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山河交織的絕唱,賀蘭山下萬物生長

山河交織的絕唱,賀蘭山下萬物生長

原標題:山河交織的絕唱,賀蘭山下萬物生長



山河精神


在遼闊的中國大陸上,東南季風區與西北非季風區相守相持,迥異的文化性格在兩種對立的氣候里磨鍊形成。


千百年來,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在這條看不見的分界線上,刀兵相向,碰撞交融。

這條線的正中是一座年輕的山脈,巨大的山體拔地而起,峰巒疊嶂,氣勢如虹,宛若千軍萬馬奔騰在荒原之上。


這就是賀蘭山。


賀蘭山形成於3千萬年前,平均海拔2千米以上


北起巴彥敖包,南至青銅峽,綿延200多公里


主峰敖包圪垯,海拔3556米(攝影?人可)




同中國西部其他巨大的山脈相比,賀蘭山並不出眾。


但,因為一位民族英雄,因為一首千古流唱的詩詞,賀蘭山,成為一個國家的精神脊樑。


公元1136年,壯志未酬的岳飛含恨班師,面對山河破碎的國家和軟弱猜疑的朝廷,他一定想到了千年以前的霍去病:

雄才大略的皇帝舉全國之力征討匈奴,年輕英勇的將軍在賀蘭山下大破敵軍,這是何等的壯懷激烈。


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岳飛的蕩氣迴腸言簡意賅地濃縮為四個字:


精 忠 報 國


01


黃河從青藏高原上奔騰而下,流過蘭州以後忽然轉頭北上,在中國的版圖上畫出一個大大的「幾」字,賀蘭山便座落在這個「幾」字的一撇之上。



由於身處大陸中心,濕潤的海洋季風難以抵達,兩千多米的平均海拔高度又不足以攔截高空水汽,賀蘭山所在的區域幾乎被荒漠戈壁環抱。


西邊是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北邊是烏蘭布和沙漠與庫布奇沙漠,東面是正在變成沙漠的毛烏素沙地。

中國的八大沙漠有一半都擠在這裡!


賀蘭山很傷感啊





改道北上的黃河,不再兇猛泛濫,而是與南北走向的賀蘭山相依相伴,流淌出一道山河並行的柔情萬種。


中衛市沙坡頭,黃河進入寧夏平原的門戶


衝出「鬼門三峽」的黃河在此揮出一個Ω型的大灣


艱難抵擋騰格里沙漠南侵的腳步




金沙灣,山河並行的起點


此後,黃河水將進入青銅峽大峽谷


為開啟一個塞上江南的神話積攢力量




青銅峽大峽谷


長約一萬米,最窄處50米左右


峽谷內水流平穩,波瀾不驚,宛如天然青銅鏡



青銅峽水利樞紐


建於峽谷出口,1958年動工


兩萬多建設者用最原始的工具鑄成了這座大壩


使得寧夏灌區面積擴大五倍之多




賀蘭山以其寬厚的身軀擋住了來自西邊的大漠,黃河則以其溫柔的臂膀攔下了來自東面的風沙。


大山護佑,大河浸潤,寧夏平原成為我國西北地區少有的可以規模化種植水稻的天府之國。

寧夏引黃灌區是我國四大古老灌區之一


早在秦漢時期就已開始大規模鑿渠引水


利用寧夏平原的天然坡度實現自流灌溉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大將軍蒙恬北逐匈奴,收復河套,修築萬里長城。


秦帝國的戍邊將士以及後續北遷的民夫帶來了優良的作物種子和先進的耕種技術。


農耕文明的勢力延伸到了賀蘭山下。


長城意味著對抗和戰爭


寧夏是中國歷代長城分布最密集的地區之一

長城的進退,也是游牧和農耕兩種勢力較量的結果




賀蘭山下的明長城遺址(攝影?楊宏峰)




漢武帝時期,朝廷著手經營寧夏,推行「移民實邊」的政策,以經濟措施鼓勵移民。大量勞動人口遷移至賀蘭山下,寧夏平原隨之成為重要的戰略糧倉。


這裡,不再是一處單純的邊關,而是中國最富饒的邊關。


「沙漠水城」,中衛


進出寧夏平原的咽喉,阻擊沙漠的前沿陣地

中衛人以麥草方格治沙,創造了一個沙海綠洲的奇蹟




「黃金河岸」,青銅峽


地處引黃灌區精華地帶,九大幹渠之首


圖為中華黃河樓,位於青銅峽市黃河西岸




「塞上湖城」,銀川


寧夏平原的核心,擁有自然湖泊200多塊

人均綠地面積為西北之最,稻麥殷積,瓜果繁盛




「大漠明珠」石嘴山沙湖


20餘平方公里沙漠與40餘平方公里湖泊毗鄰而居


「水繞沙丘天下絕,人在沙湖不思歸「




02


從張騫鑿空西域,到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再到漢武帝設四郡、置兩關,一條橫跨萬里的絲綢之路逐漸形成。


