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風靡全球的寨卡病毒,又有了最新監測進展!

風靡全球的寨卡病毒,又有了最新監測進展!

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與許多人類健康相關疾病有關,包括胎兒小頭症、神經癥狀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格林-巴利綜合征(GBS)。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寨卡病毒所造成的相關損失視為全球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因此,對寨卡病毒的研究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一股熱潮,在開發幾種有效的診斷、藥物、治療方法和疫苗的過程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在開發過程所使用的先進工具使得研究人員得以在分子水平上探索病毒,深入的流行病學調查,以了解增加致病性和不同臨床表現的原因

目前,ZIKV感染的診斷為基於臨床表現以及血清學和分子檢測工具。常用分析寨卡病毒相關的方法是分子分析,如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實時qRT-PCR、環介導等溫擴增(LAMP)、側流分析(LFAs)、生物感測器、核酸序列擴增(NASBA)試驗、基於鏈侵入的擴增試驗和免疫測定,如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以確定ZIKV感染或寨卡熱。在此,本文回顧了對ZIKV的診斷、監測和監測方面的最新進展。從最近的進展中獲得的這些新見解可以幫助快速和確定地發現這種病毒或寨卡熱。總結的信息將有助於制定和採取有效的預防和控制策略,以對抗這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的病原。

寨卡病毒是繼埃博拉疫情之後的最新病毒。在過去,ZIKV只與輕度疾病有關;然而,在經過60年的演變之後,它最近成為對人類健康的重大威脅。明顯的胎兒畸形,小頭畸形,嚴重的神經系統併發症,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格林-巴利綜合征(GBS)都是有寨卡病毒引起。ZIKV是一種由蚊子傳播的病毒,是由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傳播的Flaviviridae家族的黃病毒屬。白紋伊蚊,具有快速傳播的潛力。ZIKV是一種包膜的單鏈RNA病毒,它與登革病毒(DENV)、黃熱病病毒(YFV)和西尼羅河病毒(WNV)密切相關。

1947年,在烏干達的茲卡森林中,第一次從恆河猴的血液中分離出了ZIKV。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ZIKV的胎盤轉移,以及它對生長中的胎兒的神經組織具有顯著影響。

圖一,將對胎兒頭小畸形做一圖例說明。因此,我們建議定期進行監測,特別是對旅行者和孕婦。此外,諸如氣候變化、全球化、爆炸性人口增長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增加等因素,也助長了這種病毒的傳播,造成了大流行的可能性。

圖一

傳統的診斷方法有交叉反應的局限性,因為ZIKV在基因上與其他的黃病毒相似。研究人員提出了幾種新的診斷工具,用於早期和準確診斷ZIKV感染。新的和更快的技術,像生物感測器、環介導的等溫放大(LAMP)和橫向流動分析(LFAs)最近已經發展,並且他們正在被驗證商業化的可能性。

此外,為了傳播關於ZIKV的相關知識,人們在流行的社交媒體平台上分享相關照片,比如Pinterest(舊金山,CA)和Instagram (Menlo Park, CA)作為輔助健康教育工具。

目前審查的目的是概述最近在設計和發展快速和確定診斷、監測和監測方法以對抗ZIKV的技術進展。這篇綜述為ZIKV診斷領域的新成就提供了最新的信息,並提出了正在使用和即將到來的分析的核心特徵。現代的檢測方法是快速的,同時具有較高的臨床診斷能力。臨床創新意味著快速ZIKV探測和識別,準確地說,臨床和組織病理學lesion-based診斷和檢測方法包括隔離ZIKV,血清學檢測寨卡病毒、複合微球免疫測定(MIA)Zika IgM抗體捕獲酶聯免疫吸附試驗(Zika MAC-ELISA)、病毒中和試驗(RVNT)、蝕斑減少中和試驗和分子分析(RT)pcr、實時逆轉錄鏈入侵基礎放大(RT-SIBA)測定;摘要綜述了核酸序列擴增(NASBA)與CRISPR檢測模塊、實時環介導的等溫擴增(RT-LAMP)、轉錄介導擴增(TMA)技術、逆轉錄等溫重組聚合酶擴增(RPA)、流式細胞儀、表面等離子體共振技術等方面的研究進展。

圖二,對ZIKA病毒的診斷途徑說明如下:

圖二

自1947年以來,ZIKV的存在就已經為人所知,但直到最近,它才與輕度疾病有關。儘管如此,它最近的出現在全球範圍內出現了大流行的威脅,出現了諸如GBS和小頭畸形等神經異常的病例。因此,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都強調目標是開發快速確認診斷和有效的藥物和藥物,以及設計適當的預防和控制策略來減少ZIKV傳播和相關的不良影響。通過對病毒和宿主-病原體相互作用的深入分子探索,了解導致ZIKV感染明顯更大致病性的因素,有助於設計有效的診斷、藥物和控制策略,以對抗ZIKV

已存在的DENV抗體可能與ZIKV發生交叉反應,並通過抗體依賴性增強的現象,導致病毒滴度增加,並增強ZIKV感染。利用免疫學、生物技術和分子生物學的最新知識,需要對ZIKV/寨卡熱進行準確、快速的檢測,以便及早及時地實施疾病預防和控制措施,以確定詳細的疾病信息。更好地了解ZIKV的發病機制和遺傳學,將有助於設計和開發有效和安全的藥物和疫苗的新靶點來有效地對抗ZIKV。我們需要實施更強大和更廣泛的ZIKV監測和網路計劃,以防止將來出現更多的ZIKV緊急狀況。

參考文獻:Singh RK, Dhama K, Karthik K, et al. Advances in Diagnosis, Surveillance, and Monitoring of Zika Virus: An Update.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2017;8:2677. doi:10.3389/fmicb.2017.02677.【IF 4.076】

-END-

即可獲取相關文獻

熱門圖文TOP7

GIF

一指禪 進入中洪官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洪博元醫學實驗幫 的精彩文章:

系統生物學研究腸道生態系統中的微生物功能
「死神來了」之急性胰腺炎的陰謀

TAG:中洪博元醫學實驗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