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的眼中,古琴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樂器

我的眼中,古琴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樂器

陽關三疊

 古琴

管平湖 

00:00/05:31

每樣樂器都是與眾不同的,每樣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就像我們人類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但是有的人,與其他人比起來會更加不一樣。例如孔子、老子、霍金、愛因斯坦這樣的人,他們註定會成為歷史長河中閃亮的星辰。

過去這些年間,曾經學習過口琴、吉他、鋼琴、古箏。這幾樣樂器都是學了一段時間,慢慢的失去了興趣也就扔在了一邊。

只有這古琴,自從第一次聽了它的聲音,就喜歡上了。一直走到現在,也有十幾年的光陰了。

我也不止一次問自己,為什麼會這麼喜歡古琴呢?

開始是沒來由的喜歡,後來對於古琴了解得越多,就越發的喜歡。這喜好,如同釀了一壇好酒,時間越長味道越濃。

「琴」是許多樂器的名稱,比如月琴、揚琴、小提琴等。但在中國古代只有一種樂器叫「琴」,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古琴」。在古代文獻和詩詞中,古琴被稱作七弦琴、瑤琴、玉琴、絲桐或寶琴。產生於3000多年前的古琴,是人類文明中僅存的來自遠古的成熟樂器,是中華民族文化智慧的代表。

古琴的象徵極豐富。在古琴的身上,幾乎可以找尋到大部分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元素,如陰陽、五行、天地、山澤、龍鳳等。古琴面板呈弧形,象徵天;地板是平的,象徵地;初時古琴只有五根弦,象徵君、臣、民、事、物, 暗合金、木、水、火、土五行,對應宮、商、角、徵、羽五音, 古琴長一般在三尺六寸五分左右, 象徵三百六十五天;有十三個徽位,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和閏月; 古琴下有兩個出音孔,稱為龍池,象徵潛龍;龍出則布雨,從而象徵人君的仁慈;鳳沼,鳳浴其中,以清潔其身,象徵人君的品德,等等。

古琴的泛音多變。泛音是弦樂器演奏中常用的一種別具特色的奏法。古琴上的泛音被譽為「天音」。琴沒有「品」或「碼子」,非常便於靈活彈奏,以餘音綿長不絕為特點的古琴,其獨特的走手音是其它樂器所不具備和無法比擬的。古琴有100多個泛音,恕我孤陋寡聞,大概世界上還沒有比這更多泛音的樂器了吧?

我國現存唯一的古琴文字譜是《碣石調·幽蘭》,它由六朝梁代丘明傳譜,原譜則是唐人手抄的卷子。由於文字譜過於繁複,使用不便,經唐代琴家曹柔減化,發展成為減字譜。這種記譜法使用減字拼成某種符號記錄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彈奏指法,它是一種只記錄演奏法和音高,不記錄音名、節奏的記譜法,其特點為「字簡而義盡,文約而音賅」。減字譜是對文字譜記譜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種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記譜法。

古琴現存有150多部古琴譜,包含著3000多首琴曲流傳下來。其重要者見於《太古遺音》、《琴書大全》與明清兩代的大量琴譜內。近人著作有查阜西《存見古琴指法譜字輯覽》、管平湖《古琴指法考》等可供參考。

琴人以識讀減字譜為基本功,書法家則以書寫減字譜為樂事。減字譜雖然看起來簡單,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書法家都能夠寫得出來。現在好的減字譜書法作品也是一字難求。寫好減字譜書法作品需要有兩個必備條件:其一,熟練識讀減字譜;其二,書法功力深厚。當代減字譜書法的代表人物有北京的孫居超和溫州的程紀之等。

除了是一件樂器之外,古琴本身還是一件漆器工藝品。唐宋以來有很多古琴留存到了現在,其中有一些琴現在還在被琴人使用。很多樂器隨著時間的流逝會破損甚至消亡,而古琴歷經歲月的洗禮之後,琴聲更加深邃悠遠,古意盎然。

古琴在古代屬於士大夫貴族文化。具有文學性、歷史性、哲理性,高而可攀,深而可測,神而可解,為古代文人鍾愛和經常演奏的樂器,如孔子、杜甫、李白、蔡邕、諸葛亮、嵇康、司馬相如、宋徽宗等皆愛之或能之。從上古時代一直到當代,綿延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古琴的成語、詩詞和典故更是數不勝數,高山流水、鳳求凰、聶政刺韓王、胡笳十八拍、長門怨、竹林七賢等等。

古琴雅趣清高。《紅樓夢》中林黛玉說:「若要撫琴,必擇靜室高齋,或在層樓的上頭,在林石的裡面,或是山巔上,或是水涯上,在遇著那天地清和的時候,風清月朗,焚香靜坐,心不外想,氣血平和,才能與神合靈,與道合妙。」古琴作為文人靜心養性的音樂,自有其清高的雅趣。當代琴人風雅一點的,往往還有彈琴前沐浴更衣的習慣。這樣做會有一種儀式感,幫助自己進入彈琴的心理狀態。

今天,古琴和其他傳統文化藝術一樣,屬於所有中國人,也應該如唐詩宋詞一樣成為每個中國人文化藝術的基礎知識。2003年,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了全人類共享的精神財富。

末尾,

摘錄一段柴靜寫聽林友人先生彈《普庵咒》的印象:「第一個音一起,心裡一動。那麼慢,手指在絲弦上擦動,枯澀可聞,反覆積累,久久才一個音。但力量之大。這力量不是來自於靜穆,而是準確,含住而不墮的情感。」

復雅古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永嘉琴人 的精彩文章:

古琴,古代文人形影不離的精神伴侶
悠揚飄蕩的古琴聲渴望得到聽者的回應

TAG:永嘉琴人 |