰略威懾和打擊力量體系中的新型利器,是作戰部隊「殺手鐧」武器中的骨幹力量。它的正式列裝,標誌著火箭軍戰略能力又有了新的提升、發揮「三個戰略作用」又有了新的戰略選項。

近年來,火箭軍大力加強核反擊與中遠程精確打擊能力建設,持續增強戰略威懾制衡能力,新型武器裝備建設實現新突破,多種新型號導彈武器陸續裝備部隊,持續強化型號配套、射程銜接、打擊效能多樣的作戰力量體系,「隨時能戰、準時發射、有效毀傷」核心能力穩步提升。

央視七套的「軍事報道」節目從另外一個側面報道了相關消息:「新一代中遠程彈道導彈武器系統近日成建制列裝火箭軍部隊,這標誌著火箭軍殺手鐧武器庫又添新成員,戰略能力有了新的提升。」根據報道中提到該旅最初試裝試用,表明該旅或許是這型武器的首裝部隊,很可能參加了之前的兩次閱兵,央視的後續鏡頭中,也出現了該導彈疑似進行閱兵訓練的鏡頭。八一電視播放的畫面中清晰顯示,此次授裝接裝儀式現場,停放20多輛運輸起豎發射車(如圖)。根據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網站的報道,解放軍之前裝備一個旅大約需要16枚這種「雙能力」(常規與核打擊能力)導彈,顯示該部隊擴編後的導彈數量增加。

中國軍事專家宋忠平16日表示,此次報道中以旅為建制單位列裝,說明該型導彈已經形成比較強的戰鬥力。他進一步解釋稱,「一般來說,如果以營為發射單元或火力單元,所擁有的導彈數量是有限的。如果以旅為建制,那麼所擁有的導彈數量和規模將有很大提升,可以對目標實施飽和攻擊。」

>>戰力

可打擊4000km內大型水面移動目標

根據新聞中對該彈的介紹以及外形,外界普遍認為,此次成批裝備的新型中遠程彈道導彈可能為之前閱兵上出現的「東風-26」中遠程彈道導彈。「東風-26」可對4000公里內的陸上固定目標和大型水面移動目標實施中遠程精確打擊,在中國當前軍事鬥爭中的地位極其重要。

宋忠平認為,該型導彈有兩大用途:首先是可以對固定目標實施打擊,其次是可以對海上大中型水面艦艇實施打擊。

「東風-26」首次公開是在2015年。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軍事專家表示,這說明通過3年試裝、試用,新型導彈達到了技戰術要求,開始成批量列裝。

對於「東風-26」彈道導彈正式列裝的意義,宋忠平表示,該型導彈作為反水面艦艇的中遠程彈道導彈和「東風-21D」中程反航母彈道導彈形成射程上的銜接,讓中國的反航母梯隊又多了一個新成員。同時,這也說明中國現在打造的反航母戰鬥部實際上可以作為通用戰鬥部,可以結合中國更多的彈道導彈形成反航母武器裝備。這恰恰體現出中國反航母彈道導彈,已實現通用化、標準化、系列化。

前述匿名專家認為,相對於「東風-21D」,「東風-26」的出現將中國的反航母防禦圈再向外拓展數千公里,而且該導彈飛行速度更快、機動能力更強、突防手段更多。

資料圖:相比「東風-21D」導彈,「東風-26」的意義遠不是射程翻倍那麼簡單。

值得注意的是,央視報道中強調該導彈是一種「核常兼備」的彈道導彈。多家境外媒體此前也稱該導彈具有模塊化設計,可使用常規彈頭或核彈頭,是一種「雙能力」導彈。有分析認為,未來,這種雙能力導彈或許是一個發展趨勢。宋忠平表示,該型導彈的雙重能力對對手的威懾能力更強。火箭軍的核常兼備就是既可以發射核彈頭,也可以發射常規彈頭,這其中包括反航母導彈、對重要交通要塞或地下掩體進行打擊的導彈。所有這些導彈都表明火箭軍現在所擁有的武器裝備完全可以根據目標以及戰爭性質的需要換裝不同的戰鬥部,實施不同的打擊。「這意味著火箭軍在常規軍事衝突中可以發揮精確打擊的使命和任務,在核戰爆發的情況下可以直接換裝核彈頭來實施二次核打擊。」