漢唐時期,從長安到河西走廊的商路分南、中、北三線。


距離最短的北線是大多數絲路商旅的選擇。



寧夏固原,古蕭關所在地,抵禦游牧部落南侵的軍事重鎮,也是絲路北線上的核心城市,這裡曾是中亞商人進入長安之前最大的聚集地。


佛教文化、西域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農耕文化交匯融通,一度使固原成為繁榮開放的國際化都市。


須彌山石窟


始建於北魏,中國開鑿最早的石窟之一


絲綢之路西出長安後第一座佛教石窟聖地




唐安史之亂以後,國力大衰,吐蕃趁機東進,攻佔隴右之地,屯兵固原。絲綢之路東段的南、中、北三線皆被切斷。


然而,東西方貿易往來的腳步卻並未停滯,一條新的道路被商人們摸索打開:出長安,北上至靈州(今靈武市),或在青銅峽渡黃河至中衛,再西行至武威;或渡黃河至銀川,翻越賀蘭山,穿過騰格里沙漠至民勤,再南下至武威。


溝通交流是人類文明的根本需求,哪怕戰火紛飛 ,道路也不曾中斷。


時至今日,深處內陸的寧夏平原,依然是中國同中亞各國經貿往來的橋頭堡。


作為絲綢之路上的地理坐標和重要通道,賀蘭山見證了這條偉大通道的繁榮變遷和頑強的生命力。


03


實際上,早在張騫出使西域的數萬年前,賀蘭山下,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或許就已經開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進程。


水洞溝遺址


最先由比利時人紹特於靈武市發現


這裡的石器及石器製作技術與歐洲奧瑞納文化雷同


考古專家認為這是人類「大距離遷徙的同化影響」




寧夏平原是中國大地上古人類最早的活動區域之一,在賀蘭山深處,「孩提時期」的人類,盡顯了小孩兒熱愛繪畫塗鴉的童真童趣。


賀蘭山是世界上數量最大、最集中的岩畫區


它記錄了遠古人類在1萬至3000年前的各類生活場景


(岩畫的創作時間尚有爭議)




人面像是賀蘭山岩畫的一個重要的主題




太陽神人面像被認為是古游牧部族的圖騰




神秘多彩的岩畫里藏匿著賀蘭山生態環境變化的信息,遠古時期的賀蘭山區一定是植被茂密、動物繁多的綠色王國。


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賀蘭山深處


依然可見茂密的雲杉林(攝影?妥永蒼)


岩羊和馬鹿由於保護妥當,仍舊活躍在賀蘭山區




賀蘭山的岩羊與馬鹿(攝影?布爾鐵)





而隨著人類活動不斷擴張,盲目地砍伐森林、過度放牧和墾荒耕種,加上氣候變干,風沙打磨,在數千年的時間跨度里賀蘭山的面貌發生了轉變。


如今,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的森林覆蓋率不足15%


海拔1800米以下的淺山地帶,植被殘敗,荒漠化嚴重





令人欣慰的是,環境惡化的趨勢已經在近幾年裡得到遏制,人們加大了對賀蘭山和黃河的保護力度,也找到了抗擊沙化的有效辦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境意識從未如此深入人心。


在賀蘭山東面,中國最大的「人造沙漠」——毛烏素沙地里,人進沙退的局面已經形成。



04


唐朝末年,青海西羌族的一個分支,趁著黃巢起義,中原內亂,開始活躍在銀川一帶。


他們被稱作,党項人。


隨後的數百年里,依靠外柔內剛的策略,党項人在宋、遼、吐蕃、高昌回鶻圍起來的湯圓餡兒里,建立了一個存活了189年的王國——大白高國,史稱西夏


位於賀蘭山東麓的西夏王陵遺址




對於中原而言,西夏是一個異域風情濃郁的塞外邦國;


而對於西域諸國而言,西夏又好像是一個鼎立中原的政權;


在金庸的筆下,西夏則是一個藏匿於高山深林里的神秘國度。


由於缺乏史料的記載,人們對西夏的認知充滿猜測和想像。


而屹立於黃河之畔的賀蘭山,則以親歷者的身份,目睹了這短暫卻令人欣喜的文明盛景。雖然王朝已故,但影響深遠,當時的西部大城市——西夏的都城興慶府,便是今天的銀川。


1227年,蒙古滅西夏,改名寧夏


意思是「安寧西夏」


賀蘭山,仿若遠古流傳下來的神話。


它承載了後人保家衛國的信念,見證了燦爛文化的交匯盛放;


它阻擋了漫漫黃沙的無情侵蝕,守衛著沃野之上的芸芸生靈。


山河無言,福澤萬世。


來源:地球旅客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絲路遺產 的精彩文章:

為了跟大家更好地溝通中國古代建築的高科技,我可能需要畫一些圖 | 王南
機翼下的絲綢之路

TAG:絲路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