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圖文盤點陝西十大名小吃:看餓了別怪我哦!

圖文盤點陝西十大名小吃:看餓了別怪我哦!

說起美食,陝西絕對排的上一號,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盤點盤點陝西的著名小吃呦~~

1.涼皮。

涼皮,起源於陝西關中地區的美食,是擀麵皮、麵皮、米皮、釀皮的統稱。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綠色無公害食品。

因原料、製作方法、地域不同,有熱米(面)皮、擀麵皮、烙麵皮、釀皮等。口味有麻辣,酸甜,香辣等各種口味。 涼皮歷史悠久,據說源於秦始皇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

冬天吃麵皮你能保暖,夏天吃你能消暑,春天吃你能解乏,秋天吃你能去濕,涼皮真可謂是四季皆宜、不可多得的天然綠色無公害食品。《本草綱目》上說:米能養脾,麥能補心。根據原料選用和製作方法的不同,各地叫法也不同。

擀麵皮為陝西西府(寶雞)名小吃,發源於寶雞市岐山縣。寶雞擀麵皮具有筋斗、柔軟、涼香、酸辣可口、四季皆宜的特點,在寶雞大街小巷均可看見它的身影。現流行於我國尤其是西北地區,在西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也較受歡迎。有現吃、網購、外賣等多種渠道供您購買品嘗。

2.肉夾饃。

肉夾饃是古漢語「肉夾於饃」的簡稱,中國陝西省傳統特色食物之一。

2016年1月,肉夾饃入選陝西省第5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陝西地區有使用白吉饃的「臘汁肉夾饃」、寶雞西府的肉臊子夾饃(肉臊子中放食醋)、潼關的潼關肉夾饃(與白吉饃不同,其饃外觀焦黃,條紋清晰,內部呈層狀,餅體發脹,皮酥里嫩,火功到家,食用時溫度以燙手為佳,且老潼關肉夾饃是熱饃夾涼肉,餅酥肉香,爽而不膩)。肉夾饃是陝西著名小吃。

外地人首次聽說肉夾饃,都認為是病句,這是與古漢語有關,肉夾饃,其實是"肉夾於饃"。「肉」字放在前面起到強調的作用,引人垂涎。

據史料記載,臘汁肉在戰國時稱為「寒肉」,當時位於秦晉豫三角地帶的韓國,已能製作臘汁肉了,秦滅韓後,製作工藝傳進長安。文昌門內的館子命名為秦豫肉夾饃,隱喻著自己是正宗的臘汁肉名店。臘汁肉的做法是:選用上等硬肋肉,用鹽、姜、蔥、草果、蔻仁、丁香、枇杷、桂皮、冰糧、大香等20多種調料湯煮而成,煮湯者是歷代流傳下來的陳湯,較少加水,臘汁肉其所以有名,與已有近80年歷史的臘汁湯密切相關。據說是從清代小販畢仁義作坊買的,而畢仁義作坊的陳湯是從他曾祖父那裡傳接的,當然火工也需特別講究,地道的臘汁肉色澤紅潤,酥軟香醇,肥肉不膩口,瘦肉滿含油,配上熱饃夾上吃,美味無窮。

3.臊子面。

臊(sào)子面是中國西北地區特色傳統麵食、著名西府小吃,以寶雞的岐山臊子面最為正宗。在陝西關中平原及甘肅隴東等地方流行。

臊子面歷史悠久。其中含有配菜比如豆腐,雞蛋等,做法簡單。臊子就是肉丁的意思。對於陝西人來說,臊子面的配色尤為重要,黃色的雞蛋皮、黑色的木耳、紅色的胡蘿蔔、綠色的蒜苗、白色的豆腐等等,既好看又好吃。

臊子面最為重要的是臊子湯,臊子湯是臊子面的靈魂。

選較肥帶皮的豬肉,豬肉中也要含有比較多的瘦精肉,七分瘦三分肥。將肉切成小碎片,片要薄。入燒開的油鍋,不斷攪拌翻炒,火不可過急也不可過緩。大約三成熟加入一定量的姜沫,去腥,翻炒,後加入適量的碘鹽。當肉為六成熟時加陳醋,翻炒,七成熟時加入醬油,花椒等調味品(當然也可加入其他合適的調味品),當九成熟,快出鍋時加入適量紅辣椒粉,攪拌,微燉一會,即可出鍋。期間要非常注意控制火候和時間。火不可太猛,太旺則肉可能炒老了或炒焦了,辣椒面烤糊了影響湯的色澤;火候不夠,肉不熟,肉的腥味去不盡,而辣味滲的太深。只有火候控制住,肉鮮、嫩、辣,而油鮮紅光亮而不是很辣。這即為肉臊子的最基本做法。

