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歲月台灣1960:母親的容顏

歲月台灣1960:母親的容顏

《歲月台灣1960》系列圖文均為秦風老照片館作品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寶島台灣是中國人魂縈夢牽的土地,就如一時分散的家人們渴望骨肉血親重聚,並且了解彼此走過的路,互相體貼,以擁抱共同的未來。儘管如此,有關老台灣的相片卻是不多,這個系列我們介紹珍貴的老台灣生活影像。三十歲出頭的美籍牧師薛培德先生(Barry Schuttler)1960年來到台灣,進行傳教工作,協助物資救濟,兩年間走遍台灣貧困的山區、農村和海邊,他個人喜歡攝影,四處拍照。隨後,薛牧師轉往韓國和中東等地,最後終老於美國故里。2010年,薛牧師拍攝的台灣影像底片流出,由秦風老照片館購藏,經整理有近五千張底片,其中三千張關於1960年的台灣,我們就由此珍貴的文化資材整理了六篇老台灣的生活影像,與大家分享。

一名年輕的母親用花布將孩子裹在背後,裝載了自己無限的愛意。

第一篇是關於母親的容顏,在子女眾多貧困年代,母親的雙肩上壓著不可承受之重。當薛培德牧師觀看台灣的土地和人物時,台灣母親的各種形象。背著孩子的、辛苦勞動的、沉默的、微笑的……等等,吸引著他的目光,自然而然地成為他獵影的對象。

一名母親來自礦工家庭,用扁擔裝煤塊,背運到他處,年幼的女兒幫著媽媽鏟煤,童稚的臉龐沾上烏黑的煤渣。

一名母親與友人一邊交談一邊哺乳。公開哺乳輕鬆平常,社會習以為常。

或許薛牧師並沒有刻意以母親為主題,進行攝影創作,只是極其自然地在所有角落裡看見母親的含辛茹苦的身影,並不自主地按下快門。母性是人性至高的表現,是一切愛的原點,如同初春的陽光灑在冰雪上,帶來溫暖、生機,以及改變天地的力量。儘管薛牧師相機里的母親形象有著人類共享的情感,然而對於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的人們而言,母親的背後還代表了那個年代艱困持家的深刻記憶。

一名背著孫子的阿嬤。由於兒女眾多,有時從事勞動的母親必須將幼兒交給阿嬤照顧。

沒有家用電器:母親只能依靠自己的雙手。她是全家第一個起床的人,一生不知道「貪睡」是何意。天方露白,就忙著起身燒火煮稀飯,接著到蓄水槽或溪邊洗成堆的衣服,反覆搓揉浸水的衣服,手掌變粗,手臂和腰部酸痛,直到全身麻痹。然後,提著菜籃到市場買菜,幾毛幾錢地精打細算,不厭其煩地講價。回到家再煮午餐、燒開水、打掃、縫衣服、煮晚餐,在黑夜降臨時呼喊仍在外頭玩耍的孩子們回家吃飯……

幾名婦女在溪邊浣紗,傳統母親的角色除了養育子女外,也要肩負沉重的家務。

一名母親工作之餘,用筷子餵食背在後頭的孩子。

沒有足夠的家用:母親必須幫忙照顧丈夫家裡的生意,哪怕是挑東西的粗活,或在夜市擺小吃和水果攤。如果家裡沒自己的買賣,就到工廠做縫紉工,即使孩子出生才幾個月,也得自己背著,沒有育嬰假、沒有特別津貼,只有賣命工作。

縫紉廠的女性工人,為了補貼家用,許多婦女必須投入工作,即使產後不久,也要背著嬰兒回到工廠上班。

一名母親背著孩子在夜市賣鳳梨。

沒有教育背景:孩子們放學回家,母親催著孩子們做功課。當孩子們得意地展示著從學校帶回家的獎狀,或者拿出成績單得意說:「我考了一百分噢!」母親臉上立刻綻放如蓮花般笑容;如果孩子們成績單上的數字不好,甚至偷藏成績單,或假造家長的簽名。母親發現後會氣到掉眼淚,拿起棍子打孩子,邊打邊哭,哭完後,開始想怎樣從窘迫的家用中再擠出一些錢來,讓孩子去補習。母親沒有教育背景,沒有能力自己教功課,只能拎著禮物登門請老師多幫忙。孩子參加聯考那一天,母親準備了草席、小椅子、扇子、麵包、橘子、開水,以及那句反覆的問話「考得怎麼樣?」孩子最後考上或落榜,母親的欣喜和失望甚至超過孩子,因為她多麼希望孩子們獲得她不曾擁有的……

一名母親帶著一對子女,提著燈籠,搭三輪車參加元宵燈會。無論媽媽或孩子,皆盛裝打扮,顯示來自富裕家庭。

一名以表演傳統歌仔戲為生的母親帶著孩子四處奔波,稍為年長的孩子有時也會加入。

有時候,我們會很驚訝那時代的母親怎能熬過如此艱苦的日子?但她們真得熬過了。當她們的皮膚變粗、皺紋變深、容貌變老、行動變得遲緩時,成千上萬的女兒已長大成人,成為社會的中堅。回首自己童年時,母親堅毅的身影永遠映在腦海里,永遠帶來溫暖、關愛和力量。

非常感謝薛培德牧師當年獨具慧眼,這本書必將成為一代台灣母親的形象紀錄,不僅反映早年母親們的生命歷程,更喚醒了每一個人內心中的感念之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秦風老照片館 的精彩文章:

日本攝影家齋藤康一的中國奇緣
大英帝國溫莎王朝興衰:喬治五世改姓與大英榮耀

TAG:秦風老照片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