>>分析

該旅理論上可牽制2-6個美國航母編隊

儘管該「東風-26」導彈旅的規模尚未公開,但列裝「東風-21」導彈的旅級作戰單位卻能基本確定裝備72枚導彈。按照中國導彈旅配備導彈數量比發射裝置多20%-25%計算,1個導彈旅將裝備54-58輛發射車。按照每個導彈旅下設3-6個導彈營,每個導彈營下設2-3個導彈連計算,每個導彈連將配備3-9個發射裝置,配備5-11枚導彈。儘管按照編製,在導彈連下面還設有導彈排,但根據實際需要,導彈連將是「東風-26」導彈旅的最基本作戰單位。

軍事專家王雲飛曾表示,與蘇聯未能研發成功的R-27K反艦彈道導彈專註於動能殺傷不同,中國的彈道導彈在精度足夠的情況下,主要以霰彈式彈幕方式,通過發射大量高速子彈頭對敵艦隊進行面狀殺傷,對航母等大型艦艇做到使其喪失戰鬥能力即可,並不強求擊沉。因此,著眼於「東風-26」反艦彈道導彈CEP 10m-30m的精度,單發導彈3-6枚的分導彈頭攜帶數量,結合圖中的命中概率,3-9枚基本能夠滿足覆蓋單航母編隊主要艦艇的需要。

資料圖:由圖可見,中國反艦彈道導彈能達到雙彈頭命中航母甲板的精度。

面對如此現實的導彈威脅,在可能的中美較量中,美國會先期對中國反艦彈道導彈進行壓制、摧毀,但這種目的卻並不容易達到。

在4月14日美英法三國對敘利亞的攻擊行動中,按照美國國防部的最新表態,3國共發射105枚巡航導彈,其中76枚集中攻擊了3個目標(此前聲稱要攻擊100個目標)。如果打擊效果真如美國國防部所說的(精確、壓倒性、有效)那樣,面對「防禦能力有限」的目標,也需要25枚巡航導彈才能摧毀1個目標。

相比之下,在本土作戰的「東風-26」導彈連不僅能夠自行進行機動隱蔽,還會配屬大量中近程防空導彈進行防禦,打擊難度明顯超過敘利亞目標。此前美國軍方曾表示,壓制、摧毀這類受到嚴密保護的高價值導彈目標(假想敵為俄「伊斯坎德爾」導彈連),需要至少50枚「戰斧」巡航導彈。如果「東風-26」導彈連的防禦能力與俄國同行類似(考慮到導彈規格的差異,「東風-26」的防禦能力會更強),那麼壓制、摧毀1個「東風-26」導彈旅將需要300-950枚「戰斧」導彈。

資料圖:「戰斧」式巡航導彈。

300-950枚導彈對美國海軍而言是什麼意義呢?在去年4月的導彈攻擊中,美國發射的59枚「戰斧」巡航導彈打光了2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搭載的全部「戰斧」。而在4月14日的攻擊行動中,美國聯合英法兩國,在當日也只打出了105枚巡航導彈,而在此次行動中,美國也僅派出「杜魯門」號航母戰鬥群。因此,按照美軍戰艦的常規「戰斧」導彈載彈量(30枚/1艘「伯克」或「提康」),每個航母戰鬥群的「戰斧」導彈載彈量不會超過150枚。

因此,僅就「戰斧」導彈攜彈量而言,美國需要2-6個航母戰鬥群才能保證壓制、摧毀1個「東風-26」導彈旅。當然,這其中忽略了大量包括陸基轟炸機攜帶的巡航導彈(如B1B+LRASM)等要素,但考慮到縱深打擊、攔截難度、實際效果等要素,海基發射的「戰斧」巡航導彈仍是美國用來壓制、摧毀「東風-26」導彈的最佳手段。因此,在美國的相關計劃制定中,面的「東風-26」導彈旅這個突然出現的變數,理論上需要額外增加2-6個航母戰鬥群才能進行有效壓制。

>>對比

「美版航母殺手」戰力幾何?有何軟肋?