一碗合格的岐山臊子面應該具有「面白薄筋光,油汪酸辣香」的特點。麵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紅油浮面,湯味酸辣,筋韌爽口,老幼皆宜。臊子面在關中地區有其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婚喪、逢年過節、孩子滿月、老人過壽、迎接親朋等重要場合都離不開。

4.牛羊肉泡饃。

羊肉泡饃簡稱羊肉泡、煮饃,製作原料主要有羊肉、蔥末、粉絲、糖蒜等,古稱"羊羹",尤以西安最享牛羊肉泡饃盛名,它烹制精細,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豐富,香氣四溢,誘人食慾,食後回味無窮。

北宋著名詩人蘇軾留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因它暖胃耐飢,素為西安和陝西人民所喜愛,外賓來陝也爭先品嘗,以飽口福。牛羊肉泡饃已成為陝西名食的「總代表」。

食用方法有三種:

一:乾巴兒:要求煮成的饃,湯汁完全滲入饃內,吃後碗內無湯無饃無肉。

二:一口湯:要求煮成的饃,吃後碗內僅剩一口湯。

三:水圍城:饃塊在中間,湯汁在周圍,湯、汁、饃全要吃光。

這三種吃法,都得事先將饃掰成碎塊。

泡饃地道的吃法是需要先用手把饃掰碎,掰饃的方法也很有講究:要把圓餅形狀的饃先橫豎掰成四塊,把每塊分別掰成兩層,最後再把每小塊細細地掰成黃豆大小。再用掰好的碎饃製作泡饃,這樣的泡饃做出來 才入味,吃起來香。也有用機器直接攪碎了泡的,但是西安人很少這麼吃。自己動手掰出來的饃,吃起來才香。根據個人不同的喜好,泡饃還可以做成三種類型,分別是「單走」、「水圍城」、「口湯」和「干撈」。單走式分別吃饃和湯,或者在吃饃的時候在湯里泡一下在吃。其他三種顧名思義就是按照湯的多少來區分。

5.biangbiang面。

Biángbiáng面(漢語拼音:Biángbiáng miàn,biang字是一個合字,有多種寫法,均無法輸入電腦,常被代替寫為BiángBiáng面、biángbiang面或彪彪面、冰冰面)是陝西關中特色傳統風味麵食,是傳統的陝西褲帶面。因為製作過程中有biang、biang的聲音而得名。

特指關中麥子磨成的麵粉,通常手工拉成長寬厚的麵條。由上等麵粉精製而成,用醬油、醋、味精、花椒等佐料調入麵湯,撈入麵條,淋上燒熱的植物油即成。

關中流傳:門帘掛個席片子,屋裡吃著biangbiang子,可見關中富饒的象徵,愛吃不愛穿,biangbiang面放油潑辣子最香,從古到今,麵館到家庭餐桌均放四個小吃碗(鹽、辣、醋、醬)。

陝西八大怪,其中「麵條像褲帶」就是指這種面。「辣子是主菜」是關中十大怪其中一怪,三言兩語將陝西關中人愛吃面習慣飲食展現出來,老陝人端一大碗biangbiang面、陝西關中有一句老話:「油潑辣子biangbiang面」讒得愛吃面的人流口水。最古老的一種是擀厚切寬像褲帶,爽口耐飢撩的太。辣面拌鹽熱油潑,調面夾饃把面下。

6.陝西餄餎。

餄餎(讀音hé le),也叫河漏、和樂,陝西叫huóluǒ,是將豌豆面、蕎麥麵或其他雜豆面和軟,用餄餎床子(一種木製或鐵制的有許多圓眼的工具),把面通過圓眼壓出來,形成小圓條。比一般麵條要粗些,但比麵條堅、軟,食用方式和麵條差不多。豆面有時候需要加入面丹來調節面的軟硬度和口感。適合應用於那些沒有小麥面粘性大,不能按普通方法做成麵條的面類。在北方尤其是陝西、山西 、石家莊地區無極餄餎最為出名和常見,石家莊趙縣東南和邢台寧晉縣交界處餄餎也較為常見。

