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巧食活性肽可以降血糖

巧食活性肽可以降血糖

肽知識詳細講解第五章

《巧食活性肽可以降血糖》

機體中血糖調節

當血糖濃度升高時,可以使胰島β細胞胞的活動增強,並分泌胰島素。胰島素是唯一能夠降低血糖水平的激素,它一方面能夠促進血糖進入肝臟、肌肉、脂肪等組織細胞,並在這些細胞中合成糖原,轉化成脂肪,氧化分解;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成葡萄糖。總的來說,既增增加了血糖的去路,又減少少了血糖的來源,從而使血糖水平降低。當血糖水平降低時,就使胰島細胞的活動增強並分泌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於肝臟,它能強烈地促進肝糖原分解,促進非糖物質轉化成葡萄糖,從而使血糖含量升高。其過程可總結如下圖:

上面的機制是血糖平衡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還有幾種方式對血糖平衡起到調節的作用。

(1)激素接受神經系統控制,間接發揮調節作用:當血糖含量降低時,下丘腦的某一區域通過有關神經的作用,使腎上腺和胰島a細胞分別分泌腎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從而使血糖含量升高。當血糖含量升高時,下丘腦的另一區域通過有關神經的作用,使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從而使血糖濃度降低。

(2)腎臟的調節作用:正常情況下,腎小管能將腎小球濾出的葡萄糖重吸收回血液,所以正常人的尿中不含葡萄糖。腎臟所能保持的最高血糖水平,叫腎糖閾。只有當血糖含量超過了腎糖國,超過了腎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時,才會有一部分葡萄糖隨尿排出。

(3)腎上腺素的調節作用:腎上腺素是腎上腺髓質分泌的一種激素,它能促進肝糖原分解為葡萄糖,從而使血糖含量升高。

胰島素的結構

胰島素是含有51個氨基酸的小分子蛋白質,分子量為6000,由兩個二硫鍵結合的a鏈(21個氨基酸)與B鏈(30個氨基酸)組成。如果二硫鍵被打開則失去活性。β細胞先合成一個大分子的前胰島素原,再加工成胰島素原,經經水解成為胰島素與連接肽(C肽)胰島素與C肽共同釋放入血中,也有少量的胰島素原進入血液,但其生物活性只有胰島素的3%~5%,而C肽無胰島素活性。由於C肽是在胰島素合成過程產生的,其數量與胰島素的分泌量有平行關係,因此測定血中C肽含量可反映β細胞的分泌功能。正常人空腹狀態下血清胰島素濃度為35~145pmol/L。

胰島素在血中的半衰期只有5min,主要在肝滅活,肌肉與腎等組織也能使胰島素失活。1965年,我國生化學家首先人工合成了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胰島素,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生命物質(蛋白質)的創舉。

胰島素的生物學作用

胰島素是促進合成代謝、調節血糖穩定的主要激素。

(1)對糖代謝的調節胰島素促進組織、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加速葡萄糖合成為糖原,貯存於肝和肌肉中,並抑製糖異生,促進葡萄糖轉變為脂肪酸,貯存於脂肪組織,導致血糖水平下降。胰島素缺乏時,血糖濃度升高,如超過腎糖閾尿中將出現糖,引起糖尿病。

(2)對脂肪代謝的調節胰島素促進肝合成脂肪酸,然後轉運到脂肪細胞貯存。在胰島素的作用下,脂防細胞也能合成少量的脂肪酸。胰島島素還促進葡萄糖進人脂肪細胞,除了用於合成脂肪酸外,還可轉化為a一磷酸甘油,脂肪酸與a-磷酸甘油形成甘油三酯,貯存於脂肪細胞中,同時,胰島素還抑制脂肪酶的活性,減少脂肪的分解。胰島素缺乏時,出現脂肪代謝紊亂,脂肪分解增強,血脂升高,加速脂肪酸在肝內氧化,生成大量酮體,由於糖氧化過程發生障礙,不能很好地處理酮體,以致引起酮血症與酸中毒。

(3)對蛋白質代謝的調節胰島素促進蛋白質合成過程,其作用可在蛋白質合成的各個環節上:①促進氨基酸通過膜的轉運進入細胞;②可使細胞核的複製和轉錄過程加快,增增加DNA和RNA的生成;③作用於核糖體,加速翻譯過程,促進蛋白質合成;另外,胰島素還可抑制蛋白質分解和肝糖異生。由於胰島素能增強蛋白質的合成過程,所以,它對機體的生長也有促進作用,但胰島素單獨作用時,對生長的促進作用並不很強,只有與生長素共同作用時,才能發揮明顯的效應。