2017年12月,美軍B-1B戰略轟炸機搭載美國海軍新一代反艦巡航導彈——遠程反艦導彈(LRASM)發射2枚導彈打擊2個海上移動目標。至此,趕在2018年之前,美軍遠程反艦導彈已完成在B-1B戰略轟炸機、F/A-18E/F航母艦載機、水面艦艇Mk-41多用途垂直發射裝置和斜架發射裝置等多個平台的測試工作。

作為美國海軍分散式殺傷作戰概念的核心裝備,遠程反艦導彈具備大射程、抗干擾、智能化的技戰術特徵,美軍對其寄予厚望,稱之為「海戰遊戲規則的改變者」,測試和採購進度一再提速,預計2018年初步形成戰鬥力,2020年小批量交付。

當前,美國海軍正在研發的反艦導彈有3個型號:

一是「標準-6」防空反導導彈的反艦型號。該型導彈計劃於2018年交付,雖然飛行速度高達3.5馬赫,但它400千米的射程相比「魚叉」提高並不多,對大中型水面艦船的毀傷力不足。

二是「戰斧」對陸攻擊巡航導彈的反艦型號。該型導彈將於2022年交付,亞音速,射程1600千米,單價也較低,但抗干擾能力差,戰場生存力不強。

三是專門研發的遠程反艦導彈。遠程反艦導彈項目軍方編號為AGM-158C導彈,2009年啟動,由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和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出資管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發生產,亞音速飛行,可隱身,射程900千米。

遠程反艦導彈900千米的射程超過各國現役的大多數反艦導彈,可使美軍水面艦艇做到先敵發現、先敵攻擊。

遠程反艦導彈具備隱身性能,可大幅降低被敵方防空反導系統探測到的概率。美軍的飛機和導彈已經普遍實現隱身化。反艦導彈尺寸較小,採用隱身設計後,雷達反射截面積進一步減小,在其掠海飛行階段,各國水面艦艇裝備的對空雷達實施探測和跟蹤的難度極大,攔截彈往往來不及發射。

遠程反艦導彈被美軍稱為「當今智能化水平最高的反艦導彈」,在態勢感知、精確制導、飛行控制等系統中,引入了當前迅猛發展的人工智慧技術,使其具備更強大的態勢感知、目標識別和自主決策能力。

對付遠程反艦導彈,就要從它的主要技戰術特徵著眼,找出弱點,研究反制手段。

——針對「亞音速軟肋」,立足早攔截。遠程反艦導彈屬於亞音速,為達到較大射程,導彈飛行初期和中段,往往在較大高度上飛行,並非全程超低空掠海飛行。這就給艦載對空預警雷達的探測創造了時間窗口。此時,對反艦導彈進行跟蹤和目標指示的難度相對較小。為此,應進一步提高艦載固定翼預警機的探測距離和艦載防空反導導彈的攔截距離,做到儘早發現、儘早攔截。

——針對「電磁軟肋」,大力發展認知電子戰。雖然對外界信息的依賴性不強,但遠程反艦導彈仍屬於信息化武器。高度精密複雜的電子系統和設備是所有信息化武器的軟肋,電子戰也成為對抗信息化裝備的最高效手段。基於此,可大力發展認知電子戰,根據實時探測到的遠程反艦導彈電磁頻譜特徵,自適應地調整己方干擾的頻率和強度,使其彈載電子系統和設備失能或失效。

此外,對付遠程反艦導彈,水面艦船還要主動加強隱身和偽裝。正確的決策依靠正確的感知,感知失真必然導致決策失誤。增強水面艦艇的隱身性能,可以使遠程反艦導彈獲取的目標特徵信息不完整,無法決策。採取改變艦船雷達頻譜特徵、艦體表面溫度分布等主動措施,改變艦船物理特徵,可以造成遠程反艦導彈獲取的目標特徵信息失真,使其決策失誤。

(北京時間綜合央視新聞、環球時報、鳳凰軍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笨賊沉迷撬鎖不知警察在身後 屋主2樓淡定「看戲」
全球首款飛行汽車明年交付 購買者需自備飛行跑道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