餄餎是中國民間傳統麵食小吃,作為中國北方最常見的麵食吃法之一。傳統的做法是用一種木頭做的「床子」,架在鍋台上,把和好的面(經常餄餎用的是蕎麥)塞入餄餎床子帶眼兒的空腔里,人坐在餄餎床子的木柄上使勁壓,將餄餎直接壓入燒沸的鍋內,等水燒滾了,一邊用筷子攪,一邊加入冷水,滾過兩次,就可以撈出來,澆上事先用豆腐或者肉、紅白蘿蔔等做好的「臊子」,就可以吃了。餄餎廣泛的流傳在山西,陝西的陝北地區 寶雞、渭南、銅川等關中地區,河北,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河南一帶。由於其美味可口,香氣逸鼻,在中國北方地區頗為時尚。

餄餎這種美味柔和的麵條,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1500多年前就是北方的一種大眾化食品。元代詩人許有壬曾寫到他吃餄餎的感慨:

「坡遠花全白,霜輕實更黃。

杵頭麩退墨,皚齒雪流香。

玉葉翻盤薄,銀絲出漏長。

元宵貯膏火,燕墨笑南鄉」。

7.鍋盔。

鍋盔,又叫鍋魁、鍋盔饃、干饃,是陝西省關中地區以及甘肅省武威地區城鄉居民喜食的地方傳統風味麵食小吃。餅大直徑二尺外,又圓又厚像鍋蓋。

鍋盔源於外婆給外孫賀彌月贈送禮品,後發展成為風味方便食品。料取麥面精粉,壓稈和面,淺鍋慢火烘烤。省外人編成的順口溜「陝西十大怪」中,有一怪為「烙膜像鍋蓋」,指的就是鍋盔。關中較為著名的有乾州鍋盔、涇陽鍋盔、武功縣鍋盔、長武縣鍋盔、岐山縣鍋盔,扶風縣鍋盔,鳳翔縣鍋盔,西和鍋盔。

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對製作乾州鍋盔不斷總結,不斷改進。把原來柴禾燒在小鍋內烙制改成了用煤烘烤在鏊內烙制,把原來用手揉面改成了用木杠壓面。這樣以來上下烘烤,溫高氣保,火色均勻,熟的足到,達到耐存放的目的。用木杠壓面,面排揉的到,能使饃色增白,香氣濃郁,味美可口。具體作法是:麵粉十斤,水四斤(水 溫要按季節掌握),酵面夏季五兩,春季七兩.冬季一斤, 鹼面按季節零點五至一兩,面水酵面,搭上鹼面,和成面 團,放在案上用木杠邊折邊壓,壓的過程中,再加麵粉二 斤左右,直壓到面光色潤,酵面均勻時,分成一斤三兩重 的小塊,再分別逐個用木杠邊壓、邊轉,製成圓直徑八寸, 厚六分的菊花式圓形餅,上鏊烙制。第一鏊是上下火,火 候要小而穩,主要是給饃被木杠壓後產生的波浪上面上 火色,讓酵面進一步發酵和最後定型,然後進第二鏊。二鏊是一面火,火候較旺,因火旺鏊內可放一個鐵圈,將饃 置於空中,主要是起烘烤作用,兩個鏊一共要達到三翻六轉,大約十分鐘可烙制而成。

8.千層油酥餅。

千層油酥餅是陝西特色小吃。色澤金黃、層次鮮明、脆而不碎、油而不膩、香酥適口。相傳,油酥餅是由唐代的千層烙餅,經歷代廚師不斷精心改進而成。經制酥、和面、制餅、煎烤而成。