近年的研究表明,幾乎體內所有細胞的膜上都有胰島素受體。胰島素受體已純化成功,並闡明了其化學結構。胰島素受體是由兩個a亞單位和兩個B亞單位構成的四聚體,a亞單位由719個氨基酸組成,完全棵露在細胞膜外,是受體結合胰島素的主要部位。β亞單位由620個氨基酸殘基組成,分為為三個結構域N端194個氨基酸殘基伸出膜外;中間是含有23個氨基酸殘基的跨膜結構域;C端伸向膜內側為蛋白激酶結構域。胰島素受體本身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胰島素與受體結合可激活該酶,使受體內的酪氨酸殘基發生磷酸化,這對跨膜信息傳遞、調節細胞的功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關於胰島素與受體結合啟動的一系列反應,相當複雜,尚不十分清楚。

什麼是糖尿病

糖尿病不僅僅是指尿中有糖,它是一種多病因的代謝疾病,特點是慢性高血糖,伴隨因胰島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蛋白質和脂肪代謝紊亂。各種原因造成胰島素供應不足或胰島素在靶細胞不能發揮正常生理作用,使體內糖、蛋白質及脂肪代謝發生紊亂,均稱為糖尿病,主要表現為血中的葡萄糖含量過高及尿中有糖。關於糖尿病的記載至今已有一千餘年的歷史,中國古代醫書中對糖尿病的記載最為豐富,謂之「消渴病」。《黃帝內經》(公元前400年)中已有消渴病的記載,其後《金匱要略》、《千金方》等書中也有消渴病的記載。消:欲飲水也;渴:津液消渴,欲得水也,「渴而飲水多,小便數而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早在隋代(581--618年),甄立言已經發現了消渴病的尿甜現象,但數千年來中醫依然延用消渴的病名。血西方國家的記載始自羅馬帝國時的Aulus Cornelius對糖尿病癥狀的描寫,其後Aretaeus(公元30-90年)提出了「diabetes(尿病)」的名稱。直到公元1675年,英國人Thomas Wilis才發現了糖尿病人的尿「甜如蜜」的特徵。Wiuian Cuuen(1709-1790年)在「Diabetes」後面加了一個形容詞「Mellitus」(甜的意思),從此之後,此病即名「Diabetes Mellitus(糖尿病)」。

血糖調節肽是什麼

血糖調節肽包括內源性血糖調節肽和外源性性血糖調節肽。內源性血糖調節肽又稱為腸促胰島素,主要包括抑胃肽和胰高血糖素樣肽-1,另外,也有C肽、甘丙肽和增食慾素等其他內源性血糖調節肽。像甘丙肽就能通過抑制胰島素分泌來控制血糖外源性血糖調節肽則是指存在於天然植物或動物中的具有調節血糖作用的多肽類物質。

血糖調節肽的種類

我們已經知道,肽是一類由氨基酸通過肽鍵連接而成的化合物,它是機體組織細胞的基本組成部分。人體胰島β細胞分泌的胰島素是體內葡萄糖代謝過程中的關鍵物質。如果胰島素分泌量不足或體內存在「胰島素抵抗」則會導致葡萄糖代謝紊亂,從而引起血糖升高,最終導致糖尿病的發生。血糖調節肽是指具有調節血糖作用的一類肽的總稱。按照來源可分為內源性血糖調節肽和外源性血糖調節肽兩大類。內源性血糖調節肽是在機體內產生的系列多肽類物質,廣泛分布於人體各種組織,通過調節胰島素的分泌和/或胰島素與受體的結合而發揮調節血糖的作用。而外源性血糖調節肽則是指存在於天然植物或動物中的具有調節血糖作用的多肽類物質。

近年來,科學家陸續發現,一些天然動、植物中提取的肽類物質在人體內能調節血糖,幫助分解葡萄糖。根據作用機制制大致可將血糖調節肽分成兩種是具有類似胰島素樣作用的植物肽,科學家將其稱為「植物胰島素」,其中最典型的是苦瓜肽;另一種是具有促進胰島素分泌作用的肽,又稱為「促胰島素釋放肽」,胰高血糖素樣肽-1是這類肽中的代表。

外源性血糖調節肽

常見的外源性血糖調節肽有苦瓜肽、鵝膏菌毒素肥大細胞脫粒肽、鮫鰾魚體內的胰高血糖素樣肽、兩棲類動物體內的促胰島素釋放肽、爬行動物毒素、海洋魚類肽、靈芝肽、人蔘糖肽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延邊豐義土特產 的精彩文章:

你還在用激素維持健康!
豐義產品介紹之—紫靈芝禮盒

TAG:延邊豐義土特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