油酥餅用精白麵粉、菜油和適量的鹼、椒、鹽等製作原料。經制酥、和面、制餅、煎烤等工序。制酥時,油、面比例為一比三,將油燒熟後倒入適量麵粉反覆搓揉,攪拌成面絮,再加溫水揉成麵糰,拉成長條,塗以清油,揪成一兩重的小麵糰,在其上再抹油並逐個搓成三寸左右的長條狀;制餅時將以上長條壓扁擀薄,加進油酥和椒鹽,再一手扯麵,一手卷面,扯成約二寸寬,一丈二尺長薄片,邊扯邊卷,層疊不斷,最後捲成螺旋狀;煎烤時,將卷好的小圓餅排在鍋內,火力均勻。三分鐘後,提開鏊鍋上層,將圓餅淋油換位再烤,直至火色均勻,兩面焦黃即可。

9.金線油塔

金線油塔是陝西西安地區的一種名貴的傳統小吃。它層多絲細、松綿不膩,其形狀「提起似金線,放下像松塔」,故而得名。

相傳始於唐代,原名「油塌」,清代時有了改進,選用上等麵粉、豬板油等原料,增加油餅層次,把餅狀改為塔形,將烙制改為蒸制,名稱也由「油塌」改為「金線油塔」,成為上乘美點。油塔蒸好下籠食用時,用手略加拍折抖松,放在盤裡,佐以蔥節、甜麵醬等,別有風味。

它的製法,在清代的《素食說略》中有詳細記載。據傳,是唐代做過丞相的段文昌家中的一位廚娘創製,後來傳入民間,並因為風味獨特而受到歡迎,從此流傳開來。

1997年12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認定活動中,西安飯莊的「金線油塔」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其風味特點是:外形似縷縷金絲盤繞,入口松潤綿軟,油而不膩,營養豐富。食時如佐以酸性泡菜、甜麵醬、蔥白節,配以杏仁甜漿,則更為清爽利口,別有風味。如今,「金線油塔」已作為高檔宴席點心,享譽四海。

10.葫蘆頭

葫蘆頭,陝西西安傳統特色小吃。源於北宋街市食品中的「煎白腸」。因豬大腸油脂較厚,形狀像葫蘆,因此叫葫蘆頭。葫蘆頭的基本原料是豬大腸和豬肚。

吃時顧客先把饃掰成碎塊兒,廚師再把豬腸肚和雞肉、海參、魷魚等排列在碎饃塊兒上,用煮沸骨頭原湯泡三四次,然後加熟豬油和青菜等。吃時佐以糖蒜、辣醬等,鮮香滑嫩,肥而不膩。相傳,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將烹制豬腸肚的方法傳授給長安一家飲食店店主,並將一個葯葫蘆贈給店主調味。店主按照孫思邈的指點改進位作方法,長安「葫蘆頭」從此有名,千年流傳。

葫蘆頭歷史悠久。最早為唐代京城美食,至今仍是西安城內有名的風味食品。早在唐代,京城長安(今西安市)有一種名叫「煎白腸」的食品出售,是用豬腸肚做的,食者寥寥無幾。相傳,祖籍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的唐代名醫孫思邈(人們稱為藥王),他的醫學造詣很高,有許多醫學專著,並對飲食醫療很有研究,其中的《千金食治》就是他的食療專著。一天,他在京都長安一家專賣豬雜碎的小店裡偶吃「煎白腸」,端起碗剛吃幾口,便覺得有一股騷腥味直衝鼻端,嘴裡油膩膩的,很不是滋味,問及店主,才知是製作無方。孫思邈向店主說道:「腸屬金,金生水,故有降火、治消渴之功。肚屬土,居中,為補中益氣、養身之本。物雖好,但調製不當,也是枉然矣。」於是,他從隨身攜帶的葯葫蘆里取出西大香、上元桂、漢陰椒等芳香健胃且能解腥去膩之藥物,連同葯葫蘆一起贈給店主。店主將這些香料藥物放入鍋中,果然香氣四溢,其味大增。這家小店從此生意興隆,門庭若市。店家不忘醫聖指點之恩,將葯葫蘆懸掛門首,並將所賣「煎白腸」改名為「葫蘆頭」。

西安十大名小吃盤點完了,怎麼樣?有沒有跟小編一樣,食指大動?

今天晚上就一起去尋覓美食吧!!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公眾號「無閑處看有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無閑處看有閑 的精彩文章:

婚姻幸福不幸福,看女人的長相就行!
頂級情商的男閨蜜代表:張大大

TAG:無閑處看有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